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胡 倩
数学教具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教具辅助教学,可以促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简化数学知识。
教师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具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授“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菱形等图形,带领学生整体认知一遍,为了保证学生对这些图形有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知,教师接着给学生展示动画,比如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有一间小屋,屋前有浅浅的河流,河中游着几只小鸭子,还有几个小朋友开着玩具车在开心地玩耍……在观看完动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刚才出现在动画里的事物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呀?”这时学生就会纷纷作答:“小屋的房顶是三角形,门是长方形,窗户是正方形,小鸭子的头是圆形,小朋友开的玩具车的轮胎也是圆形……”通过观看动画,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原来生活中的那么多事物都可以由不同的图形组合而成,这就使学生充分发现数学图形的趣味性,从而对数学知识更感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道具,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能逐渐摸索出一些计算规律,从而打消学生内心对计算题的恐惧。当然,教具只是帮助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教师对此要把握好,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具。
例如,在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通过教具对例题进行演练,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看到加法计算的过程,同时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红绿两种颜色的圆形卡片,每种颜色的卡片都准备9张,然后给学生出计算题:8+5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先数出8张红色卡片,再数出5张绿色卡片,然后相加。在相加的过程中,从已经数出的5张绿色卡片中“借出”2张,放到已经数出的8张红色卡片中,这时红色卡片堆里就凑够了10张卡片,而绿色卡片则剩3张,这时用10+3就很容易地计算出答案是13。教师再接着给学生出题:9+4等于几?7+6等于几?指导学生用上述方法进行动手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学生“凑十”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计算过程具有趣味性,学生都会比较乐于参与,并且还会希望老师能够多出几道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技巧。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在脑海中想象,然后进行准确的计算,但是这是学生必须要经历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教学道具,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度过这个艰难的阶段,进而教会学生离开道具也能在脑海中进行准确的计算。
例如,在学习“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7根3厘米的细棒。首先,教师给学生教授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接着是计算它们周长的过程,学生就可以用提前准备好的细棒进行拼凑,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够直观地发现计算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办法,即使脱离了这些教具,学生也能在脑海中很快地思考出计算方法。利用教学道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把一些抽象的事物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自己也就能在脑海中记忆下来,从而更加顺利且准确地完成计算。所以,教师可以积极运用合适的教学道具,帮助学生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积极使用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巧用教学道具还能使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