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奇,张聪璐,伦小文,王 婷,梁 宁,侯晓虹
(沈阳药科大学 制药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环境科学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流于表面、浅尝辄止,缺乏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合作、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明确社会需求和岗位责任[1]。鉴于目前用人单位愈发强调能力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2]。
实践教育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3],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实践教育仍比较滞后。主要问题有:(1)教学实验偏重操作步骤、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教学实验多数以验证性为主,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预定操作,缺少对具体现象的思考,缺乏创造性[4];(2)实验教学从属于各个理论课程,缺乏系统性:实践操作以课程为单位被分割,学生缺乏调动各门课程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专业实习以参观为主,缺少实践经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场地和人员限制,校外实习多以参观为主,学生难以对具体问题给出深刻见解。综上,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走马观花。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环节的设置,可以有效的补足实践学习的短板。同时,作为具有典型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建设基于“应用型环保人才”的实训基地对于同类院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指引着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制药工业是国家环保规划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随着《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相继颁布实施,制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制药企业对既懂药学又懂污染治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日俱增。
沈阳药科大学本着“培养药学类环境保护人才”的发展理念,于2003年建立了全国首个医药类特色的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创了国内医药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办学的先河。然而,环境科学专业虽然立足于制药行业的污染治理,但在工程上的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企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依据药学背景,建设培养制药环保人才实践能力的实训基地,开展药学方向应用型环保人才的培养,是突出办学特色、应对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需求。“应用型环保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药学类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目标,可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因此,面对制药行业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众多、亟需工程技术人才的现状,建设“基于制药环保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训基地”,能够提升环境科学专业的工程化实践能力,践行培养解决制药行业污染治理人才的目标,弥补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偏理、偏软的缺陷。从就业上来说,进行工程实训,学生的接受度高,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也可以有效的帮助本科生就业,从而进一步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1)提升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逊于理论水平的尴尬现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动手去做是关键。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说,实训基地必不可少。在实训基地建立的同时,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调研,了解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困难,进一步设立课题指导实践;将企业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稳固企业与高校间的联系,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多数集中在科研课题方面,本科生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并不流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本科生接触企业课题提供了条件,缩短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距离。环境科学专业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特色鲜明的药学环保人才的培养目标,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保障。
以制药水污染控制实训平台的建设为开端,成立“环境科学创新工程实训中心”,选择应用性强、灵活性高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膜生物法(MBR)作为启动工艺,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生活废水的处理并过渡到各类制药废水,带动学生逐步参与到工程实践当中,奠定师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
根据学生就业和考研的需求,以实训平台为依托,开展系列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或暑期实训中,使用SBR和MBR处理模拟废水:设立由模拟一般废水到制药废水处理的实验,配置模拟废水,分别采用不同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让学生对废水处理工艺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工艺操作和调控的要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反应器的日常运行中,练习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直至掌握要点;最后,在实训中遇到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习知识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实训平台,利用已建和拟建的校外实习基地,深入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实践活动和科研合作,把企业的需求和问题逐步引入到生产实践,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接触企业的核心需求。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实训平台为依托,以课程设计、毕业专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形式设立课题、孵化成果,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以实训平台为媒介,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接触,带动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以持续改进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暑期实训中,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基础学生开展实训的实践模式。如基础组主要负责资料查询、实验方法总结;实践组主要负责反应器运行、问题分析等。逐步建立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设立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原型的实训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鼓励兴趣浓厚或者表现优秀的同学申报该方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毕业专题等,由教师指导进行成果孵化,如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
实践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同时又反作用于课堂。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课堂理论夯实学生从事工程实训的基础,通过反应器运行、指标测试、困难分析和指标考核等单元活动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反馈于课堂教学,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在教学中普及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二是通过资料查询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把文献调研和总结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同时积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等为学生开展学术专题讲座;三是通过实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运行不同类型的反应装置,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动力;四是开展问题反馈调研,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集中进行答疑解惑,对共性的问题及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并在理论课堂上做重点强化,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的授课水平。
在环境科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厚基础、重实践”的实训体系,提升医药类环保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环境科学专业与行业特色结合的重要探索,特色鲜明。
以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推手,突出医药环保人才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实质性效果。成果导向的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沈阳药科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医药类环保人才的培养定位特色鲜明,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很好地实现实践环节,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实训活动,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科研和生产中所出现的环保新问题,包括绿色工艺设计、污染治理新技术等。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地方政府转型的政策要求。辽宁省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要求:“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本项目的实施切合了这一指导思想,符合辽宁省政府转型的政策要求,客观上助力了企业转型并促进了学生就业。
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强化就业设计,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了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大学生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找寻新问题、思考新问题、探求解决途径,不断地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践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锻炼和实现。这种过程实际是一种就业设计的强化方式,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提高了专业本身的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