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洪娟, 程传灵, 毛德敏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是农业大区,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有效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是当下新的时代命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消除贫困,只有贫困农民的生活基本需求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消除贫困农民的生存忧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创造有利条件[1]。因此,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彻底消灭了贫困问题,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继续巩固,才能保证贫困人口不再返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释放乡村经济潜力,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保障。因此,于2020年9月对新疆X村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梳理和分析调查数据(共发及放调查问卷 280份,收回有效问卷 266份,问卷有效率达95%。同时实地走访贫困农民92人,一般农民 90人),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巩固新疆脱贫攻坚成果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提供决策参考。
X村为深度贫困村,该村距离县城25 km,下辖4个村民组。2019年底,全村农业户籍161户602人。土地总面积213.33 hm2,耕地面积180 hm2,人均耕地0.3 hm2,以种植红枣、核桃、小麦为主。柏油路13 km,防渗渠11.9 km,全村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村干部7人,党员30人。201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09人,已脱贫61户22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020年脱贫23户8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目前,全村所有农户均吃穿不愁,全村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全部达标;全村广播电视信号、通讯网络信号通达,163户安全饮水达到要求、户户通照明电,全村通柏油路。2020年全村脱贫。
1.2.1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 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2015年以来,共发放母羊85只,受益17户;托养牛10头,受益15户;鸽子540羽,受益18户;化肥88袋,受益88户;禽舍52座,受益52户;庭院改造受益85户;小拱棚建设受益65户。二是发展种植业。流转土地30 hm2用于发展特色种植,其中,种植南瓜20 hm2,扶持贫困户28户;种植冬瓜10 hm2,扶持贫困户14户;搭建温室大棚10个,种植黄瓜、辣椒、豇豆等蔬菜1.33 hm2,扶持贫困户10户。累计通过产业带动309人脱贫。
1.2.2 转移就业脱贫 2020年全村劳动力2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5人)中,外出就业248人,在家发展产业46人。在外就业人员中,疆外就业3人,疆内就业25人,本地就业220人(村公益性岗位30人)。针对家庭困难较大的农户确定护林员4人,补助金额10 000元/(人·年)。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贫困户家庭收入,帮助百余人脱贫。
1.2.3 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助力脱贫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村共有学生248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61人,小学阶段109人,初中25人,高中28人,中等职业教育7人,大学18人,贫困户家庭符合上学条件的适龄学生入学率100%;疆内大专院校就读每人每年补助2 000元,本科院校就读每人每年补助3 000元,疆外每人每年补助6 000元。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对5名贫困大学生实施贫困资助金政策,2020年补助金额达1.1万元,无人因贫失学辍学。
1.2.4 加大基本医疗保障,解决贫困短板 落实全面健康体检政策,对全村人口进行家庭签约服务,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9人),参保率100%;参加养老保险3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人),参保率100%;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村慢性病患者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人)全部实行签约服务。医疗保障的全覆盖有效阻止了因病致贫的发生。
1.2.5 村民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注度提高 青年、中年农民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注度较高,老年农民关注度较低。中、青年农民已逐渐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而且部分青年农民有城市打工经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也更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绝大多数农民都期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能帮助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各类扶贫政策的延续时限不明确,很多农民有担心返贫的顾虑。调查显示,84%的贫困农民担心会重返贫困,62%的一般农民担心会因某些原因致贫,还有72%的人担心扶贫政策减少使得政府对农民的各种支持减少,收入水平会下降。在访谈中有小部分人担心退出贫困户后,会影响到自己享受低保补助金等优惠政策,甚至不愿承认自己的收入水平增加了,担心政府会减少对自己家庭的各种精准帮扶政策。一部分建档立卡的家庭担心教育帮扶的政策会较少,导致后期子女上学有困难。
X村精准扶贫机制比较完善,但目前没有在县乡村层面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也没有比较完善的保障机制。在产业扶贫中的项目也没有很好地和乡村振兴项目进行对接,扶贫资金与乡村振兴资金也没有实现统筹管理,容易出现同一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
虽然大部分人表示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项政策,但是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偏低。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选择非常了解的占5%,比较了解的占93%,两项占比98%,这也反映出该村深度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很扎实,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为非常理解的占2%,比较理解的占81%,两项占比83%,这反映出大部分农民的关注点还在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不高。
乡村干部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的获得感较低。乡村干部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琐碎,周末加班已习以为常,所获得的福利待遇与工作的付出难成比例,使得有些村干部缺乏工作的获得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乡土人才生活在农村,也最了解农村,他们的参与会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添砖加瓦。目前该村乡土人才偏少,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去城市打工和生活,而留村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懂技术的也极少。而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懂技术、能干事的人才[2],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撑下,把懂技术的乡土人才吸引到农村,带领农民一起致富。
农民民生领域的相关政策亟需从脱贫攻坚中延续到乡村振兴战略。基于脱贫前贫困户的信息来确定政策的延伸时限[3]。如依靠教育扶贫的家庭需让农户明确帮扶期限,部分因学致贫的家庭还有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及大学毕业找工作期间,此阶段的教育帮扶是农户关注和担心的焦点。如个别因病致贫的家庭长期承担高额医药费用,他们对医疗救助的帮扶政策需求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需要精准确定民生领域相关政策的延续时限,才能使贫困家庭脱贫后不再返贫,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去。
健全组织机构,可在县级乡级层面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村级层面设立乡村振兴小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保障体系可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组织体系中[4]。梳理现有的扶贫项目,合理过渡到乡村振兴项目,整合扶贫项目的资金,制定出扶贫项目资金应用到乡村振兴项目的衔接方案。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可使各类资源有效配置,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乡村振兴建设的成本。
加强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让农民充分意识到受益主体是自己,不但可以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现状,还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引导农民树立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观念。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培训、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外出学习参观等[5],确保农民能掌握实用的技术。截至2020年6月,X村农牧民学校培训和就业技能岗前培训 41人次,乌鲁木齐、阿克苏地区务工岗前培训25人次。通过培训坚定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信心。
从党建扶贫到治理有效离不开乡村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付出,提高乡村干部的福利待遇,也是提升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物质基础。政府可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根据乡村干部的工作表现以及在工作中作出的贡献量化考核指标,对表现优异的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6]。同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比如适当降低乡村干部转正的门槛,授予荣誉称号等,并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对于文化基础好的干部可继续提升学历以更好地服务乡村建设。
脱贫攻坚的战场在贫困村,对象是贫困户,而乡村振兴的战场是整个农村和农民,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更高。一是要挖掘和培养乡土人才,鼓励乡土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去学习和借鉴经验,更好地带动本村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二是引进外来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帮扶方式、帮扶时限等[7]。三是注重人才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根据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和奖励,同时授予荣誉称号并进行广泛宣传[8],营造氛围,也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
从脱贫攻坚中的两不愁三保障到乡村振兴的生活富裕,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低层次向更高层次的体现。脱贫攻坚中的生态扶贫通过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设置相应工作岗位,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不仅仅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还有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问题等多方面内容,生态宜居是生态扶贫的更高目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现了环境修复和脱离贫困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