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2021-12-02 07:15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张艳萍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切线零点椭圆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张艳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来一步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用得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思考,并一步步地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一、采用“问题串”策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来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线索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1:说明并判断函数是否有零点。

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确保函数f(x)在区间[a,b]上有零点?

问题3:当函数f(x)满足f(a)f(b)<0时,在区间[a,b]内是否一定会有零点?

问题4:函数f(x)在区间[a,b]内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同时f(a)·f(b)<0,则函数在[a,b]区间内是不是只有一个零点呢?

问题5: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证函数f(x)在[a,b]区间上只有一个零点?

关于函数及方程零点的判断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学生在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会激发起对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置悬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探索,活跃课堂氛围,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新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椭圆》时,除了要了解椭圆的定义以外,还要学会通过一些已知条件来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此时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2a<|F1F2|或2a=|F1F2|时,曲线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够加深学生对椭圆的理解,但是由于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复习,设置悬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椭圆的定义后在下一次的课上进行师生讨论。

三、在问题的设置上巧妙设计陷阱,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习惯

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特点巧妙地设计陷阱,当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掉进陷阱后就会立马恍然大悟,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解题时全方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时的批判思维。

例如,求解圆的切线方程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忽视一些细节性条件,如:已知圆C:(x-3)2+(y-2)2=1,求过点B(4,4)的圆C的切线。在做这道题时,学生很容易以惯性思维来解题,直接设出方程为y-4=k(x-4),接着再利用公式求解方程和斜率。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等学生做完题目后与学生一同验证,在讲解题目的时候提醒学生:“动手画画图,看看在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共会有几条?”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还有另一条切线垂直于y轴,因此斜率不存在。学生下一次遇到这种题时,就会先判断过圆外一点一共有几条切线,再对切线方程进行求解。

四、一题多解问题的设置来开阔学生思维

高中数学问题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并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降低数学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求解有关椭圆上一点M到直线的最小距离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很多学生一开始遇到这种问题就会想到先设出点M的坐标,再求出点到直线的表达式,最后转化方程求解,但是这样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了很多困难,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转换思维,采用参数方程来简便地解决这个难题。

高中数学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并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问题的合理设置中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切线零点椭圆
函数零点、不等式恒成立
导数与函数零点的不解之缘
透视函数的零点问题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二次曲线的两条互垂切线的若干性质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