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1-12-02 06:32张西玲
关键词:跨文化西藏汉语

张西玲

(宝鸡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旅游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藏医藏药、绿色饮料业、矿业等方面大力开发商机,西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社会交往会越来越多,多元文化氛围逐渐形成。这一前景对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时代性要求,因此,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1. 多元文化背景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通信技术、旅游、贸易等方面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我国是一个文化多元一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民族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既能给西藏大学生带来各种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求西藏大学生接受不同挑战。作为未来西藏建设的精英人才,西藏大学生如何使自己在民族文化、汉语主流文化和西方英语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交融与互鉴中做到游刃有余,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成为西藏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2.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许多学者就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赵智云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叫跨文化沟通能力,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差异、掌握并运用有效的交际手段、恰当的交际方式,以实现预期交际目标的能力。[1]商金芳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本土语言与非本土语言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是任何语言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其中包括跨种族、跨国际、跨民族等交际。[2]康华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际,包括跨民族交际、跨种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等。[3]张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总结以图表[4](P165)演示如图1(见117页),并就其中概念附加解释。

图1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指人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相互传递信息、解释信息并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指具备掌握并能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力,包含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又包括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第二层面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要求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具备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宽容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语言思维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第三层面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指能灵活、策略地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障碍的能力。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指能识别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Sensitivity),能理解、容忍、尊重异文化的宽容能力(Tolerance)和能依据不同文化背景,机动灵活调整交际策略和交际行为,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灵活能力(Flexibility)。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研究,为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西藏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构成要素包含他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处理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藏大学生受西藏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教育、社会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能力方面

第一 ,三语背景下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相对薄弱。西藏藏族大学生出生在藏区,母语是藏语;条件允许的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开始学习汉语普通话,汉语为第二语言;一般学生小学开始学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在文化跨度较大的藏、汉、英三种语言中,他们最为熟练的是母语藏语;汉语学习源于学校或内地生活学习不得不沟通交流的需要,相对比较熟练;英语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最不熟练。跨文化交际中,西藏大学生需要应对藏、汉、英三种语言的频繁转换。由于藏、汉、英三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文化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干扰比汉族学生多,既有来自藏语的,也有来自汉语的。三语背景下语码转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备的基础性工具——语言能力薄弱。例如,受藏语或汉语影响,西藏大学生在英语句法上常犯语际句法错误。如“这房间有人”表述为 “This room has people”或“This room people has”。前句是受汉语句式影响的而造成的句式错误,后者是受藏文规则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句子,正确的英文表达应该是“There are people in this room”。因为在句法结构上,汉语、英语的句法排列顺序是SVO (主谓宾) ,而藏语的句法排列顺序是SOV (主宾谓) 。[5]

第二,西藏大学生三语背景下语用能力不足。藏族大学生英语知识和概念的启蒙主要来源于藏区汉族英语教师,汉语成为藏族大学生英语的媒介语,他们逐渐养成先用汉语思考,再从汉语转换为英语的习惯。这种用汉语解释英语的教授模式影响藏族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理解障碍必然导致交际障碍。以称谓语为例,跨文化交际中选用什么词语称呼对方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有助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藏族大学生在藏、汉、英三语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称谓名词张冠李戴的现象。因为,与汉族和英语国家的称谓相比,藏族的称谓传统相对简单。汉语称谓中有十分清楚的等级和辈分,而英语称谓对等级、辈分的划分与汉语相比就十分笼统,藏语就更为简单一些。如英文中的“cousin”一词,可以对应汉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其义涵盖范围很广;藏语中,称呼比自己大的女性为“阿佳”(大姐), 藏语没有汉语中的“堂姐”和“表姐”。 藏族大学生如果不清楚藏、汉、英三语称谓语之间的差异性,那么交际障碍是不可避免的。藏族大学生的语用错误,也连带影响他们交际策略的得体性,所以,藏族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亟待加强。

2.跨文化能力方面

第一,价值观念差异及其负面影响。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指导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和标准。[6](P82)价值观受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人类学者发现,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一定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熏陶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宗教信仰作为藏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以佛教“语业”[7]观念对藏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为例,佛教用语中,“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语业”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面所造之业。佛教“语业”观念经过具体化和世俗化后,成为藏族社会生活的处世哲学,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其中语言行为方面的格言,如“多嘴多舌是惹祸之源,沉默寡言是免灾之本;浅薄的人把知识挂在嘴上,饱学的人把学问埋在心里……”等等。在佛教“语业”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藏族群众的价值标准是“善良、谦卑、寡言”。他们欣赏智慧深沉、才不外露之人,鄙视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之士。这样的价值取向无形中影响了藏族大学生的交际表现,造成他们因不擅长口语交流而导致的“不友好”假象,最终制约、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二,民族性格差异及其影响。藏族文化传统中的“内敛”性格制约束缚着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性格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4](P165),价值观念是民族性格的基础,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念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使得民族交际活动中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意蕴各有不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思维定势在少数民族融合和与汉族的密切交往中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中国人重集体、求稳定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形成了谦逊、含蓄、好静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中国人习惯于委婉含蓄地接受别人的称赞,面对称赞和表扬常常用“哪里哪里”“差远了”“没什么,这是我应该的”等方式来回应,以避免缺乏涵养或不谦虚之嫌。含蓄内敛的性格使中国人在寒暄时,即使心中充满了优美、丰富的语言和心潮澎湃的感情,也不轻易外露。而西方人崇尚自我价值,重视个性张扬,重视平等观念,因而形成了爽朗、直率、大方的性格,他们期待并能落落大方地接受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即便在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也不例外。英语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也讲相互平等,孩子给长辈倒茶,长辈要说“谢谢”,家长进入孩子房间要先敲门征得允许方可进入,否则会被指责侵犯隐私权。受民族性格差异的影响,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认为英语民族“不谦逊”“太张扬”“太自我”,而英语民族也觉得中国人“太矜持”,自信心不足,缺乏合作意愿。这种民族性格差异给交际双方带来误解和误会。

第三,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影响。思维方式差异对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处理英语商务信函的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思维方式指人们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认知事物、考虑问题的习惯性方式方法。[8](P378)文化对其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世界上的不同文化群体具有其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中国人与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不同。有学者把这种差异形象地描述为曲线式(indirection)思维、综合型思维(synthesis)与直线式(linear)思维、分析型(analysis)思维。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佛教的影响,注重“悟性”思维,思维方式呈曲线式,凡事常常不直接表达自己或谈及主题,是注重事物之间联系、注重事物整体的综合型思维方式。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就是中国人综合思维方式的典型例证。而英美人受罗马和希腊艺术、哲学、政体以及基督教道德和法律两千年传统的影响,他们强调个体,注重个性的意识,思维方式呈直线式。凡事常常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表明思想感情;喜欢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来看,偏重分析思维。中国人注重事物的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商务信函中的时间、空间和姓名排列方式为例,具体表现为从整体到部分、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时间顺序为年—月—日—时—分—秒,空间顺序从大到小,姓名顺序先写姓后写名(大范围)或先写名后写姓(个别,小范围);而英美人的时间、空间和姓名排列方式则和中国人恰恰相反。这种文化差异或者说语言习惯也给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困惑。

三、培养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探讨

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材开发、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要求,结合西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和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现阶段可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1.以夯实语言基础和熟练语用规则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熟练的语用规则又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西藏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熟练的语用技巧,以提高其语言能力,从而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形成打好基础。目前西藏大学生由于三语转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藏语和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比如,受汉语影响代词误用的语际语法错误,把“妈妈鼓励她写她的名字”表达为“The mother encouraged she to write her name”,正确表达应是“The mother encouraged her to write her name”。因为汉语代词没有主格和宾格之分。因此,西藏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目前可采取以比较藏、汉、英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为手段、以认知迁移理论和三语习得理论为指导,尽可能防止、减少母语和汉语对英语表达带来的负迁移,充分发挥母语和汉语对英语表达的积极影响。

2.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丰富、传播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能力

第一,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要求西藏大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9](P91)即一种理解和承认文化差异的能力。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认真探究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理解交际对方的行为,而且要求交际双方乐于接受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10](P16-43)跨文化意识要求西藏大学生:1)胸怀国际视野,摒弃民族主义,跨越文化定势和文化偏见,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和文化平等理念;2)既热爱本族文化,又尊重异质文化,从而认知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差异,解读文化差异,3)灵活、策略地处理文化差异,跨越文化障碍,避免语用失误和交际误会。

第二,丰富文化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要求西藏大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除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其他文明,正确认识、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差异形成的根源,学会理解、包容、沟通,并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了解不同文明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学会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第三,传播藏族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还要求西藏大学生应借助全球化平台,对外传播优秀的藏族民族文化,比如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以便使交际对方在跨文化交际中进一步了解、认同藏民族文化,以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3. 从师资、教材、教法着手综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着重从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教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身素质。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蓝本。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西藏大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需要适合他们的优秀教材作为保障,因此设计能开拓他们文化视野的优秀教材是时代所需。教材编写内容方面,应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加大本民族生活和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分量,注重联系民族地区实际,以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民族教材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教材形式可多样化,如配备配套的辅导材料和延伸材料,可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再次,通过多元课堂形式创设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体验的环境。在不同文化体验的环境中,学生可采用情境游戏或剧本演出等方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化体验,通过文化体验理解、掌握文化差异以及应对差异所需的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和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提高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理解。同时,培养西藏大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觉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通过大众传媒,娱乐式地直观体验不同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民族看待问题的视角、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还可以通过引导课外阅读、开展兴趣活动拓展文化视野,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感受文化氛围。总之,多元文化背景下,西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需要相关各方不断地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有语言素质的要求,又需文化素养的储备,同时具备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依据不同文化背景,机动灵活地调整交际策略和交际行为,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灵活能力。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掌握藏、汉、英三种语言并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西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西部大开发及西藏旅游业等的不断发展,西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交融与互鉴也在不断发展。西藏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作为西藏自治区建设精英和推动西藏全面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在高素质教师、优秀教材和多种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夯实语言基础知识、熟练语用原则、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等路径,提升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既是西藏大学生的义务,也是我国民族外语教育的责任。

猜你喜欢
跨文化西藏汉语
都是西藏的“错”
学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神奇瑰丽的西藏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个人的西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