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王美菊
(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鸡安卡拉病自1985年开始出现散发病例,1987年3月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安卡拉地区的一个肉鸡场发生暴发性流行,次年夏扩散到全巴基斯坦,造成上亿只肉鸡死亡。之后在印度、波兰、日本、韩国、美国及加拿大陆续发病。1997年我国首次报道有该病发生,2011年逐步蔓延,直到2014年蛋鸡的感染比例逐渐升高[1]。据报道,2015年我国内蒙古、黑龙江以及吉林部分地区、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暴发鸡安卡拉病后,迅速在大范围流行,死亡率达20%~80%,一般在30%左右。当前,甘肃部分地方如武威市某鸡场已经发现该病流行。
各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发病,但以肉鸡或817肉杂鸡多发,黄羽肉鸡、青年鸡、产蛋鸡也有发生,肉雏鸡发病较多。蛋鸡主要发生于25~80日龄的青年鸡,肉鸡以20~40日龄以上多发,该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初春、秋冬季温差较大、气温骤变时更容易发病[2]。患病鸡群通常于20日龄左右开始死亡,30日龄左右达到高峰,高峰期6 d左右。该病扩散能力强,很易在鸡群和鸡场间传播,雏鸡感染该病死亡率高。易与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和传染性贫血病等混合感染,还可以继发大肠杆菌、禽霍乱等病。可通过精液、鸡胚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气管、鼻黏膜分泌物等水平传播。患病禽和隐性带毒禽只的排泄物、被安卡拉病毒污染的饮水、饲料和饲养用具等也会造成该病的直接或间接传播。
该病主要侵害心脏、肝脏和肾脏,特征是发病急、传播速度快。通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倒地,精神沉郁,羽毛成束,出现呼吸道症状,甩鼻、呼吸加快,部分有罗音,排黄色稀粪,两腿空划,数分钟内死亡。发病蛋鸡产蛋量下降。
病鸡心肌柔软,心包内积聚大量黄色透明液体,暴露于空气中形成胶冻样。肝脏充血、肿胀、色泽发黄,质地变脆,部分病鸡肝脏出现点状或片状坏死。肾脏肿大、出血,苍白或暗黄色,严重者有尿酸盐沉积。部分病鸡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胸腺和法氏囊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根据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见到肝脏切片中出现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可得到进一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鸡胚肝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进行诊断。
目前市场上暂无正规商品化疫苗预防本病。针对死亡严重的,有的鸡场采取自育鸡苗的方法,但效果不理想。鉴于本病与饲养管理水平关系密切,水平传播能力强,所以养殖场户特别是中小型养殖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养殖场科学选址和布局。二是严格实施消毒。定期对鸡场主要道路、鸡舍周边和清粪口等处及时消毒,鸡场所有用具清洗干净并干燥后,实施喷雾或者是熏蒸消毒;定期带鸡消毒,鸡转舍或售出后,对空舍以及设施设备进行严格清洗和消毒,消毒完成后至少空舍2周再行养殖。三是定期开展杀虫、防蚊蝇、灭鼠工作,消灭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四是对病死鸡、粪便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抛弃。
做好其他鸡病如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疫病的免疫工作,防止该病与上述病种并发感染。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从正规渠道引进病原检测阴性的雏鸡,从源头杜绝病原进入鸡场,实施全进全出的养殖策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增强营养供给,提高鸡群自身抵抗力。保持良好的通风,经常换气,维持科学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水平,减少应激反应。
目前虽无正规疫苗,但已有数个发明专利证明疫苗免疫可行有效。例如:I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3],安卡拉病毒毒株FAdV-HB灭活疫苗,协同免疫法(在卵黄抗体中加入腺病毒免疫原,利用所得抗原抗体复合物执行免疫注射,能够在免疫的基础上有效预防安卡拉病)。
此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使用抗病毒药物、微生态制剂、干扰素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抗生素也无效。
从中医上讲该病的根源在肝,致死的原因在肾,呈现的表象在心。该病毒结于肝,肾阳衰竭,水蓄心包之症[4]。因此治疗的原则是强力抗病毒,利水消肿,保肝护肾,防止继发感染。抗病毒措施如采用黄连解毒散、小柴胡散等中药,发病初期注射植物血凝素。利水消肿措施如使用牛磺酸、樟脑磺酸钠、安钠咖来强心,使用呋塞米等利尿来缓解心包积液、肝肾水肿[5]。利用葡萄糖、维生素C等保肝护肾。
有研究表明卵黄抗体安全性高,在鸡体内的有效期为10 d左右,对安卡拉病毒感染的预防保护率可达100%,治愈率可达100%[6]。临床跟踪使用卵黄抗体用来治疗鸡安卡拉病的案例不少,有一定效果,但复发率较高。特异性抗体对该病的治疗有效,但仅限于疾病早期,对于发病中晚期的鸡群,建议直接淘汰。据文献报道,鸡场采用中兽医辨证疗法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如对发病鸡群口服转移因子、干扰素、双黄连;肌注腺病毒卵黄抗体的办法控制病情[7]。采用当归、人参、甘草、艾叶、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以及替米考星中西药合用的治疗方案降低鸡心包积水综合征的病死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