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宽
某日,曹阿姨在如厕时突然头痛,继而晕倒在卫生间。幸好家人及时将她送到医院急救,医生诊断曹阿姨是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等她醒来时,发现自己一边身体动弹不得,也发不出声。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身体,她失声痛哭。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她仍无法接受事实,出现了抑郁。当时除了家人的关心和医生查房时的简短鼓励外,曹阿姨没有得到更多的心理疏导。
抑郁、焦虑、自责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曹阿姨。她恨自己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她恨因为自己的病让同样上了年纪的老伴忙前忙后,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她恨自己残缺的身体,右边的腿和手折磨得她一度想砍掉。最开始手脚没有一点肌力,她只能躺在床上靠左手自理。后来肌力慢慢恢复,手开始变紧了,但肌张力高得旁人都没办法把她握紧的手扒开。肩关节、肘关节痛到彻夜难眠。正常人的手可以自然下垂,但是她每天都是手握紧放在对侧胸旁,手肘呈90度,稍一用力肌张力就会增高。
生病的前两年,她一直在康复机构进行锻炼,但凡能够帮助改善的项目她都尝试了,然而分离动作迟迟做不出来,手指动不了也伸不直,走路走不快而且姿势异常。一次次办理繁杂的入院、出院手续,每次家里人费大劲把她从5楼抬下来,再抬回去,风里来雨里去。面对肢体老不见好,曹阿姨决定不再去医院康复。
可住院还有人可以说话,回到家就变得孤单,她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可她不忍心再让家里人陪着她折腾了。曹阿姨说:“患上这个病太痛苦了,经常觉得生不如死。自己受折磨,还拖累家人。时常觉得自己在做一场噩梦,要真是梦就好了。”
脑卒中也叫脑中风,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2秒就有1位脑卒中新发患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因此人们对脑卒中的预防及恢复期的康复治疗一定要十分重视。
然而,脑卒中不仅会导致运动、语言、记忆、感觉功能的损害,还会引起情志疾病的发生,如卒中后抑郁,患者或家属往往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治疗。
卒中后抑郁多于卒中后1~2个月发生。抑郁不仅会影响后期康复效果,严重者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轻生念头,若不及时防范,甚至可能发生患者自杀的恶性事件。
大多时候人们认为抑郁是在卒中后发生,但有时候抑郁也会引发卒中。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JonahP.Zuflacht报告的一项研究提示,精神疾病可能增加卒中风险,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该研究显示,因精神疾病住院或治疗的患者就诊后半个月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最高,是一般人的3.5倍。
他认为,精神疾病可能会导致机体应战或逃跑反应过度,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是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另外,精神疾病还可能导致细胞触发炎症或氧化应激,这些都会导致卒中风险增加。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人们在遭受精神疾病时,往往会忘记服用可能降低卒中风险的药物,如降压药物。
所以,如果有人患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而且近半年内有抑郁症状,那么就要警惕卒中发生。
脑卒中后的致残率接近75%,患病后康复是必经之路,而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主要预测因子。从健全人变成“残疾人”,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同时又因为治疗费用大,病情易复发,康复过程慢,他们认为生活不能自理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又担心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无人照顾而对前途丧失信心。这些异常的精神心理活动致使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活动中出现紧张烦躁、消极淡漠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拒绝、抵抗治疗的行为,康复治疗主动参与度下降,并使照护者精疲力竭,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率和生存质量。
在发病早期,部分患者表现出对疾病的不理解和不接受。有的患者会觉得自己倒霉,因而表现出怨恨甚至愤怒的心理,以致态度生硬、拒绝合作。急性期过后,病情不太重的患者由于早期均有所恢复,因而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希望立即改变偏瘫、失语等状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卒中后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下和兴趣丧失。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型。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易激惹等,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
卒中后抑郁不同于原发性抑郁: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如睡眠障碍、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或疼痛等;多为轻型抑郁、心境恶劣,但仍有约6.6%~11.3%的患者有自杀倾向;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更多见,患者往往拒绝承认或掩饰抑郁。
1.做好心理护理 注意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偏瘫患者在发病初期,由于突然发生偏瘫不久,仍处于坚持否认病情、情绪激动、急躁阶段,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对此期间的患者要给予安慰疏导,消除其急躁情绪,使其正视病情,积极配合训练。
2.康复者现身说教 当患者首次发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多次发病时,面对较长时间的治疗而肢体功能障碍仍未得到完全恢复,患者常感到焦虑、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对预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进行康复训练。对此期间的患者要因势利导,并让康复成功者现身说教,促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亲友多多探视 采取家庭沟通法,尽量争取患者家属及其亲友的配合,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家属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动员家属及亲友多来探视,不要出现厌烦情绪,避免患者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告诉家属探视时应以平静、微笑以及轻松愉快的情绪感染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要求,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使患者保持平和快乐的心绪。
4.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风和日丽时鼓励患者到室外走走,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并参与一定的文艺活动,如下棋、听音乐,使生活更加充实。让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既不急躁,也不悲观,及早接受支持康复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