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苏凯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常见的类型主要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1]。症状表现有流涕、喷嚏、哮喘、皮肤潮红、发痒、皮疹、腹痛、腹泻、心悸、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等[2]。西医临床上多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症状,但不能治愈,极易复发,且有明显的副作用。陈学忠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谙熟中医经典,中医造诣深厚,临床中善于把握病机,经方应用灵活,且对疑难病例的治疗颇有心得,对于过敏性疾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跟随陈教授学习数年,感悟一二,现将陈学忠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并无“过敏性疾病”的病名。由于这一类疾病临床表现各异,根据其不同表现,多称呼为“鼻鼽”“哮证”“喘证”“瘾疹”“风疹”等。正如《素问·脉解篇》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景岳全书·喘促》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亦名哮喘”。《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陈学忠教授认为,过敏性疾患多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即在中医所说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发生。发病与人体营卫不和,卫阳通达受阻有关。太阳经为人一身之藩篱,其功能顾护于外。风寒在表,太阳经受邪,必导致肺失宣降。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位处上焦,开窍于鼻,以咽喉为其门户,故风寒袭肺,常出现鼻塞、流涕、咳嗽、气喘等肺气失宣症状。而禀赋不足或脾失健运,营卫二气产生不足,卫气不足则表虚不固,营气不足则脏腑失养,当感受风寒之邪,邪气入体,郁结于内,成为“伏邪”,等再次感寒,即寒邪引动之时,伏邪向外发出则过敏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寒邪必伤及阳气,故里阳不足者当属多见。阳气不够充沛,卫阳通达受阻,不能温煦肺卫肌肤,驱邪外出,风邪内留及伏邪致病均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当过敏发生时,症状出现迅速、变化急剧,症状与“风性善变”的特点相类似。阳气亏虚于内,气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于外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内外因。故多表现为喷嚏、流涕、咳喘、出疹等一系列肺卫症状。
鉴于其阳气亏虚于内,气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于外的病因,在内当温补阳气以鼓邪外出,在外当益气固表兼祛风。故而陈学忠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辨证论治》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适用于少阴阳虚、表寒郁闭重证。本证属表里同病,亦称为“太少两感”证[3]。方中麻黄为君,性味辛温,发汗解表,附子为臣,性味辛热,温肾助阳;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驱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外出,二药合用,相辅相成,是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为佐,性味辛温,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外散风寒,助麻黄解表,又可内祛阴寒,协助附子温里。三药合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总体而言,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补阳气,散寒解表。在临床使用中,陈教授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2.1 表虚不固,和营为先若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汗出,鼻痒嚏不止,清涕自流,陈教授认为此正是桂枝汤证中“鼻鸣干呕”的主症,治疗上除温阳散寒以外,当以和营为先。临床多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或是玉屏风散加减以和营固表。
2.2 风邪未尽,祛风为要若临床上多表现为喷嚏、流涕、咳喘、出疹等一系列肺卫症状,陈教授认为此与“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有关。故临证时注意以祛风为要,常选用防风、荆芥、白芷等祛风药。
2.3 风盛挛急,虫药帮忙如患者出现咳嗽挛急,咳声重浊,或是速发的风团块,陈教授认为:此时单纯使用祛风药已不能缓解症状,需要加用虫药增强疗效,如蝉蜕、僵蚕、全蝎、蜈蚣一类。
2.4 血虚生风,先行治血凡属血虚者,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者,陈教授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治当滋阴养血,疏风止痒。故可在临证时加用当归、赤芍、川芎一类行气活血补血之药。
2.5 久病失治,重在益气过敏性疾患病程较长,多表现为反复发作,久病多虚多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临证上应注意益气,陈教授会加用大剂量黄芪、党参,一方面增加机体免疫力,逐邪外出,一方面固护肌表,使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6 虚阳浮越,潜阳随行该类疾病多为虚寒性疾患,本为阳虚,感寒而发。病程日久,下焦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虚阳上浮,则当潜阳,治疗上可合用潜阳丹纳气归肾,水火既济。
3.1 过敏性鼻炎(鼻鼽)患者,女,87岁,因“反复鼻腔干燥10余年,加重伴头昏、视物模糊20天”就诊。10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腔干燥、鼻痒、打喷嚏、干咳、无鼻涕、无胸闷、气喘等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之后患者未正规治疗,数年间每当发作自行服用感冒清颗粒,疗效不显著。20天前,患者症状再次出现,并伴有头昏、视物模糊,遂来就诊。患者反复耳鸣10余年,呈持续性发作、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冬天平素怕冷,双下肢尤甚且伴乏力;夏天怕热,汗出多。刻下症:鼻干痒,偶咳嗽,头昏,视物模糊,口干渴,耳鸣,双下肢乏力,睡眠差,食纳可,大便干、量少、难解,小便正常。面色㿠白,舌体胖大,舌红苔少,少津液,边有齿痕,脉数。中医诊断:鼻鼽。辨证:阳虚外感,日久虚阳上浮,火不归原。治法:助阳解表,温肾潜阳。方药:白附片30 g(先煎),白芍12 g,细辛10 g,麻黄绒12 g,党参30 g,五味子15 g,当归12 g,白芷15 g,桂枝10 g,黄芪30 g,桔梗15 g,大枣20 g,生姜12 g,西青果15 g,炙甘草15 g,砂仁15 g,黄柏20 g,龟甲3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 ml。二诊:患者诉上述症状较前稍有好转,口干明显,服药后夜尿增多,大便稀溏,每日2次。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加玄参15 g,4剂,用法同前。三诊:患者自觉鼻干痒、咳嗽完全缓解,仅感头昏、视物模糊、耳鸣。仅用潜阳封髓汤续服以巩固。
按:本例患者病情复杂,症状较多、涉及系统众多。陈教授抓住“鼻干痒”的主症,将麻黄附子细辛汤与桂枝汤结合,并加入党参、黄芪扶正益气,当归活血,白芷辛香以通窍,五味子敛肺止咳。从患者面色、舌脉,以及平素冬季畏寒怕冷、双下肢乏力可知患者本质上属于“阳虚”。故头昏、视物模糊、耳鸣、口干口渴应该为年老体弱、病程日久,下焦肾阴亏虚,肾水耗劫不能上济,导致虚阳上浮,属于“心肾不交”的表现。故选择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二诊中患者诉口干明显,故加玄参益气养阴止渴。仅2次就诊“鼻干痒”的症状即完全消失,效果较佳。
3.2 过敏性哮喘(哮病)患者,男,51岁,因“反复气紧喘息30年”就诊。30年前患者在受凉因素下出现喘息、气紧,喉中有痰鸣,咳白色黏痰,院外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商品名:舒利迭)吸入治疗,症状缓解。但受凉后症状反复发作,尤其接触冷空气后喘息、气紧,甚至不能平卧。长期使用舒利迭控制症状,急性加重时需输液治疗方能缓解。现喘息、气紧、痰鸣音不明显,偶有咳嗽,痰液多,痰液白色粘稠。精神饮食可,二便可。患者平素畏寒,既往好饮酒。刻下症:衣着较厚,喉间微闻痰鸣,双目有神,面色少华,形体偏胖,舌体略胖,边有齿痕,舌淡苔白,脉细。中医诊断:哮病。辨证:阳虚感寒。治法:温阳固表,调和营卫。方药:白附片60 g(先煎),干姜30 g,麻黄12 g,桂枝15 g,大枣30 g,细辛10 g,五味子12 g,党参30 g,黄芪30 g,炙甘草15 g,矮地茶30 g。6剂,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 ml。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哮喘减轻,现已减少舒利迭使用次数,哮喘仍控制平稳,痰液减少,晨起时感手、足心冷,舌脉同前。患者服药后有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芍药15 g,6剂。三诊:衣如常人,能减量使用舒利迭,感近1个月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原方续服以巩固。
按:患者中年男性,以反复喉间哮鸣为主,故辨为哮病。患者既往喜饮酒,过饮则伤脾胃,脾阳不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故见面色少华;酒大辛大热,热伤气,气不足则津液输布失常,聚而为饮为痰,“肺为贮痰之器”,痰郁于肺,肺气不利,故见咳嗽、咳痰;阳气主固,卫表不足,失于温煦,故不耐寒冷;《证治汇补》言“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5],外寒引动内邪,故见反复发作。舌体略胖,边有齿痕,脉细皆为阳气不足之证。故辨证为阳虚感寒,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所治。亦加入党参、黄芪扶正益气,干姜、桂枝温阳,五味子敛肺止咳。二诊中患者晨起时感手足心冷,为卫阳不足,加入芍药,以期更符合桂枝汤之调和营卫、振奋阳气,使邪不得侵。
3.3 荨麻疹(风疹)患者,女,28岁,因“全身皮肤反复风疹伴剧烈瘙痒4年”求治。近4年以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反复风疹,瘙痒明显,多方中西医治疗,风疹仍反复发作,近2年来风疹每天发作数次,每日发作时均服用抗过敏西药治疗,风疹才能消退,瘙痒方能控制。不服西药,则风疹发作后久久不能消退,瘙痒难耐,患者痛苦不堪。目前已婚2年,因每天服用抗过敏西药而不敢求孕。刻下症:现每日服抗过敏西药,风疹每天发作3~6次不等,服西药后则风疹持续10~30 min能消退,瘙痒能忍受;畏寒;舌体胖质淡苔薄白,脉细数。中医诊断:风疹。辨证:阳虚卫外不固。治法:温阳益气、祛风止痒。方药:白附片30 g(先煎),黄芪30 g,麻黄15 g,桂枝15 g,当归15 g,白芍15 g,白芷15 g,炙甘草15 g,细辛10 g,大枣30 g,五味子12 g,党参30 g,生姜3片,乌梢蛇30 g,全蝎6 g。6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 ml。二诊:患者自行继服上方10剂,服药后风疹仍每日发作,但程度明显减轻,不用服西药自行消退,3~5天有一次大发作,瘙痒明显,程度较重,服西药一次即能缓解。仍诉畏寒。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加地肤子30 g、蝉蜕15 g(后下),当归加至30 g。6剂。三诊:患者诉近1个月未服西药,风疹每周发作1~2次,以夜间发作为主,瘙痒较轻,能忍受,诉平素汗少。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当归减至15 g,桂枝加至30 g,附片加至60 g,细辛加至15 g,6剂。四诊:诉风疹偶有发作,程度较轻,既往月经量少,本月月经量较前增加,咨询停服西药2个月,现可否怀孕。告知中药以调理患者体质为主,可怀孕。之后因天气寒冷,风疹发作较前频繁,但程度较轻,未服用西药,舌体胖、质淡、苔薄白,脉弱。中药在原方基础上麻黄减至12 g,五味子加至15 g,黄芪加至40 g,当归加至20 g,白芷加至30 g,去地肤子、蝉蜕。6剂。五诊:患者诉近期天气寒冷,风疹发作较前频繁,程度较轻,未服西药,舌体胖、质淡、苔薄白,脉弱。在上方基础上附片加至90 g,加蛇蜕20 g,继服6剂。六诊:诉已怀孕,现孕32天,近期风疹未发作,询问可否再服药,对妊娠有无影响。再次告知中药无影响,可继服,暂去虫药。此后患者未再就诊,电话回访一次,诉情况良好,荨麻疹偶有轻微发作,均不需服药,自行消退。再次回访,患者已顺利生产,母子均健康,患者感激不已。
按:该患者为青年女性,病程长,陈教授综合患者荨麻疹发作特点和患者舌脉及体质表现,辨证为患者素体阳气亏虚,卫外不固,易受风寒之邪,以致荨麻疹反复发作,风邪善行善藏,故初期加用乌梢蛇、全蝎增强搜风之功,因其瘙痒感明显,再加地肤子、蝉蜕祛风止痒,患者仅服用2个月中药,即能完全停用西药,足见疗效之快捷。患者病情缓解后,遇天气寒冷,病情反复,陈教授判断为病重药轻,果断加重附片剂量。陈教授以精湛的医术治愈患者顽疾,且在患者妊娠担心时,以强大的中医药理论自信为患者提供信心和支持,圆患者做母亲的梦想。
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神经、妇科、五官科[6]。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镇咳、镇痛、兴奋交感神经等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疾病,主要用于太少两感证,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凡有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冷风头痛、风寒齿痛等诸多病证,使用本方均可收卓效。但对于阴阳偏颇型需要临证随证加减,针对不同的偏颇,采用不同的治法,在针对该病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兼顾治疗其他伴随症状,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