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 李 娟
数学是一门主要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学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推进教学生活化,将课堂中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教师通过将课堂与生活衔接,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在学习中升华,最终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
教师在课前应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出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询问学生自己认为的几何图形的定义,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几何图形”。待学生的兴致被激发出来时,再引导学生总结几何图形的概念——长方体、球体、正方形、圆、线段、点等都是几何图形。当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并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这些图形的异同。教师可以在学生总结的结论基础上,讲述立体几何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的相关概念。学生通过课前找图形练习自主观察和思考总结后,会通过概念内容联想到生活实际,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概念内容的认识。通过联想实际生活内容,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立体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运用与生活相关的案例推进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更容易对动手操作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在教学时多引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并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
例如,教师在讲述“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节时,可以以零花钱为例提出问题:“假如自己原本没有零花钱,这时妈妈给了你5 元钱,而你用了3 元钱买饮料,试着用算式表示自己还有多少钱。”零花钱是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的事情,而零花钱一进一出恰好符合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因而能够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并通过问题条件列出相关算式。在教学中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数学实验来进行。再如,学生要想制作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必须先对这些立体图形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立方体的制作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手脑并用,不断观察与独立思考,这个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知识的理解,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相较于布置需要不断演算的课后习题,课后调查实践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和学习热情。
例如,在结束“统计调查”这一章节的教学后,针对全面调查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调查全班同学的爱好、生活习惯等并制作相关调查表,写出由统计表得出的结论。在学生完成这一作业后,再将调查内容比较切合班级实际状况、调查方向比较创新的作业选出来,由学生本人上台汇报。作业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更加乐意完成调查作业,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学生会主动翻阅书籍或询问老师,从而也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构建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是让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能够衔接的必然要求,是让枯燥的定义、公式变得更加形象有趣的重要举措,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好地体验学习的乐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生活化在课堂中的影响,不断推进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