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美育价值与美育方法

2021-12-02 03:18
美育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美育结构

余 虹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一、文学的美育价值

文学美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艺术教育,文学的美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文学美育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审美价值指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情感教育”对人的感性生命的丰富与提升价值。文学美育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审美教育。以语言为符号形式的文学,在对人感性生命的丰富与提升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文学美育有助于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直觉力与想象力。

1.增强情感力

审美教育是“感性教育”,朱光潜说“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1],道出了美育的重要功能,即促进情感力的发展。情感能力包括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与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首先,就个人情感而言,文学具有调节个人情感的作用。“兴观群怨”道出了诗歌的情感与社会功能。其中“兴”与“怨”即指诗歌对激发与宣泄个人情感的作用。文学审美可以激发人的健康情感,也可以帮助人宣泄怨愤之情,对人的情绪与情感具有调节作用。通过文学审美,可以提高人的情感调控能力。

其次,就对他人情感理解而言,文学审美可以增强“同情心”,促进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文学语言是情感性语言,文学形象也承载着情感,因此文学审美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其结果是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情感得以不断丰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力也不断提升。

2.提升审美直觉力

直觉指不通过逻辑推理,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敏锐性、直接性、突发性等特点。审美直觉力表现为对文学形式美的直觉与对言外之意的顿悟,文学审美有利于培养这种审美直觉力。

对形式美的直觉,包括对各种文学体式、音韵、文法之美的直觉以及文学结构之美的直觉等。形式直觉的形成是大量审美经验积累的结果,文学美育通过经常性的文学语言、结构、形象的鉴赏活动,在朗读中感受音韵之美,在品读中体味词句之美、结构之美,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直觉能力。

审美直觉还体现为对言外之意、象外之蕴的顿悟。见“明月”而生思念,见“丁香”而生忧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没有一个“愁”,没有一个“悲”,读之便能立即感受到浪迹天涯的悲苦、现实生活的悲凉、思乡而不能回的惆怅。这些悲苦与思念、沧桑与伤痛都隐含在字里行间,隐藏于每个意象以及由意象构筑的意境之中,隐藏在几幅画面的结构组合之中。通过文学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捕捉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深化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强化其对言外之意的审美直觉力。

3.发展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以语言为符号形式的文学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完成文学审美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美育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的联想与想象活动是文学美育的常用手法。通过想象,丰满现实中扁平而有缺陷的形象;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转换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情境);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文学形象与学生经验衔接起来,从而转换为学生的生命体验。文学审美充满想象,因而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活动。

(二)文学美育的人文价值

音乐、美术作品多为展现一个事件、一个场面或一段情思,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示天文、地理、人文、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场景、人物、事件。因此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意绪,还能认识广阔的历史文化、自然社会。文学的包容性使文学美育同时还具有人文价值,这也是文学人文性特征的体现。文学美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人文视野

文学宽泛的题材与广博的内容,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马克思赞扬巴尔扎克的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红楼梦》通过一个家族的盛衰,揭示了一个王朝的盛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现实、世态人情、民俗风貌。在这样宏大的叙事中,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去感受一些人和事,更能从中认识一个时代与社会,并深入思考历史社会的变迁,感受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精神追求。文学可以通过美育去揭示文学故事背后广阔的人文背景,从而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唤起学生的人文思考。

2.传承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它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人性观、价值观、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人文精神体现为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共同追求,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普世价值;也体现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点。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学以形象的方式,负载着人类的共同情感与普遍人性。作为母语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国文学则负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形象生动的文学形式又为人文精神传承提供了便利,生动的故事与情境容易吸引人走进人文的天地。然而,要透过语言形式、文学形象去理解故事背后所深藏的人文精神并非易事,而文学美育为语言文字走向人文精神提供了桥梁:文学美育可以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的赏析,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背后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感悟人类的共同情感与普遍人性,并在这种感悟与领会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获得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3.提升人生境界

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层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四层境界体现出人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对人自然本能的超越,对狭隘自私个体的超越,对人类道德规范的超越,最后抵达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是审美人生境界。这样的境界要求人超越自然本能、个体私欲甚至道德理性,实现人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承载着丰厚人文内容与人文精神的文学美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对文学形象与形式之美的欣赏中,去彻悟语言形象背后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在彻悟中,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并能立足于整个人类甚至整个世界的视野,去观照人生,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一步步走出本能的自我、功利的自我,走向道德自我与天人合一的审美的自我,在自我感性与理性的不断超越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拓宽心胸,提升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三)文学美育的智慧价值

1.发展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形式。“审美活动是人的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2],这种体验活动并非浅层次的感知活动,其中蕴涵的是理解、鉴别、分析等思维活动。审美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始终伴随着形象与情感,是以形象为载体,以情感为动力的思维活动。

文学是借助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意蕴的艺术形式。文学审美过程是借助语言,发挥想象,形成形象(情境),领会象外之意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其一,语言文字的理解阶段;其二,语言文字的形象转换阶段;其三,感悟象外之意、言外之韵的阶段。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第一阶段是语言文字理解。文学审美中的语言理解是语境意义的理解,关注语句在上下文中的情感与意义,并指向文学形象(情境)的生成,因此文学语言文字理解始终依附情境,伴随情感。第二阶段是语言的形象转换。文学语言的形象转换通常通过想象,想象的过程就是把语言所指称的人、事物、景进行粘连,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始终伴随形象。第三阶段,对文学作品象外之意的感悟。这并非是脱离文学形象的抽象理解,其感悟始终依附文学形象而存在。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所透露出的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始终伴随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而存在,并因此而获得生命力,离开作品形象世界的抽象主题理解无助于文学审美的深入。

可见,文学审美过程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以文学审美为重要形式的文学美育,无疑会增强学生形象思维的敏锐度、深刻度,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2.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具有五种基本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3]在五种思维品质中,文学美育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对思维敏捷性、深刻性与独创性的培养。思维敏捷性是指能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的思维品质。思维深刻性指对事物的思考能切中本质,对问题的分析能切中要害。思维的独创性指对事物的认识或思考方式新颖独到。三种思维品质分别从思维的速度、深度与个性三个维度描述思维特征,是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

文学审美以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为主,始终伴随情感与形象的文学形象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思维独创性。情感是个体性最强的心理因素,而文学形象的形成与感悟乃是作品与读者视域融合的结果,深深打上了读者个体经验的烙印,文学审美中的审美体验最具个性化特征,可见文学美育有利于发展思维的独创性。同时,文学审美也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本身便具有瞬间直抵事物本质的特点。因此,通过文学美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

二、文学的美育方法

文学美育是通过文学审美实现的,文学审美是通过语言塑造(建构)形象,表达(体会)意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陶冶,精神得以成长,从而实现文学美育的审美与人文价值。

根据文学构成要素,文学美育可以从文学语言、文学形象与文学结构几方面展开。

(一)文学语言的美育方法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层,也是文学美育的切入点。文学语言由音韵、文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因此文学美育也可以从此三要素入手。

1.体会文学语言韵律之美

语音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学美育的抓手,文学语言的语音具有表情达意作用,因此文学美育可以从语言音韵之美的品味开始。在教法上,朗读是最好的方法,读准语音语调,读准节奏重音,读出情感意趣,是文学美育的常用方法。

首先,读出音韵之美。音韵由声、韵、调构成,三者之和谐便构成语音的音韵美。中国古诗词讲究平仄,平有平直之感,仄则有曲折之感。诗歌音韵平仄的交替更换使诗歌产生一种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如杜甫《绝句》的平仄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平仄仄平

奇句与偶句平仄交叉,奇句以仄韵收,偶句以平韵收。诗歌押平声韵,给人平直稳定感,而中间插入仄韵,使诗歌又曲折婉转而不至于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形成抑扬顿挫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古诗,从音韵入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其次,读出节奏之美。语言的节奏也是感受文学语言美的有效途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奏明快急促,一气呵成,可读出杜甫的激动与兴奋之情。而《登高》节奏缓慢、凝重,给人郁积、阻塞之感,朗读要把握住诗歌的节奏,读出杜甫沉郁之情。

再次,读出旋律之美。旋律美指语音高低升降的规律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的反复或再现所形成的抑扬、回旋之美。如《诗经》中的诗歌,常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读起来有一种复沓的旋律之美。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复沓之美。

以《诗经·蒹葭》为例赏析复沓之美。该诗写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之情,以境与情胜。该诗婉转惆怅之情,一则寄于朦胧之境,一则寄于复沓音韵旋律之美。从音韵层面看,诗歌一开始押“ang”韵(苍、霜、方、长、央),后来押“i”韵(萋、晞、跻、坻),最后,再以“ang”(让)收束全诗。音韵变化体现出情思的变化,“ang”韵给人绵延阔大之感,“i”韵给人狭窄艰涩之意,ang—i—ang的音韵组合,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表达出:美之显现,充满憧憬——可望难及,惆怅无奈——若隐即现,不忍放弃的复杂情思。[4]

2.品析文学语言文法之美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也通过其文法体现出来,因此品析文学语言的文法之美也成为文学美育的途径。语言的文法包括词法与句法,在教学中对文法的品析,常常通过“炼字”“炼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残缺句式、矛盾词句、多义词等陌生化语言现象中把握情思意绪,体会文学语言之美。

其一,抓关键词句,品字眼、句眼的表现力。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一个动词,把抽象的“春意”具体化、形象化,又把红杏盛开枝头动态化,诗人由一枝红杏盛开枝头而感受到整个春天的热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一“闹”字,画龙点睛,使画面生动起来,意境深远起来。又如《纪念刘和珍君》,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句“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结合上下文,便会深刻体会鲁迅无法释怀的沉重、痛惜、愤懑、控诉交替的复杂情感。字眼、句眼是文学作品的眼睛,也是文学美育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反复咀嚼品味,便能品出文学之美。

其二,抓矛盾词句,品复杂情思。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抓住“忘却”与“纪念”的矛盾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正是因为不应被忘却,所以要纪念;也正是因为人们正在忘记,所有要纪念;纪念是为了人们不要忘记,作者希望唤醒民众的主旨便由此可见。语言的矛盾处恰是作者复杂情思的集中体现,从此处用力,也是文学美育之道。

其三,从特殊句式品言外之意。完整的日常语句至少包括主谓两个部分,然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名词句、无主句、独词句、残缺句、反复句、颠倒句等特殊句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从而达到文学语言独特的审美效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个名词句,没有谓词,但却形成了两幅意蕴丰富的画面,体现出羁旅游子衰老、悲凉的现实境遇与回归温馨秀美的故土的理想,悲凉、思念之情蕴含其中。如果这两句诗里加上表动作行为的谓词,反而会使画面更为具象化,从而失去想象的空间,也失去审美的韵味。

总之,词句是文学语言的重要构成,通过品析词句去体会文学的文法之美是美育的主要途径。

3.赏析文学语言的修辞之美

文学语言通过修辞来强化其形象性与审美性,对不同修辞艺术效果的鉴赏是品味语言之美的路径。如《荷塘月色》,“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也茫的歌声似的”,引导学生品味“通感”的艺术效果:以听见写味觉,打通味觉与听觉,使荷花若隐若无的清香在整个感觉中弥漫开来,形成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之美。其次还可以通过对比品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效果,从而体会“通感”的妙处。

(二)文学形象的美育方法

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层,是文学审美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美育的重要内容。不同文学体裁其“形象”表现不同:诗歌的形象为意象、意境(画面);散文的形象表现为人、事、景、物;小说的形象为情节、人物、环境;剧本形象表现为角色、场景。文学形象美育需紧扣不同文学形象要素展开。

1.诗歌形象的美育方法

意象与意境构成了诗歌的形象世界。意象是构成诗歌形象的基本单位,而多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便构成画面,形成意境,诗歌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情感意趣。因此诗歌形象美育可以遵循这样的路径:寻象——合境——味象(境)——悟情(意)。诗歌形象审美的第一步可以从寻找意象入手,然后通过想象,把单一的意象整合成意境,再品味意境的审美特征,最后从中领悟出诗歌的情感意趣。

以王维《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寻象:人、桂花、春山、月、鸟、涧。

合境:春夜空寂的清山之中,闲人静观桂花的飘落,月亮升起惊飞山鸟,在山间小溪中不时地鸣叫。

味象(境):人乃“闲人”,夜乃“静夜”,山乃“空山”,诗歌一开始便描绘出一幅空静春山图。之后,以月出惊鸟,时鸣春涧,以动衬静,强化了山之空与静。然而,画中之空,并非空无,而是空灵;画中之静,并非死寂,而是闲静。空灵、闲静的春山之中,乃有鸟语花香,明月小溪,空静的春山藏着勃勃生机。

悟情(意):空静的春山夜景是诗人闲静、空灵心境的外化,也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独特的观照与体悟,体现出中国诗歌独特的禅意与禅趣之美。

2.散文形象的美育方法

散文中的人、事、景、物构成了散文的形象层。散文形象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散文中人、事、景物的赏析,体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品析散文形象的典型性。形象的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对散文形象典型性的挖掘需从其形象的个性与共性展开。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与迎春图。每幅图各有特色:春草的活泼、春花的绚丽、春风的温润、春雨的柔密、春天里人的活力,但五幅图又从各个层面描绘出春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现作者的春之喜悦。可见,从散文形象的个性特色与共同主题赏析散文是有效的美育方法。

其二,品味散文形象的抒情性。散文以抒情为主,其中的人、事、景物多带有一定的情感性,表达作者一定的情感倾向。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负载着生活的辛酸与作者的愧疚;《囚绿记》中的“常青藤”象征着希望,承载着作者对希望、生命的向往;《爱莲说》中的“莲花”是作者高洁志向的象征;《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帮我修改笔记的事件,不仅在表现藤野先生的严谨,也在表达我的感激与尊敬。可见,散文形象的审美还要关注形象所负载的情感,才能从深层理解文学的意蕴。

3.小说形象的美育方法

小说通过讲故事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普遍人性。情节、人物与环境构成了小说的形象世界,因此小说形象美育也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其一,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情节安排之妙。情节是小说中事件的排列组合,是小说的骨架。了解小说情节是赏析小说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小说中的事件,理清各事件的排列顺序,梳理事件的前后逻辑,从而形成小说情节提纲,以此来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对小说情节的审美可以从事件的选择、安排与事件的组织结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情节结构背后的主题。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从事件的选择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交代祥林嫂来鲁镇前的事,她婆家、她第一个丈夫的事?为何要花不少篇幅介绍“我”回鲁镇的一些闲事,比如我与四叔的闲聊、四叔书房、我拜访亲戚,这些看起来与祥林嫂无关的事?从事件的组织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选择祥林嫂临死前的祝福夜为故事的开端,最后在祝福夜的描写中结束?在这样的思考中,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祝福》的主题:揭示整个封建社会文化对祥林嫂的逼迫与迫害,以引起对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其二,品味人物描写,揭示人物形象典型性。通过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是小说人物鉴赏的常用方法。如《孔乙己》中通过众人多次“哄笑”的细节赏析,可以体会孔乙己的生存处境,理解“社会对贫苦人凉薄”的主题。同时,对人物典型性的分析也是小说人物审美的途径,如对阿Q双重人格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物的把握与主题的理解。

其三,品味环境描写,赏析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环境是小说故事展开的背景,任何故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发生的,环境可以奠定故事发生的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故乡》一开始的环境描写便为小说奠定了悲凉、萧瑟的情感基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暴风雪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边城》一开始的环境介绍,便为小说奠定了闲淡的情感基调,同时也为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合理的背景。

4.剧本形象的美育方法

剧本形象美育强调通过剧本角色与场景的赏析体会戏剧主题,获得情感与人文熏陶。戏剧形象美育可以从戏剧角色、矛盾冲突与场景赏析入手。

其一,品析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是戏剧最显著的特征,戏剧需要靠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完成形象的塑造,揭示故事的主题。剧本美育务必从矛盾冲突入手,通过理解矛盾冲突去理解人物与主题。如《哈姆莱特》,通过分析其内心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去理解哈姆莱特的复杂形象。再如《雷雨》,通过品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去展示周朴园的复杂心理、鲁侍萍的善良与坚强,等等。矛盾冲突是戏剧最显性的要素,从矛盾冲突入手,是剧本形象美育的常用方法。

其二,品味角色对话,体会人物个性。人物对话是戏剧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剧本中的角色对话具有潜台词,挖掘剧本对话中的潜台词,是戏剧美育的重要方法。如《雷雨》中,老年鲁侍萍再见周朴园的对话,充满丰富的潜台词,值得仔细品析。

其三,赏析场景描写,深化剧本理解。剧本中描写环境的语言不多,但对故事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雷雨》中开始一大段的场景描写,写出了雷暴雨来临前的沉闷、闷热、烦闷,奠定了整个戏剧的情感基调——闷;同时也预示着一场家庭暴风雨的来临,暗喻作品的主题。结合戏剧情节、人物与主题反复品析剧本中的场景描写,是剧本形象美育的有效途径。

(三)文学结构的美育方法

文学结构指文学作品材料的安排与组合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形成不同的审美效果,学会从文学结构方面去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情感陶冶,是文学美育的重要内容。文学结构美育可以从结构形式、结构模式以及结构技巧方面入手,重点放在对不同文学结构的不同表达效果的审美体验上。

1.结构形式的美育方法

文学结构形式指文学安排材料的顺序线索,总体上可分为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两种。线性结构指文学按照时间或逻辑线索组织和安排材料,分为单线结构与双线结构。非线性结构指文学按照空间或非逻辑线索安排材料,包括网状结构、循环结构、并列结构等。结构形式审美是文学美育中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不同的结构形式表达的文学意蕴不同,审美效果也不同。教师务必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关注作品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结构形式特点入手去体会文学意蕴与表达效果,也可采用比较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作品的结构之美。

其一,线性结构赏析。如回忆性散文常常采用线性结构中的倒叙,由于从现在的视角去追述过去的事情,便带着作者现在的眼光,融汇着作者写作时对生活的理解。比如《背影》,采用倒叙结构,从一个中年人的视角去审视20岁时父亲买橘事件,才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深深的负疚之情,如果采用顺叙写作便不能写出这样的感觉。有些线性结构作品还会采用双线结构形式以拓展作品内容,如鲁迅《药》的双线结构,明线揭示国民的愚昧与麻木,暗线揭示革命者被迫害与不被理解的孤独与悲剧,两条线相辅相成,极大拓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色彩。

其二,非线性结构赏析。写景抒情性作品往往采用并列结构,以情感为线索,通过几幅画面表达同一个主题,如《春》《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等作品。现代派作品主张文学抒写人对世界的感受,主张按照人的心理活动来安排结构,如《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的结构,便以“我”为焦点,向人物的各种感觉、意识、幻觉、梦境等四面辐射,构成一个蛛网结构,网状结构很难理解,但却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

2.结构模式的美育方法

结构模式是比结构形式更为宏观的结构类型,是通过对文学作品深层结构分析建构的一种普遍的分析模式,如灰姑娘模式,鲁迅的“看与被看”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等。结构模式能从更深层揭示文学本质,通过文学结构模式赏析,可加深对文学的理解,揭示文学所反映的普遍人性。

文学结构模式美育可采用分析—概括—提炼的方法。第一步,分析。对单个文学作品结构作表层分析,比如结构线索、结构形式等要素分析。第二步,概括。从结构方面对多篇作品进行归纳、抽象,寻找其结构共同点,总结概括以形成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第三步,提炼。探寻结构模式所表达的共同母题,如从鲁迅的“看与被看”模式提炼出“爱与恨”的母题,理解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思考,对普遍人性的深刻揭示,从而唤起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达到美育的目的。

3.结构技巧的美育方法

除了从宏观层面进行文学结构美育之外,文学结构的微观技巧也具有美育价值。文学作品在结构方面常常应用一些技巧,以增强文学的审美效果,如照应、伏笔、蒙太奇技巧、奇正相生的技巧、开篇与结尾的技巧等。从这些结构技巧入手审美,也是文学美育很好的切入点。

如《再别康桥》的首尾照应,形成结构上的回环,凸显诗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与留恋。《项链》中玛蒂尔德舞会上的疯狂为其项链的丢失埋下了伏笔,路瓦斋夫人只买了珠宝盒又为后面其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伏笔让文学叙事显得更为真实与圆满。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技巧,引入文学,指把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放在一起,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其表达的丰富意蕴。如《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把现实与家乡两个不在一个空间的画面放在一起,在对比中表达出诗人悲凉、忧愁又思念、无奈的复杂心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把童年、现在与临死前的三个情境,汇集于一句文学语言之中,文学一开篇便概括了人物的一生,蒙太奇的构思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与美育路径。文学美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审美、人文与智慧三方面。而文学美育的实施须依托文学基本要素展开,以体现文学美育价值为目的,其文学美育方法可以从文学语言、文学形象与文学结构等多方面去探寻。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美育结构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论结构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日出》的结构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