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 冲
2019年是Vlog元年。 以新浪微博(下称微博)和哔哩哔哩(下称B站)为例:截至2019年12月,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110万,讨论量(包括原创微博和转发微博)累计1097.9万,原创人数达到6.6万,Vlog超话中帖子数量达到9.1万, 粉丝共计14.4万①;B站Vlog频道订阅数量共计27.6万, 视频数量累计176.3万,视频播放量达到130亿②。 此外,抖音于2019年4月发起“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好看视频则于2019年5月发起“Vlog蒲公英计划”。
头部视频平台阵列已在国内形成,但本该与之相应的头部Vlogger(下称博主)却未能同比增长;相反,尾部队伍却在进一步扩大。 究其原因,在于Vlog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为获得进一步验证,研究者以B站为对象,对其进行了抽样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29日20时35分,对2019年12月29日19时15分-20时35分这个区间内带有Vlog标签的视频,以发布时间的时、分、秒单位进行编码,例如一则名为《VLOG 031.像做梦一样度过的2019》的视频,其发布时间为当日19点32分40秒,则其编码为193240。据此,获得了100个Vlog视频样本,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此外,研究者在2020年1月开展了一次面向150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藉此对样本内容分析进行辅助验证。
研究者首先根据标题和内容, 对100个样本进行主题分类。 它们大致可分为五类:生活类、旅行类、美食类、独白类、时尚类,其数量分别为70、15、8、4、3。 生活类Vlog的数量居样本之首,研究者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它还可以细分为事件记录(46%)、生活记录(44%)、年度总结(6%)和画面拍摄(4%)等二级小类,其中,事件记录和生活记录在生活类Vlog中的占比近90%;再以美食类Vlog为例,其二级小类有四个,即美食分享(50%)、探店记录(25%)、吃播(12.5%)和好物分享(12.5%),其中,美食分享和探店记录在美食类Vlog的占比达75%。 可见,B站中Vlog的内容同质化问题已非常明显。
除了内容的同质化, 还有类型与风格的同质化。 Vlog本意为视频日志,因此,真实是它的生命,并决定了Vlog是不可复制的,这也是它区别于抖音和快手的地方, 因为后两者常有作秀和摆拍的成分,当然,Vlog在时长和信息量上也远大于后两者。此外,Vlog也与纪录片不同, 前者重在记录博主本人,而后者主要记录他人。但实践证明,有些人并未深谙Vlog的内涵。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不少作品常常是在同一种背景音乐、同一种滤镜、同一种转场下的同一种风格化呈现,换言之,假如换掉画面中的人物,该作品的传播效果并未发生改变。
Vlog的风靡与各类“傻瓜软件”的风行是分不开的。 为帮助博主掌握Vlog技术,各软件开发公司纷纷推出以“一键到位”为特点的App。 以往需要多机位才能完成的取景、拍摄和收音,现在集成到了一部手机内完成;以往需要使用后期调色软件来调整参数, 现在变成了多种滤镜可全部一键选择;至于画质增强、变声、滤镜、配乐、特效、文字、贴纸、自动字幕、美颜和变速等功能也实现了一“点”不难。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各款Vlog软件都获得了不俗的下载量——VUE VLOG一亿次下载, 一闪207万次下载,猫饼111万次下载③;但另一方面,技术门槛的降低、软件使用的趋同,最终带来了内容的同质化。
技术的普及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博主队伍,同时,也刺激了微博、B站、抖音对Vlog的投入。 但是,对以微博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而言,打造Vlog分享平台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博主的社交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现Vlog背后的流量变现。 “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 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 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 ”④因此,除了资金投入,头部企业还会采用高亮曝光、标记身份等方式对博主加持。 所谓高亮曝光,是指增加博主的日发博量,因为“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加重要,它是驰名的唯一必要条件”⑤。但是,这种对同一主题的Vlog的大批量发布,也导致了创作的同质化。 标记身份也是一种激励博主的手段,但各平台为了能培育更多的会员博主,他们常常以发博数为标准来审核博主的认证申请。以微博为例,申请Vlog博主认证的条件为:拥有清晰头像,微博账号绑定手机,近30天视频社区1分钟以上的Vlog投稿通过量≥4(需为原创)。⑥平台对数量的单方面追求, 也变相鼓励了博主们的同质化创作。
受众的接受心理是导致同质化的一个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 在回答最感兴趣的Vlog博主是谁这一问题时,提到最多的是欧阳娜娜(Vlog明星,下称欧阳)。 对粉丝来说,欧阳的留学Vlog是他们了解Vlog的风向标;对其他的明星或网红而言,欧阳也是他们跨界发展、扩大粉丝的样板;而广大网民除了追捧本尊的Vlog,更不乏有跟风仿效之举。 期间,一些粉丝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只是机械地模仿本尊的表达方式, 也强化了Vlog的同质化趋势。“跟风式的模仿创作实则在‘扮演’他人的角色,力图接近被模仿者的风格特质获取同好者的点赞认同。”⑦此外,碎片化的阅读心态也是Vlog同质化的一个原因。调查中,研究者以8分钟的Vlog为例,询问受访者的观看时长。 54.7%的受访者选择了60%~90%的完整度, 只有26.7%的被访者可以100%观看视频。 尽管有些博主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有意将海量素材进行精剪, 但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受众还是容易对长视频产生观看疲乏。 有鉴于此,一些创作者只好将Vlog剪裁至短视频以迎合受众心理,或人为制造“爆款”以追求“短频快”的效果。 这都加剧了同质化的倾向。
自2016年Vlog进入中国以来, 其头部阵营没有太大变化,即使有些人勉强跻身腰部,也不过是少数人。 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博主只是单纯“跟风”,并没有对Vlog创作有清晰的认识, 还有一部分博主仍在依靠模仿爆款作品或制作“流水账”来填充自己的视频库,且形态分散,无法打造垂直内容。 而内容创作的核心在于差异化战略, 即厘清创作思路,突显个人风格,使内容与表达方式多样化,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有些博主对Vlog的真实性理解有误: 过分强调个体的体验和兴趣,却忽视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和价值取向。⑧创作者习惯性地把“分享”作为Vlog的唯一标签, 但当下的新媒体市场正呈现分享过剩的态势。 因此,博主需要以更个性化、更具创造力的作品来替代“分享”,把单向的抛出记录呈现转换为双向的互动与共鸣。 博主要认识到,当下社会已由传播者主导转变为受众主导,在满足传播者“传”的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重视受众的特点和心理,创作高层次的内容形态,达到传、受相互间的一致。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 国内Vlog的创作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都有跟随YouTube之嫌。 不少流行的题材,如“随机挑战”“GRWM”(Get Ready With Me),均滥觞于YouTube。 要破除Vlog的“Youtube化”,本土化转向是一条进路。 以突破头部成功的Vlogger史里芬为例,其Vlog的主题基本为国内旅行游记,但不同于拍摄美景,史里芬把目光投入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建筑中,《霍格沃茨河北分校之旅》这一作品更是使他达到了“出道即巅峰”的地步。 他的作品中,内容非常写实,画面和转场的技巧性并不算高,且以后期配音为主,是高度后置的创作。 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密集的“吐槽”解说,使其作品的风格尤为突出, 加上地理上的接近性以及大众对吐槽风的追逐,在差异化策略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本土化的现实意义。 进言之,无论是从博主的角度——希望成为Vlog领域优质创作者, 还是从平台的角度——有意成为头部视频平台的领跑者,范式创新都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为微视频中的一种,Vlog在我国处于刚刚兴起的地步。 作为微视频中的一种样态,它目前尚不足以与短视频的影响力相比肩。 但假以时日,其未来不可小觑。有鉴于此,营造一个良好的Vlog的成长环境, 克服其在成长过程所出现的同质化倾向,将有助于Vlog、 微视频乃至于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浪微博Vlog话题、Vlog超话。
②数据来源:哔哩哔哩App,vlog频道。
③数据来源:华为应用市场APP。
④陈卫星:《以传播的名义——陈卫星自选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第224页。
⑤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
⑥新浪微博:《如何申请VLOG博主认证及注意事项 》,https://kefu.weibo.com/faqdetail?id=20936.
⑦卓娜:《Vlog视域下受众的自我呈现与他者认同》,《传媒》2019年第13期,第95页。
⑧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