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新闻娱乐化的范式转换

2021-12-02 03:12张晶晶陈绪新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媒介娱乐受众

文/张晶晶 陈绪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娱乐是一种“享乐的合理化的满足”。 人们对快乐的追寻是合理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渴望快乐,渴望宣泄自己的情绪,渴望一切能够让人轻松愉快的方式,这是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现实基础,也是新闻娱乐化产生以及存在的理由。 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为了覆盖更大范围的受众,引起更多读者兴趣,一种内容上具有轻松休闲性,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语言上更贴合大众的新闻娱乐化就产生了,它的产生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符合时代特征的。 新的时期新闻娱乐化出现了新的转化,面对新特点和新变化我们应该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一、新闻娱乐化的历史溯源

人类社会自形成起就和新闻结下溯源,尤其进入信息时代后,更是须臾不可离。 新闻娱乐化并不仅仅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新闻娱乐化的雏形就开始出现,新闻娱乐化伴随着新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新闻的发展不断发展。 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汉字的产生,再到近代报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经历了从基因到萌芽到发展到成熟四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蕴育了新闻娱乐化的基因

人类的传播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先民们为了生存,相互之间必须进行协作,在协作中就有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这些传递的消息就是最开始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种最初的传播活动有口头的、标记的、声光的和图像的,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 那个时候新闻娱乐性质的基因已经出现, 例如民谣、说唱、劳作与休闲中的传闻等,当时新闻中的娱乐成分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个人主观色彩也比较强烈。

(二)汉字的产生,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的萌芽

汉字产生以后,新闻的传播从口头到了汉字阶段,从先秦的甲骨文、钟鼎文字、石刻文字、瓦当砖文、印章封泥到汉代的竹简文字和缣帛文字再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 新闻也从口头传播到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有邸报、宋代小报和明清《京报》,这些记载的都是官方性质的政治新闻和朝廷的政事活动,不具有娱乐性质。 这个时期新闻的娱乐成分主要体现在民间记载的 《三国演义》《武松打虎》 等这种具有故事性、 情节性的民间见闻。 虽然古代新闻中的娱乐成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娱乐化,但是可以看出新闻娱乐化并不仅仅是近现代才出现的。

(三)近代报业,促进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清代以前的报纸实际上只能说是具有新闻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 中国近代的报业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始至1915年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止,中间100年的历史见证了近代新闻的发展。 近代的新闻是对报刊新闻的初步探索,当时娱乐性质的报刊极少,在报纸的不断发展中开始增加设置图像新闻、民生趣闻等,这在一定程度让新闻更加具有亲和力。 1981年《中国青年报》首次出现星期刊,将硬新闻软化,推动了周末刊和星期刊的不断发展,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报纸热潮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推向了快速发展阶段。

(四)新媒体的出现,迎来了新闻娱乐化的高潮

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出现前,新闻娱乐化的形式仅仅停留在文字和图片上面,《凤凰早班车》将新闻以闲话家常、轻松愉快的口语形式讲述,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个网站、公众号、App和短视频平台开始接受, 新闻娱乐化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软化”的新闻深受大众的欢迎,新闻娱乐化迎来了高潮。

二、新闻娱乐化的转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 就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新闻娱乐化影响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群体,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容易忽略掉它的存在。 在新媒体媒介下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接收信息,并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反馈,实现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一)从平面到立体:传播媒介融合化

传播媒介作为新闻娱乐化传播的载体是连接新闻和受众的桥梁,传播载体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新闻娱乐化。 早期的新闻娱乐化以文字和符号为载体,“空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序的线性的文字符号为主,因而较适宜用来传播高深的观念、复杂的思想、琐碎的情报和严谨的资料,也适用于传播篇幅长的、准备作为证信的或不紧急的信息资料”①。这种空间性的平面形态传播是早期新闻娱乐化传播的载体,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建构了基础。 新载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以“微”内容为特点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 这些平台成为当前新闻娱乐化传播的载体,凭借传播速度和受众参与度的优势席卷市场,打破了平面媒体的时空限制,融合了时间性和空间性,使新闻娱乐化传播的载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实现传播媒介的融合化。

(二)从同质到精细:传播内容分众化

早期的新闻娱乐化传播载体单一,单一性载体下“人们分享着几乎相同的媒介内容和经验, 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内容的同质化程度也相当高”②。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新闻娱乐化载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 利用网络新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独特优势,不停地进行新闻信息的快速更替,使其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形式, 娱乐性话题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获得了网民的共鸣,不断软化的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兴趣。 为了迎合不同受众群体的教育背景、心理状态、需求状况,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内容有了新的变化,朝着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迎合受众需求的分众化成为新闻娱乐化发展的新趋势。

(三)从主动到被动:传播形式隐匿化

在信息革命的冲击和媒介高强度的传播中,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大的优势,新闻娱乐化遍布各大网络和App。 受众在日常阅读和网上交流的过程中,会无意间接触大量的新闻娱乐化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受众有意识的接收,而是以弹窗、 强制植入等方式侵袭进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受众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接收的信息。 这些被动接触的信息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渗透式灌输的方式是当前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 受众对新闻娱乐化的接收,也由早期的有意识寻找到无形中受影响,在新闻娱乐化渗透的大环境下,新闻娱乐化所传播的价值观念在无形中传递给受众,对受众的价值观形成一定影响。

三、范式转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无论是传统的新闻娱乐化的萌芽还是新时代的新闻娱乐化的飞速发展,都是新闻报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 新闻娱乐化从无到有,过渡到以更加隐匿的方式出现在新媒体平台,其范式转化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一)技术范式的推动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 人们只有在拥有一项媒介技能之后,才可以从事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信息传播,从某种程度来说,信息之所以有意义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媒介的意义。 技术推动了媒介的更新换代,新的媒介进一步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大门, 人类由原始部落到地球村的转变,得益于媒介和技术的推动。 同时,新闻娱乐化的载体由报纸到网络再到直播互动和短视频平台,都是源于技术的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媒体纷纷利用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 更有一些媒体另辟新径,为的就是使新闻能够更好地抓住人们的眼球。 他们利用各项媒体的先进技术,追踪浏览者的网址访问痕迹,深挖受众的兴趣,根据兴趣点不断利用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革,促进了新闻娱乐化的转化。

(二)市场范式的导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媒介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避免同质化的内容引起资源的浪费和利益的流失,各大媒体纷纷进行变革,细化自己的职能,迎合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胜一筹,媒介开始不断进行满足人们需求的娱乐性试探,加大新闻中娱乐内容所占的比重,深挖新闻背后的娱乐性因素,使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市场经济竞争下越演越烈,加快了新闻娱乐化的进程。

(三)个体需求的变化

处在残酷竞争中的社会基层群体, 在面对烦恼、压力、疲劳,需要进行情感宣泄时,提倡“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 模式化的、 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③的大众文化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现象。 这种肯定了享乐和个性的张扬,以轻松、休闲、愉快的方式为特征的文化氛围,映射到传播媒介上,就产生了轻松化、平民化的娱乐化新闻。 新闻娱乐化跳出了传统固有模式的局限性, 不要求有深邃的思想和内涵, 用轻松的形式代替深层次 “探寻事实真相” 的本质报道。 这种更快更新的报道内容和形式,符合现实的世界和发展变化的空间上的要求。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扑面而来, 人们要处理的关系越来越多, 生活的快节奏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减少, 使人们迫切需要一些东西来弥补精神世界的匮乏。 此时带有娱乐性的,可以激起人们兴趣,刺激人们感官的娱乐性新闻, 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人需求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媒体时代的转化。

四、引领新闻娱乐化的有效路径

新媒体时代话语表达呈现娱乐化倾向、话语内容的碎片性以及话语传播的多样性等自带特性所导致的话语“失范性”④,给受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面对“失范性”,对新闻过度娱乐化进行主动防范,有效化解和积极引领至关重要。

(一)提升技术治网水平,主动防范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

新闻娱乐化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泛娱乐化,把一些严肃事件娱乐化,不仅影响新闻娱乐化和德育的有效融合,而且会造成社会危害。 因此,要防范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风险, 就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提升新技术对泛娱乐化的管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新闻App等纳入监测范围, 防止其传播的误导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 以免形成错误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新闻娱乐化内容的审核,在利用新技术对新闻娱乐化内容审核的同时,也要进行人工干预,防止不良意识形态的入侵,从而造成泛娱乐化泛滥。 总之,加强对网络新闻娱乐化的监管,将泛娱乐化的苗头扼杀,肃清网络空间,加快新闻娱乐化的健康发展,从源头上防范新闻泛娱乐化对主流意识的消解。

(二)提升价值引领水平,消除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防止新闻泛娱乐化要“疏”“堵”结合。 在网络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实的甚至断章取义的调侃新闻背后都是某些意识形态的操控,这些泛娱乐化的过激言论,造成部分网民对新闻报道的错误解读,长此以往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因此,要提升主流意识对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引领。 一方面通过疏导化解的方式, 对负面新闻娱乐化信息进行价值引领, 对一些焦点性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价值引领,从而压缩负面信息对大众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及时干预主动出击,通过大数据对新闻娱乐化情况进行监督, 对错误不实的言论进行批驳、 揭露,在“破”和“力”中提升价值引领。

(三)充分发挥网民的作用,加强新闻娱乐化引领效度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碎片化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充分发挥网民在网络中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 提高网民对隐藏在新闻娱乐化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引导网民成为新闻娱乐化正能量的传播者和拥护者。

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新闻娱乐化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变化和新特点背后离不开技术范式、市场范式和需求范式的推动。 为此,本文对其进行研究,并对当下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提出有效引领策略,通过提升技术治网、价值引领作用和发挥网民的作用,让新闻娱乐化朝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②靖鸣、 臧诚:《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流动模式、分众化传播及媒体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

③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④胡玉宁、薛云云:《融媒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迁与形塑》,《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第105-108页。

猜你喜欢
媒介娱乐受众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