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榆盘学区 朱跟平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非常普遍的教学活动之一。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教师会习惯性地进行朗读领读,把大家带入课文情景,也经常会让学生来当堂朗读。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朗读教学缺乏对朗读技巧、朗读能力的挖掘和强化,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朗读的乐趣,对语文的学习也会显得枯燥乏味。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进行训练,这是充分体现朗读教育价值的重要契机,也是响应教育政策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很多学生并不是很喜欢朗读,因为他们在朗读中缺乏情感投入,缺乏真实体验,朗读过程空洞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习惯性地进行朗读活动,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趣味引导。开展有趣的朗读活动,要让朗读活动常态化,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下积极参加朗读,而不是应付课堂。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当创新朗读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活动中有好的收获,好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每节课上拿出10分钟的时间组织“击鼓传花”朗读游戏,把一张彩纸揉成团抛给班级里的一个学生,然后让这名学生随意抛给其他人。当一个指定的学生喊停的时候,纸团落在谁的手中,谁就出来朗读课文里的一段文字。这样的游戏方式一方面可以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避免学生在朗读中因为过度紧张而声音发抖、发挥失常,失去朗读的体验;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家产生一种期待,期待每节课都能参加这项朗读活动,这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朗读习惯的好开端。随着游戏活动的持续进行,学生对语文课堂有了更多的期待,对课堂朗读环节的热情高涨,后续的朗读教学活动也就能顺利展开。
小学生的年龄小,人生经验阅历很少,他们对很多事情缺乏真切的体会,在朗读文本的时候也容易遇到问题,读不懂文章主题思想,把握不住作者的情感情绪。很多时候学生朗读课文,感觉生涩、乏味、毫无乐趣,就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文本内容缺乏真切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创设场景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景,就是要弥补学生在认知和生活经验上的不足,让学生学会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这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力,带动学生去感受情景。
比如在学习课文《猎人海力布》的时候,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课文描述了海力布救下小白蛇,并和小白蛇之间发生的奇幻故事。对于缺乏想象力的孩子来说,要融入故事情景并不是很容易。对此,教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声绘色地描述出一个生动神奇的科幻世界,让大家产生更真切的体验。我首先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关于海洋生物、海洋场景的图片,其中也包含《西游记》等影视剧中对龙的生动刻画,对海底动物的生动刻画。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提问大家猎人海力布在海水中会遇到什么情景,让大家产生一个思考和想象的过程。随着大家发散思维,我把预先找到的素材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的思维和素材相互印证。这样一来,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化身为海力布,在海洋中遭遇了稀奇古怪的动物,感受到另外一种世界。特别是看到多媒体投影仪上展示的龙的形象,孩子们也仿佛被这巨龙的身影给震撼到了。接着请大家想象,当这巨龙站在面前的时候,海力布的内心会不会特别震惊,特别害怕,让学生尝试去分析海力布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在这样一种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情景构建中,同学们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更是跃跃欲试,想要通过朗读课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象。在这一系列情景的铺垫下,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内容,在读到小白蛇叮嘱海力布听到什么话都不要跟别人说的时候,学生的情绪表达显得非常生动,就好像学生成了这条小蛇的化身。而在读到课文中海力布急切地告诉大家事情的原委,让大家相信他,赶紧离开居住地的时候,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显示出一种急躁迫切的情绪,让海力布那种迫切希望大家信赖他,赶紧逃走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创设情景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融入文章内容的过程,是一个消除学生认知短板的阅读体验过程。通过对场景的创设,学生的情绪才能跟随文章的故事情节起伏波动,或者高兴,或者振奋,或者沮丧,或者烦闷,种种情绪的演绎让文章的朗读更加生动感人,也为语文朗读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氛围体验。
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很多文本读不懂、不理解,这也导致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容易出现误解和错漏,朗读能力受到制约。我认为,要想朗读有成果,首先要让学生对文本充分了解,透彻掌握。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仔细推敲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心理动态。只有这样,在朗读到相应内容的时候,学生才能游刃有余、情感调动水到渠成。
比如在朗读《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先带领大家仔细推敲阅读课文中的细节,帮助大家了解这篇文章。文章最初,当周瑜询问诸葛亮什么时候才能把十万支箭打造好的时候,诸葛亮说只用三天就可以。这时候,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教师问大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是怎样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到,大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认为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有几分不可置信,有怀疑的语气;也有的学生在通读前后文以后认为,周瑜内心里对诸葛亮比较嫉妒,所以当诸葛亮表示用三天时间打造十万支箭的时候,周瑜肯定是带着一种嘲笑和生气的情绪,因为他觉得诸葛亮在故意夸张,想要借此机会压制批评一下诸葛亮。还有的学生认为,周瑜应该是非常严肃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的。因为周瑜是一个都督,是一个大官。他在军营中必须保证自己的仪表,不会轻易因为诸葛亮的一句话就生气或者嘲笑。那么,到底谁的想法更对呢?其实这个是很难有定论的。教师也不会去探究周瑜到底是什么语气、什么心理活动,而是鼓励大家按照各自对周瑜的分析去进行朗读。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周瑜是略带生气的,那他在朗读周瑜那句“军情紧急,可能开玩笑”的时候,语气也会稍微重一些;而那些认为周瑜的情绪不可思议的,在朗读他的对白的时候也带着一定的疑问的语气。
借助这样的文本细读的过程,教师跟大家传达这样一个观点:一篇文章中的故事发展或者人物个性,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用不一样的情绪和语态去朗读,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用心朗读,要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这样就适当地进行了朗读的技巧的传达,让学生在今后朗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去分析文本内容,注意研究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语言神态,让朗读更符合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