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龙台初级中学 周军平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发育和发展的最佳阶段,在这时,他们会逐渐地培育起自我人格意识,所以,在此阶段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佳时期。教师在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积极地结合人文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引导,并加强法治教育,从而让学生更加健康、更加有效地成长。
人文素养,简单来说,即为人文科学的探究能力、知识水准以及人文科学所反映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一般来说,人文素养主要涵盖两点,即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详细来说就是涵盖了价值观、科学品质以及品德精神等内容。在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学生的精神发展,树立起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以及人文素养。所以,现代教师非常有必要在初中品德和法治课程中合理地渗入人文素养教育。另外,就目前来看,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包含了这几点,即浓厚的爱国情怀、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与心理都尚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各种观念如价值观等的构筑正处于重要阶段,加大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力度具有重大意义。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法律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非常有利于渗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在道德和法治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对此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创新,依照初中生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合理且有力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品德观念,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精神,真正帮助他们处理生活或学习中的事情。而这不仅存在着一定的实效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意义。
课堂教学形式会对初中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培养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对课堂人文素养教育形式和手段进行创新,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环节中,逐渐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精神。尤其是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案的制定时,应重视渗入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以此调动初中生的情感。比如,在进行“家的意味”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时,在未授课前,教师可对本堂课的人文素养培育目标进行明确设计;在授课中,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爱家孝亲的人文素养情感。另外,在授课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抛出几个重要问题,让学生自主作出判断,如:这些举止或现象是不是属于尽孝的行为,从而逐渐强化他们的孝敬父母的意识。这样的课堂设计,可以让人文素养教育全面地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如此,为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比如《打工者春节回家过年》的视频或图片,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思索家对自我的意味。在图片全部呈现完以后,教师可继续抛出这样的几个有趣问题,即“你心目中对家是如何理解的?你经历过春运吗?感受如何?”等,这时学生将会陷入思索,并发挥想象力,由此从感性转变为理性,再从理性上升到情感的升华,这样一来,必定会达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有明显人文性的基本教学学科,初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中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基于课本内容,同时融合素养教育等要求,准确地定位人文素养教育的切入点,规整教材授课资源,科学有效地设计与延伸课本内容,采用卓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指引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和培养道德素养;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素养精神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学会自主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比如,在“青春时光”此单元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之相关的优秀影片,如《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电影,并让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结束以后,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动,谈谈自我对青春的理解。此电影主人物林天娇学习成绩优秀、长得好看,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影片开头便为主人公作弊的场景,她在一辈子中最关键的高考加分考试中由于生病,难以通过自己的实力参加考试,便想依靠作弊取得好成绩。但作弊并没有成功,故事的配角高翔为其担负了作弊的名号。“好学生”和“学渣”因此就出现了交集,由偏见逐渐到友好,再到产生深深的好感。影片体现出青春阶段中学生的很多烦恼,可以成为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影结束后,让学生进行青春的反思,让他们指导青春或许是迷茫的、无助的,不过不管怎样都必须保持初心。另外,教师还可以就怎样处理好自己和同学、家长等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探讨,在探讨和分享中,让学生慢慢地体会到青春期的“不容易”,从而更加坚守自我的信念。在探讨和分享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再逐渐地展开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就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中,从而真正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持续创新,指引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增强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举办各种各样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培养自身人文素养的方式和渠道;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接、清晰地了解人文素养知识。总之,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还是创新各种教学方式,都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其中,并在参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通过实地参观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人伟大的创造力,并深刻意识到人是可以对自然作出转变的,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也会让学生意识到拥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了这一能力,才可以对社会或自然作出改变。另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参与到“交通小协警”实践活动中,和交警叔叔共同处理那些违背交规的行为和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地意识到秩序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师也应当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上不文明的现象,并让他们表达出自己对此类现象的看法,同时制定出合理高效的处理措施,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推动学生人文思想及其品质的优化。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需要重视评价,要突出人文素养等各个方面的点评,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在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中提高注意力,不断地提升自我人文素养,改进这些不足和缺点,尽量做一位优秀的、高素养的中学生。
总的来说,正处于旺盛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更应当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因为这关乎他们的身心发展。作为教育人员,在道德和法治课程教学时,应重视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充分掌握初中生的内心诉求,主动指引学生培育正确的观念,培养出有助于他们进步和成长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