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龙(福建南安市福玲中学)
“重视”就是认定特定的人或事物很重要,应该认真对待。重视往往只是表明一种态度,从“很重视”到“十分重视”都可以描述为“高度重视”,其中虽然有差异,但即便是用心理学家们设定的语义差异量表也难以对号入座。由于学生家长和周边民众普遍只注重学科卷面成绩,农村中学对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视也相应不足,虽然你能听到“德育首位”或“德育优先”的表态,却很少能听到具体的阐述,更不容易听到相关的讨论。高度重视才能深度落实,比较评估可以察见重视的高度,就是拿现在与过去进行纵向对比,或者拿德育与其他教育门类进行横向对比,评估的切入点就在正确认识和及时行动。
重视需要正确的认识来支撑,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带给“重视”的只能是伤害。马赫说过:“当思想和事实、或思想和思想不再一致时,问题就出现了。”教师的价值观念扭曲就是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时常遇见的问题,我们不必讳言教育者存在“价值观念危机”,也不要以为“观念决定生死”的说法耸人听闻,而应直面问题,认识它并解决它。问题向来就是科学思维的焦点,不妨试想,一个观念混乱的教师怎么能带出观念清晰的学生?一个认识失误的教师怎么能带出认识正确的学生?学校对德育队伍建设要有充分认识,要树立榜样人物,要确保全员端正思想观念,能够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破解问题。
重视体现在及时行动上,而不是震天价响的口号或无休无止的表态。学校德育队伍建设从宣传、组织到落实,从人员、制度到文化,其中大大小小事务都需要一个个行动来完成。德育队伍是目标明确的正式群体,但有目标不等于有行动,有行动也不等于及时行动,及时行动更不能是盲目行动。培养一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处理两个学生吵架孰轻孰重,哪个教师都能轻易判定,但临事时总是先处理吵架,总觉得培养人生观可以推一推放一放,所以急着做的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往往不急着做。因此,学校要确定预案的行动顺序,就必须根据目标、需求、风险和挑战进行全面衡量。
不少人迷信“科学理论”,以为它就是永恒真理,如果有专业机构来为你培训,告诉你只有符合客观观测事实与不符合客观观测事实的理论,科学理论永远在验证中,你就明白“科学理论”是没有完全正确的,只要有一次观测被确认不符合事实,这个“科学理论”就该着手完善,或者推倒重建。学校德育工作是有那么一些“科学理论”和一大堆实际问题的,它们需要对路的培训来帮助处置,但目前有关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以及德育队伍建设的专业培训可谓奇缺,偶有涉及也是附带于智育工作之后,而且培训内容往往与受训者的实际工作或发展需求脱节。精准培训才有成效,培训精度是与针对性成正比的,而要提升培训的精度,就要致力于做好熟悉校情和引领提升的工作。
熟悉校情才能使培训具有针对性,脱离校情的培训只是浪费时间的乱弹琴,遗憾的是,针对特定农村中学的情况而实施的培训还在期待中。现在的教育培训都由主管部门延请外地专家来讲座,场面宏大,专家名气也大,但专家多数不熟悉本地校情,更不用说是特定学校的校情了。还有专家甚至是到什么地方都是复读机般播出同一套内容,受众照例是秋风过耳无所触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自身的需求自己最清楚。培训要有针对性,最好由主办方指定议题,发放问卷,筛选几个突出问题交付培训者;也可以由一个学校或一个片区来举办培训,请人专门针对一个学校或一种共同问题来探索解决。
引领提升是着眼于发展的,可以为消除短板提供方式方法和实例,也可以为指明前进目标提供前沿理论和信息。当社会大转型和知识大爆炸叠加时,知识、观念甚至信仰的碎片化可谓见怪不怪,有这类问题的教师就要寻求专家培训、同事帮助以及自我教育、思考领悟来解决问题。引领提升德育队伍的培训,可侧重于整个队伍,也可以侧重于德育工作者个体。是“队伍”就得有战斗力,上下同心,左右协力,既要发挥“长指头”成员的优势,也要帮扶后进同事成长;队伍中每个个体都是有独立思想观念的人,有偏见和容易犯错本是人的副产品,谋求一对一培训是不切实际的,但由个体表达意愿和需求,再请专家分类培训则是可以做到的。
一个群体若要有序活动就要进行组织,也就是按照预定的目标、任务和系统进行整合,组织力度越强,群体就越团结越协调,工作就越顺畅越有效。学校德育队伍是任务型的群体,要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就要有层级管理和人员分工,有群体共识和制度保障,有评估调控和一致步调。目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开展困难,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表现为单兵作战能力不强,伙伴素质参差不齐;二是生源区民众对德育不够支持,表现为对德育工作很少过问又不太配合。农村中学所能做的就是从内部整治入手,加大德育队伍的组织力度,逐步充实德育队伍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领导力决定组织的力度,领导人决定领导力,套用企业管理行家的话,就是“领导者的衡量标准决定员工的业绩水平”。我们把学校德育工作者群体称为“队伍”,就应该知道自己是在向军队看齐,在军队里,队伍的核心是军官,没有军官,再强大的队伍也作鸟兽散,军官不称职,取胜的天平就偏向对方,长平之役就是很好的佐证。领导力并不神秘,就是在现有人手和资源的条件下使工作效益更高,领导者应该深知任何计划的推行必须有组织、预算、人事,应该坚持目标统一和策略一致的办事方针,要知人善任、公正持平和沟通激励,有效激发每个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这是托马斯和伯恩《执行力》一书封面最让人醒心的话。当目标已经明确,如何把任务完成得出彩,就需要一系列战术,就需要整个队伍从官到兵展现执行力。看看大妈跳广场舞,如果有人多次迟到,多次不合集体节奏,就会被拒于场外,可见即便最松散的团体也需要制度规矩;在军队里,让士兵爱打仗、会打仗和进退有序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可见调动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和有序运作是最基本的执行力。在农村中学德育队伍里,执行要有力度,管理者就必须带头落实学校的目标和任务,建章立制,营造氛围,加强队伍团结,推进伙伴互助。
道德具有认识、调节、评价和服务的功能,德育就应该达成这些功能。在教育实践中,中学德育是与“成人”教育结伴进行的,它远比纯粹道德培育的涵盖面更为宽泛,实际操作也非常繁杂细腻,由于培育的对象是认识和判断能力有限的个性特质正在建设的未成年人,没有一支强大师资团队的持续协作工作,就无从实现既定目标。农村中学德育队伍常有合力问题,外因是所在地的道德文化的强势影响,内因是学校引领和督促欠缺章法导致德育队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稀薄,德育队伍成员的协调配合松散,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从协作和互助入手,加大德育工作者合力的强度。
协作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路径,协作的成效体现为学生发展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任何一个学生的“成人”都是众多师长在合理分工后共同努力的结果。协作产生合力,验证着队伍成员的团结状况和能力水平,学校应该通过协作促进德育队伍内部的沟通和互信。杜威说过:“沟通是明确地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是文化存在的先决条件。”德育队伍中同事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加强合作和减少猜忌,也有助于交流学生信息和做实德育细节。互信则是在沟通互动中逐步积累的,互信可以增强同事之间的深入理解,增强工作的默契。
互助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周详完美,可以提升双方的能力和弥补对方的不足,还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教育者之间的互助很有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板,最优秀的教师会在几个项目中出类拔萃,但也会在一些项目中具有明显劣势,互助就是用自己的长项去帮助对方发展提升,或者帮助对方补救工作缺失,这对整个队伍的完善所起的作用极大。教育者之间的助人不仅有益于整个队伍,有益于对方,也有益于自身,因为助人时可以看到对方的不足,也可以发现对方值得学习的长项,助人还能促成对自身发展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建设更高层级的精神世界。
中学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打下生命的初稿,上好品德的底色,对学校对教师而言都是沉甸甸的担子。农村中学的底子较薄,资源较少,办好事情需要花费更多心思和力气,给重视、培训、组织和合力升温,就能稳步建设学校德育队伍,扎实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