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

2021-12-02 00:27广东省广宁县教师发展中心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观教学资源环节

●广东省广宁县教师发展中心 孙 楠

从教育视角分析,环境教育渗透理念源自环境教育观,高中地理可视为环境教育观呈现的媒介,而为了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还需要形成与地理学科相适应的学科模式。笔者提出的“三三模式”,就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向“教学资源、教师理念、教学方法”三类要素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结合高中地理课时少、内容多、知识体系复杂的特点分析,这也是现阶段最高效、最合理的渗透模式。

一、课前环节:教学资源为主导的环境教育渗透

课前环节属于预习范畴,教师直接干预力度较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开,教学资源供给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接触到足够的环境教育素材。很显然,单纯地依赖教材中的资源是不够的,因此,课前环节中以教学资源为主导的环境教育渗透本质上是一个“教学资源扩大化”机制,这也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要求。

在“互联网+高中地理”教育模式下,课前环节(即预习阶段)的教学资源在种类、形式上具备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资源开发、扩展,将与单元课程主题相符合的要素融入其中,再借助多媒体等展示给学生,由此形成的预习资源更具形象性、生动性,能够提高环境教育渗透效率和质量。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课前环节,围绕“全球变暖”这一主题,将常见天气系统、温室效应等知识融入一系列自然生态危机中,让学生直观地面对气候异常导致的自然、人文危机,包括土地沙漠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让学生在正式接触课堂教学内容之前,就自主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形成科学的环境教育观。

二、课中环节:教师理念为主导的环境教育渗透

课中环节属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范畴,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客体(学生)、教学媒介(教材及教具)等在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的制约下,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交流互动是一个有效的实践模式。但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占有绝对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环境教育观是否强烈、环境教育渗透是否积极,直接决定了学生自然生态素养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环境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他们在潜意识中更注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本章的核心主题是“人口”,直观上看人口与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构建起“人口→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再形成“人类社会→自然社会”之间的认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维发散,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传授与环境教育的衔接。这一模式具有普适性,几乎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任何单元、章节及知识点,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环境教育理念。

三、课后环节:多元教学法为主导的环境教育渗透

课后环节属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范畴,随着教师、学生脱离了教室媒介的束缚,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关系也从密切变得松散,学生的自主性应该加强,以此保障环境教育渗透的可持续性。相比课中环节,课后环节的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中,为了满足环境教育渗透需要,采取现实接触、实地考察、直面危害等教学方法更为有效。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在“躬行调查”的过程中,才会真切体验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高中地理所学知识,制定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策略,进一步强化高中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素养。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问题研究教学中,教师在课后环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关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存在的自然生态破坏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整体上要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既保障高中地理教学秩序正常化,也要跳出教材拘囿,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增强高中生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教育观教学资源环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谚语趣画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