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存友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入情。”写诗必动情,读诗总关情,这似乎已成为铁规定律,但诗歌教学如果只是关注情就会显得太单薄。我认为诗歌教学一定要有厚度,所谓厚度,就是语文教师站位要高远,要立足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发展。学习目标的设立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还要探究产生这样的感情或志趣背后的文化沃土,也要关注这首诗对于教材、对于学生有哪些独特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就会避免把诗歌教得太“单薄”。听了贾璐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我感慨颇多,获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以上教学理念。现结合本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诗歌教学要注重朗读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一般不会考朗读,也很难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也觉得指导学生朗读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课堂上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没有了读书声,教师事无巨细地分析文本,学生认认真真地记笔记。理解并背诵、默写代替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即使有点书声也是急功近利地背诵。
然而,贾璐老师的这节课却非比寻常。一节课中丰富多样而又富有层次的朗读占据了课堂上的很多时间。初读正字音,再读明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读出韵味),三读出感情。层层递进,且每一次读都有对应的评价标准,并包含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在形式多样以及目标进阶的朗读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逐步加深,诗歌的特点在逐步明确,学生的素养在逐步提升。
二、关注诗歌形成的时代背景
诗歌教学很多情况下都会用到“知人论世悟诗情”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大多会通过对作者的身世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读懂感情,不去探究感情背后的原因是不够的,是无法完成从“一首”到“一类”的迁移的。
本节课学生通过朗读、说诗意等环节已基本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面对奇寒的塞外天气,作者没有流露出对边塞将士苦寒生活的同情;面对武判官归京,诗人虽有留恋之意却没有送别的悲伤之情,最多有点面对苦寒环境和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远大使命等形成的困境里那难以明说的微微惆怅。但是,诗人没有被低落的情绪围困,反而冲破严寒苦涩,透露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似乎不合情理,但悖论之处往往掩盖着真相。本节课从文本的缝隙入手,从边塞诗的形成原因谈起:“本诗成于生活富足、政治清明的大唐盛世背景,西北边塞却屡有战事。男儿都以上阵杀敌报效祖国为荣,而出身没落官宦之家的岑参,更有闯荡边关建功立业以兴复祖上荣德的责任和使命。再加上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心态比较积极乐观”。
这样把教师带领学生从政治文化的根部寻找诗歌浸润的时代历史风貌,带回到诗人落笔的那一刻体会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很多真相便会浮出水面。这样使用知人论世的手法学习和解读诗歌,学生不仅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了;同时,能够以点带面,以篇连类,明白不仅这一首诗格调积极乐观,所有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基本都浸润着盛唐气象的豪迈气概。
三、打通古典诗歌与新时代的壁垒
当代的中学生要重视经典,不仅是因为经典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更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让经典诗歌在新的沃土上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开出更加灿烂的花。但经典诗歌往往因其与学生生活的时空差异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且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古人的生命体验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用武之地。所以,教师要架起古典诗歌与当代社会之间的桥梁。
比如本诗诗歌凝练的语言、多种环境描写的方法、留白的艺术手法等特色都是较好的写作资源。贾老师巧妙地抓住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中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练笔,向经典汲取营养。既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及其写法的认知,又能够学以致用,提高时代新人鉴赏乃至写作诗歌的能力,培养其超脱物质现实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将经典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勾连单篇诗歌与组诗之间的纽带
诗歌往往篇幅短小,内容较少,如果仅仅关注单篇很难让诗歌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如果将一篇诗歌与其他一篇或多篇诗歌对比阅读,那单篇诗歌的作用就会显著提高。对比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等。
本节课贾老师在导入过程中从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边塞诗入手,唤醒学生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同时又为后面了解边塞诗产生的背景做了一些铺垫。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特点时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对比,学生就会很容易体会到本诗 “哀而不伤、苦而不悲”的特点,为下一步探究诗歌风格形成的文本构造和外部成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文本解读注重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
任何一首诗都不是单篇的存在,一首诗选入教材一定有编者的意图。一篇优秀的诗文往往有很多可以学习和探究的要点,若要面面俱到,不仅时间上不允许,学情上也不现实。所以,教师一定要站位单元进行教学,思考本诗为什么放在本课或为什么放在本单元这一位置。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采取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建立了“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既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保证了学生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实现从知识能力到过程方法最后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具有梯度和適应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参透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在定位本单元的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本首诗在本单元要起着什么作用,以便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只有站位单元,我们才能从众多的语文要素中析出哪些才是这一节课应该完成的任务,哪些才是这首诗歌应该承担的作用。比如,贾老师在备课时关注课标,关注教材,关注单元目标,明确本节课需要完成的目标,并为完成这一目标设置了几个学习和评价任务,等等。这些都是把单首诗作为一个系统让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独的个体,这样一个个单篇的教学最终就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教师教-学生学-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互促进和提高的系统。
鉴赏和评价是中学生诗歌学习的难点,然而,我们每一节课都在训练,甚至训练三年,学生还只能是摸到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传统诗歌学习也许可以应对旧题型,但因为高考改革的倒逼和甚嚣尘上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强调,使得现在的诗歌考试考查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路径和方法的呈现,往往直接给出某首诗的艺术手法或某位诗人的诗歌风格,让学生反向推导相关知识点的得出过程。更进阶的考查方法是给出不同诗、词乃至文章的同类型主题,如2021年郑州一模卷的第18题:“面对人生困境,欧阳修、韩愈、秋瑾有着不同的表现,请你联系这些表现探究他们身上相同的精神品质。(5分)”考查学生的群文阅读和比较分析,乃至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对诗歌鉴赏学习进行追溯根源、由点及面、由篇到类的系统化建构是非常必须的,在这一点上,贾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如先举了一个例子,由例子总结方法,再让孩子用所习得的方法去实践。这种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策略,学生一课一得,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孩子鉴赏诗歌的能力将会逐渐提升。
总之,贾璐老师的这节课是很踏实的一节课,很厚重的一节课,很成功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