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下那颗千疮百孔的灵魂

2021-12-01 08:10钱伟魏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戍卒采薇杨柳依依

钱伟 魏爽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对于诗最后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他看来,如今走在回家路上的主人公心里是高兴的;可是,又该怎么理解最后两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清末文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那么,回乡的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笔者认为,他的心理十分复杂,可谓悲喜交集,因为长久的戍边戰争生活给主人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他是怀着一颗千疮百孔的破碎的心灵走向故乡的。

一、久戍不归,他是思乡的戍卒

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时光在无情地流逝,但是,说要回家的戍卒还是在遥远的边疆过着“靡室靡家”“不遑启处”“载饥载渴”的生活。在这样的奔波中,在本来就通讯困难的时代,主人公更是因为“我戍未定”而“靡使归聘”,于是,他不免“忧心烈烈”,不免“忧心孔疚”。为什么如此忧伤,如此痛苦?笔者觉得,在主人公心里,他应该深深地牵挂着家乡、亲人,可能还有心底那个姑娘,甚至家里的那条狗,村口的那棵树……一切给他温暖的人与物,他离开得太久太久,久到梦中的场景、面目都有些模糊了。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地表达了戍卒久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戍卒思乡是诗歌中吟咏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诗经》的“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到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从唐诗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到宋词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回不去的故乡,一直在呼唤着她的游子。《采薇》里的主人公,也因为归期一拖再拖,又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而深深地思念着他的故乡。

二、一月三捷,他是报国的战士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主人公深深地思念着他的故乡,却只能在梦中回家,因为猃狁侵犯家园。没有国,哪有家?所以,主人公只好藏起思念,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战斗的号角吹响了,将帅们乘坐着“四牡业业”“四牡骙骙”的戎车,士兵们跟在车后跋涉,满面尘土、衣衫褴褛……“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士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的流矢,他们枕戈待旦地“岂不日戒”,只因为“猃狁孔棘”。 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主人公对猃狁的仇恨和与战友的同仇敌忾。虽然主人公深深地思念家乡,却没有忘记战士有保家卫国的责任。藏起自己的思念,担起自己的职责,从古至今的中国军人一直都是这样的有担当。即使“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却也不言苦不叫累,只为赤心报国。从“王事多难,维其棘矣”的先秦之人,到“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的唐人,再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宋人,这样的为国担当一直传承不息。而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秘诀所在。《采薇》里的主人公尽管思乡心切、痛苦难当,却也不忘自己身为战士的职责,依然坚守战场,为国家浴血奋战。

三、九死一生,他是归乡的征人

熬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边缘的挣扎,终于,战争结束了。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踏上了回乡的归途。这本来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比起那些把性命永远留在战场的同袍,他算是一个幸运儿。可是,他有的仅仅是高兴吗?那高兴大概也不过是一瞬间吧?“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雪扑面而来,伤痕累累的身体在隐隐作痛,提醒着他这些年的出生入死,身体的寒冷都比不过内心的伤痛。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雨雪霏霏;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雨雪霏霏;昔日袅袅的炊烟没了,只有雨雪霏霏;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雨雪霏霏……凯旋的这位征夫,没有了丝毫的喜悦;活下来的征夫,没有了半点庆幸。

四、音书断绝,他是情怯的归人

当《采薇》的主人公走向家乡的时候,“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他迟疑的脚步,告诉读者他心中该是怎样的复杂难言。路途是那样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的思绪随着大雪飞扬:多年征战,音书断绝,今日归乡,迎接我的是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荒草萋萋的情景?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的人,在大雪飘飞时当我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是否还在等我?当初连杀鸡都不敢看,一脸青涩、眼神纯真的孩子,已经双手沾满血腥,满脸胡茬、目光锐利又茫然,温柔的母亲还能认得出“尘满面,鬓如霜”的我吗?

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主人公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多年的音讯渺茫,连年的战火连天,再加上天灾人祸,今日的家是何境况?即使家人都在,未来的自己能担起家庭的重担吗?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在哪里?没有答案,只有满心的苦涩,只有勇敢地去迎接未知的明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这是别离时的春光;寒冬时节,雪花飘飞,纷纷扬扬,这是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他离去,他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多年的戍边战争生活,让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主人公心情复杂,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不由得发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叹,而全诗就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个主人公是那位吟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的士兵。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的勾当,而被迫卷入其中的戍卒,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舟,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己。无论什么时候,战争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生命的戕害。经历了残酷战争的士兵,即使凯旋,也会满怀伤痛,身体里是一颗千疮百孔的灵魂。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课题“普通高中全科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课题编号:2020ZJZX0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戍卒采薇杨柳依依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田卒与戍卒之别
过 往
杨柳
妖藤
怕与不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中“人”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