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理论的知识框架重构

2021-12-01 08:12王斌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知识框架互联网教学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发生了从理念到运行的多重巨变,建基于新闻业职业发展的新闻学面临着知识体系的重构。中国新闻学的知识更新需要紧扣两大现实主题,也即媒体融合创新建设和新闻舆论工作服务于治国理政。本文基于科研探索和教改实践,提出了基于历史发展维度、现实经验维度和价值规范维度三个层面进行重构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理论的新知识框架,并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支撑系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闻学理论;互联网;知识框架;教学

在大众媒介和新传播技术广泛影响社会运行的进程中,新闻学日益受到各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专门提到要加快发展包括新闻学在内的几门支撑性学科,发挥其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育人功能。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学科基础,在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传播新闻职业理念、引导新闻媒体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在新形势下,这一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教学遇到了较大挑战,核心问题是新闻学理论的知识体系建基于工业化时代的新闻业实践,这与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实践在诸多方面体现出差距,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重构,以便为学科发展和新闻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供给。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理论面临的知识挑战

受到媒介技术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新闻学学科整体上正在经历剧烈变革,原有的知识体系较为陈旧,局部的小修小改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新闻理论课,在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上的不足更为明显,其作为学科基础课影响到学生对世界新闻传播格局和中国新闻业现实发展的基本认知,亟须系统、全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以便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新闻实践的引领作用。在新媒体规模和影响力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作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的“新闻理论”遇到双重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改写了信息传播格局和媒体运作逻辑,并对传统的新闻理念产生了较大冲击,新闻价值、新闻客观、新闻真实等都被重新定义和践行,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需要重新审视和拓展,理论知识的话语表达需要因应时代特色而更新;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在与社会发展深入结合的过程中,学科内涌现了舆情监测、媒介融合、危机传播、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等众多新领域和新议题,科研力量逐步分散到新兴的学科方向,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正在调整之中,新闻理论的核心知识和基础内涵正被稀释和淡化。

从问题的表象来看,新闻理论的部分教学内容话语陈旧,远离实践,对新闻传播现实的解释力在下降,无法很好地吸引和引导学生。知识体系是学生进入某一领域的最直接“触媒”和最直观“界面”,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新闻学理论教材,近年来我国新闻学理论类教材的新品类出版不够活跃,已有的教材也大多沿袭20世纪80年代奠定的内容体系框架,与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学术话语、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话语都有较大的差别。教学内容的僵化不仅影响课堂效果,更重要的是新闻职业理念的传导失去有效抓手,新闻教育的核心培养环节出现了一定的空心化现象。

从问题的根源来看,新闻理论缺乏对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媒体实践的吸收融合,知识支撑不够宽阔和坚实。国内新媒体的研究虽然属于热门话题,但学者们多从技术视角和产业视角切入,而从新闻理论视野对此的研究进展相对较为迟缓。新闻学的理论视角较为传统,缺乏对现实进展具有统摄性的新概念和新命题,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业缺乏理论解释力,这反映出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在逻辑建构上有刻板和固化的趋势。

鉴于新闻理论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在新闻教育教学中的先导性,当前新闻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任务之一即是深化和扩充现有新闻理论的教学内容,强化新闻理论与互联网时代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和媒体变革实践的对接,有效整合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理论的学术资源和实践资源,提升新闻理论教学的前沿性和现实性。因此,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理论知识框架重构的意义在于:第一,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新闻理论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内核之一,其发展创新影响着整个学科的走向,及时更新和追踪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新闻理论保持独特的学科位置和辐射力;第二,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新闻理论是国家进行新闻传媒管理和媒体开展新闻实务工作的基本依托,其与实践进展的融合程度影响着未来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整合新闻学领域在新形势下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成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新闻学理论的教学理念再定位

知识体系的重构既需要知识基础,也需要思想基础。面对快速发展的新闻业实践和不断增长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何在海量的具体知识中提炼、整合、建构出知识主线,如何梳理出能超越繁杂的实践经验的逻辑框架,需要重新思考新闻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重新架构新闻教育的核心理念。

当前,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且渗透性强,相當于操作系统之于计算机软硬件一样,是社会各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架构。作为一种“高维媒介”,互联网引发了从传播的连接层次到传播的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改变[1]。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新闻业也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新闻的生产、分发和消费都已经广泛地建立在信息技术手段上,社交化、移动化、数字化成为新闻业维系生产机制和发挥社会影响力的最重要特征,新闻记者、用户、社交平台、社会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等)都需要在互联网新闻业的场域中重构自身,研究这些行为主体和新闻传播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新闻学也需要在新的历史场景中迭代原有的理念和认识。

从国际上看,围绕数字技术对新闻业影响形成的数字新闻学(Digital Journalism)正在集中检视新闻学的旧知识与新问题,成为新闻研究的一大热点,国际主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都强调互联网对新闻业和新闻学带来的新动能。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利兹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已经开设了新媒体新闻业与数字新闻学方面的课程或者硕士项目,提供了更为贴近本学科当下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较之下,我国现有的新闻理论教学还有两方面不足。第一是部分院校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强劲的教学开发能力,导致对传统新闻学理论介绍过多,对全球新闻业转型和我国媒体融合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出的理论解析不足。第二是现有新闻学理论体系中规范性知识较多、经验(实证)性知识不足,新闻理论的教学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所做的贡献有限。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在新闻理论的课堂学习和学生对当下新闻业的认知、分析、研究能力的提升这二者间的距离较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营管理等各部类的知识,但是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仍然缺乏“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能力。

新闻理论课程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新闻业的深刻认知和分析,建立开阔的理论视野、掌握厚实的概念与框架、对重大问题葆有敏锐洞察,这些训练是新闻传播学类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之一,我们需要提供综合性的、前沿性的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这一教学理念的定位也是为了适应中央在2014年开始持续至今密集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

略:其一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的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2],其二是推动新兴媒体在治国理政中发挥更大作用,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其三是落实立德树人本位,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站在这样三重历史方位的交叉点,审视新闻学理论知识的更新,笔者认为应当树立以下理念。第一,问题导向。采用主题式学习,通过对互联网新闻业中关键议题的系统梳理,培养学生未来进入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二,紧跟前沿。融入学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分析互联网新闻业的新概念和理论框架,对新时代的新闻生态系统产生整体的认知力、理解力和批判力。第三,注重整合。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新媒体新闻实践与国际同行的问题域、思考点、研究发现进行对接和对比,引领学生在全球视野中探索本土问题。

三、新闻学理论的新知识框架设计

面对新闻学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技术条件下的使命,笔者在近年来的科研和教学中逐步充实互联网新闻的新知识,申报开展了互联网新闻学的学术课题,实施了多轮教学改革实践,在学术会议中多次与同行交流探讨,经过探索和总结基本确立了新闻学理论的新知识框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知识框架包括历史发展维度、现实经验维度和价值规范维度三个层面。

1.历史发展层面: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的实践基础和学理依据

(1)新闻学的实践基础是互联网技术演化下的新闻生态系统。在数字化环境下,新闻业多元化行动主体构成了新闻生态系统。从行动主体类型的角度看,在传统媒体与新闻从业者、机关媒体、行业媒体之外,越来越多的“闯入型”媒体以及新闻业之外的行动者在新闻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例如科技公司、平台媒体、算法工程师等。由此引发的变化是,一方面,各类主体间正在形成协作式、开放式的新闻生产格局,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行动使得新闻的生产、分发、消费各环节混杂交错。

(2)新闻学的学理依据是互联网新闻研究提出的新概念和新问题。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的关键概念有所扩展。随着新闻业新现象、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其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新闻业在各个方面均出现了很多新的关键性概念。例如理论层面的新闻场域、新闻边界、新闻生态系统等;实践层面的无人机新闻、慢新闻、众筹新闻等。其次,新闻业的问题域也有所更新。一方面,重新审视经典的新闻学研究议题是必要的,如互联网对新闻真实、新闻客观的实践带来哪些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新闻业中的新技术、新行动主体、新型关系催生了新闻学研究的新问题,如新闻算法对公共议题的认知影响、碎片化的新闻传播如何影响社会认同达成等。该部分内容是新闻学理论的核心要件。

2.现实经验层面:互联网时代新闻业的职业理念与运行机制

(1)新闻学知识框架指向的经验现实首先是新闻职业理念的变革。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带来的传播渠道大变革,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新闻从业者对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的独占。职业化新闻从业者已经难以做到对社会整体信息运行进行过滤、筛选、取舍的有效“把关”。依靠算法筛选内容,定向发布,能够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资源,极大地提升传播效率。与以往媒介革命以技术为导向不同,这次的“算法转向”不仅与技术有关,更是一种新闻生产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大变革,重構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由此引发新闻业职业权威和职业边界的变化,新闻真实、新闻客观等经典的职业理念及其引发的新闻采集与核实、新闻报道平衡等经典新闻学知识都需要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征,需要运用新的理论资源、结合新闻业历史进行书写。

(2)新闻学知识框架指向的经验现实还包括了互联网技术连通后的新闻生产、分发与消费。

第一,数字化技术打破了原有的新闻生产常规。首先是打破了截稿时间和生产版面的限制,生产新闻的节奏和速度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组织专门化和部门分工化都因数字化技术而变化,传统时代“条线”记者的工作模式发生调整,“新闻网”经历着动态变化。其次,互联网成为新闻从业者寻找消息源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增加了消息源的丰富性,但同时也提升了对消息源核查的难度。在描述清楚互联网对新闻生产的时间常规、空间常规、消息源常规带来哪些变化的基础上,还应阐述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其中的主要权力关系有没有发生改变、这对公众了解与认识社会现实将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等更深层次问题。

第二,在互联网环境下,由科技公司建立的平台型媒体成为新闻业中重要的分发渠道和分发平台。平台型媒体的实质是聚合型平台,其内容来源丰富,包括传统的主流媒体、行业媒体、自媒体等,随后平台型媒体依赖于算法技术实现内容的分发工作。一直以来,算法分发被视为“黑箱”,还需探究平台型媒体如何实现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分发工作,进一步提升算法分发的透明性。

第三,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新闻消费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新闻业对用户反馈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显著提升。公众对新闻的接触和使用一直是国际上新闻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学者们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层面具有一定共识,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我国的同类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大型调查结论的整合、在用户新闻消费与社会认知的联系、在如何运用创新的方法分析一些新现象如跨屏阅读、新闻菜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在新的知识框架中,新闻消费中的用户参与生产、用户认知效果、用户行为模式等问题将是最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3.价值规范层面: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的学科逻辑和社会影响

(1)新闻学的价值规范问题首先指向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互联网新闻学与经典新闻学在内核与外延层面具有一定联系性和区别性。移动化、社交化、数字化的互联网环境作为一种语境、一种场域,它有助于较为系统地检视新闻学既有知识体系的概念、逻辑以及方法論。目前,互联网新闻学与经典新闻学的内核基本一致,具有相似的规范性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然而在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路径、方法论层面,两者有一定差异。新的知识框架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协调,通过继承与发展,更好地介绍分析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机理、规律与趋势。

(2)新闻学的价值规范问题其次指向新闻业对外部社会的影响。新闻学不仅要处理“实然”层面的情况,还应探索“应然”层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复杂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现状,需要对其基本原理、基本逻辑进行反思,进而探究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通过对新闻生产与流通的优化来提升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件和公共议题的关注度、提升社会公众的社会认同感、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等一系列具有公共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这些内容是目前的新闻学知识体系中还明显欠缺的,也需要运用舆论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视角综合分析,因此是未来新闻学教学和研究的难点问题。

四、新闻学理论新知识框架的教学支撑

新的知识框架一方面突出了技术逻辑对新闻业运作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强调技术逻辑与历史发展线索和社会现实环境的融合。因此,新闻学理论的教学不仅需要有新的知识地图,还需要有读解地图的素养和方案,也即系统性的教学要素支撑。

1.教学目标要融入时代特征

新闻教育具有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功能,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新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更为显豁[2]。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新闻业变革的深刻影响是新闻学新知识的直接推动力,也是新闻教育融入学生未来发展的旨归。对于新闻学理论的新知识体系,首先要讲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但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把这些新的知识线索放到中国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中。因此,新闻学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既要达到对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业运行机制的深入了解,还要达到对中国社会主流媒体改革创新的背景与趋势的自觉理解,掌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新闻传播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2.教学设计要注重情境性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具有高度的情境敏感性[3],相应的,需要针对这一鲜明特点在新闻学理论的教学设计上做出调适。其教学设计为:要求学生学习过基础性的新闻学常识并了解一定的新闻实务,主要通过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激活学生思考。研讨式教学基于最新的学术文献和行业报告,案例式教学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操作实践。课程在整体上采用主题式学习,通过对关键议题的沉浸式体验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未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经过情境性的研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进而对移动化、社交化、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现象产生可迁移、可迭代的分析能力。

3.教学资源要突出问题导向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新闻理论的教学资源也要提升其丰富性,成为全案型的理论学习素材库。互联网新闻业的议题是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其议题来源于互联网环境中技术、社会、人文、商业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和博弈,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教学的切入视角较为多元化,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发掘、提炼、分析和讨论比提供答案更为重要,这些环节对学生调研能力和诊断能力的提升也更有价值。新闻学理论的新知识框架需要以下方面的教学资源支撑:一是互联网新闻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单;二是国内外新闻学界针对这些问题单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发现;三是学术讨论中已经取得共识性的部分,也即可以沉淀为核心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如液态新闻(liquid journalism)、连接型公众(networked public)、新闻透明性(transparency)、算法可靠性(accountability of algorithms)、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等;四是对这些新问题新现象正在形成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以上四个层次步步为营、递进探究的全案型教学资源的集成开发,引导学生建立起认知新媒体与新闻业的路径和方法,进而在未来不断创新变革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拥有独立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新媒体范式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构建[J].现代出版,2021(4).

[2] 张涛甫,张大伟.脱嵌与回归:新闻学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考量[J].现代出版,2021(4).

[3] 王斌.互联网新闻学:一种对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反思[J].编辑之友,2020(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理论研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国人民大学“123”金课计划“新闻理论”专业核心课建设项目]

[责任编辑:周 杨]

王 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知识框架互联网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