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2-01 03:31赵嘉芸李念念李一峰
中国医院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医学教育医学生

■ 朱 文 赵嘉芸 李念念② 李一峰 罗 锐

近年来,多国专家看到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强调行为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医学不仅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还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应尽快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医学观念[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是以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和行为医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学习临床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把行为医学中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使用[3]。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行为医学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了解目前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的现状,针对现阶段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医科大学3所附属医院培养的临床专硕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二附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省立医院)。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3所医院2018级和2019级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45份,回收有效问卷714份,有效回收率95.83%。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并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临床专硕研究生群体的特点自行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录取类别等。(2)行为医学认知情况相关调查,包括调查对象对行为医学的重要程度、熟悉程度、缺失程度、缺失原因等方面的认知情况。(3)提高行为医学水平相关建议,包括国家、学校医院、带教老师和个人层面等。问卷行为医学相关调查部分采用 Likert 5级量表评价方式,通过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714名调查对象中男生337人(47.20%),女生377人(52.80%);中共党员222人(31.09%),团员433人(60.64%),群众59人(8.26%);未婚672人(94.12%),已婚42人(5.88%);无读研前工作经历646人(90.48%),1~2年51人(7.14%),3~5年9人(1.26%),5年以上8人(1.12%);全日制本科709人(99.30%),非全日制本科2人(0.28%),专升本2人(0.28%),其他1人(0.14%);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377人(52.80%),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337人(47.20%)。

2.2 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认知水平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在所有临床专硕研究生中,对行为医学比较了解的学生只有386人(54.06%)。说明目前半数研究生对于临床医学的认知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本科阶段学习行为医学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医学生行为医学的认知水平至关重要(P<0.001)。

2.3 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现状

本研究的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情况调查表采用 Likert 5级量表评价方式,按照“很熟悉(很重要)”至“完全不熟悉(完全不重要)”的认同程度,依次赋值5至1分且问卷无反向得分条目[4]。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于行为医学的熟悉程度、兴趣程度、重要程度等得分普遍较低,其中对行为医学的熟悉程度一附院学生为1.16±0.93分,二附院学生为1.17±1.03分,省立医院的学生仅为1.11±1.06分。对于提升行为医学素养的培养举措方面,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对行为医学素养的得分普遍较高。除了对于行为医学素养缺失程度各培养单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其他现状调查各培养单位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3家培养单位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均存在问题。

表1 不同培养单位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现况分析(x±s)

2.4 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培养制约因素

对于当前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有604人(84.59%);其次认为问题在于学校的教学有545人(76.33%);认为问题在于自身因素有446人(62.46%)、家庭环境有324人(45.38%)、其他47人(6.58%)。对此,本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国家层面上,有629人(88.10%)认为需要完善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而提高行为医学素养;社会层面上,有557人(78.01%)认为学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医学培养教学,同时医院应该将行为医学培养融入到临床实践教学中;个人层面上,有624人(87.39%)认为代教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行为医学素养。其次是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行为医学素养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行为医学素养。详见表2。

表2 不同层面行为医学素养影响因素

3 讨论与建议

行为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虽然在中国起步不到30年,但由于其重要意义,概念一出现就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这为行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7]。目前对于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仍侧重于疾病本身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临床专硕研究生普遍希望在教学培养中融入行为医学教育,以提升自身行为医学素养。鉴于此,本研究就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其行为医学素养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3.1 拓展理论教学范畴,形成行为医学思维意识

自2015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采用“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8-9]。本研究显示,目前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但是了解行为医学相关概念的研究生却只占54.06%。半数学生不了解行为医学,说明目前行为医学教育没有广泛纳入整体理论教学范畴。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阶段是否接触行为医学相关课程教育对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水平高低影响较大。因此,拓展临床医学理论教学范畴,使临床专硕研究生尽早形成行为医学思维意识,对提升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10]。

3.2 强化行为医学理念,完善医学生培养模式

行为医学素养培养目的是引导临床医学生从“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人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从行为上扼杀疾病的“温床”,促进人类健康[3]。但本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理念薄弱,行为医学素养不足;医学教育过程中对行为医学理念的培养重视不足;临床专硕研究生普遍认识到自身行为医学素养不足,且迫切希望通过完善培养模式提升自身的行为医学素养,增强自身临床医学实践的综合能力。

对此,需要建立以临床医学知识为内在理论基础,行为医学与临床实践技能相融合的双驱动新型临床医学培养模式。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将行为医学素养教育培养纳入临床医学生常规教学序列中;中观层面上,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医学教学,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升素养;教学医院则应将行为医学素养培养融入临床专硕研究生临床教学实践中。

3.3 构建多元化临床培养体系,提升医学生行为医学素养

大学附属教学医院肩负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任,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多数教学医院仍是“重诊疗,轻人文;重临床医学,轻行为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临床医学培养体系,把行为医学教育渗透到医院文化、党团建设、临床实践、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形成医院-学科-导师多层次、多维度的行为医学教育氛围,全方位提升医学生行为医学素养。充分发挥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他们的行为医学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所指导研究生的行为医学素养培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医学生行为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1]。

3.4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合格的临床专硕研究生必须兼备良好的行为医学素养和过硬的临床技能。教学医院必须建立健全临床专硕研究生激励机制,将行为医学素养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受到患者表扬者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嘉奖;对因自身言行不当引起医患纠纷者,及时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将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爱心救助等行为医学素养内容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指标,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使临床专硕研究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的。

临床专硕研究生行为医学素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大力发展行为医学教育,加强行为医学课程教学,培养医学生的行为医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对于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大意义[1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医学教育医学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