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化学习的异常用电判决方法

2021-12-01 02:44蔡云芹王非
电力工程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分类器用电阈值

蔡云芹,王非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1],通过用电数据来判断客户是否有异常用电行为已成为常用的方法。计量装置故障或用户窃电行为,均会导致采集到的数据是人为构造的虚假数据,这些虚假数据被称为异常用电数据。异常用电数据会对供电公司供电秩序造成严重干扰和影响,因此及时排查异常用电情况一直是电力公司关注的重点问题,异常用电的检测方法也受到广大学者关注。

目前学术界所研究的异常用电检测方法可以大致分为3类:基于系统状态的异常用电检测[2—4],基于博弈论的异常用电检测[5—7]和基于数据驱动的异常用电检测[8]。其中,基于系统状态方法的理论基础为电网的物理本质决定了系统电压、注入功率等物理量的量测结果应具有一致性[9]。该方法计算量大,所需数据多,且由于配电网的某些连接会发生变化,参数未必一成不变,存在收敛性问题。博弈论的方法是基于窃电用户的决策集与正常用户不同,最终影响双方在电量分布上的不同。但博弈论的方法只经过了理论推导和仿真,尚未经过实证检验。

在当前海量数据环境下,基于数据驱动的异常用电检测方法应用广泛,该方法基本可分为3类:分类、回归和聚类,其中分类方法应用最多。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了许多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主主要包括决策树[10]、支持向量机[11—13]、K近邻[14]和人工神经网络[15]等方法。文献[2,5,16]分别提出了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用电检测方法。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基于样本的判决,单样本覆盖的时间周期较短。然而,要对一个用户的用电行为是否存在异常进行判决,必须进行更长周期的分析。因此,上述方法面临巨大的挑战,要么由于时间周期过长,数据维度太大而无法完成分析,要么由于异常比例在用户间参差不齐,难以完成判决。

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一种针对用户级别的基于强化学习的异常用电判决方法。文中专注于判决阈值与判决比例的设计,首先分析了基于分类器方法的用户级别判决的难点,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异常用电判决模型,最后阐明试验结果与结论。

1 用户长周期用电数据判决问题分析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用户级别的异常用电检测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的研究往往都是在样本级别上的判决。通常单样本覆盖的时间周期较短,如果想要对用户的长周期数据进行判决,直接将长周期(一个月乃至一年)的用电数据输入到分类器中是不合适的。因为在长期的用电数据中,正常用电的数据比例较多,其中少部分的异常用电数据相当于噪声,会严重影响分类器输出的分类结果。且长期的用电数据直接输入到分类器中,意味着检测周期长,判决用户是否有异常用电行为的延迟长,不符合实际应用需求场景。

通常的方法是将长周期分成数个短周期,得到数个短周期的判决结果,再使用简单投票法,得到用户级别的判决结果。这种方法虽简单直观,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不同用户的有效用电数据可能长度差别较大,其异常比例会有较大区别。

例如一个新用户只有20 d的用电数据,而使用的投票阈值是针对老用户100 d的用电数据,新用户刚好这20 d数据出现了几天的异常,其异常比例相对较高,就超过了投票阈值,被判决为异常。但实际上通过后续观察发现,该用户后期的用电数据都是正常数据,并不是异常用电用户。这就是由于待测用户用电数据的有效长度差异较大,而投票阈值固定所引起的误判。

(2)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时间段的用户用电数据分布差别较大,异常比例在用户间参差不齐,较难以单一的固定票数比例去完成所有用户的判决。

例如用户数据显示,A地异常用户的异常用电天数占总用电天数比例偏高,而B地异常用户的异常用电天数占用电天数比例偏低,则适用于A地区的投票阈值直接套用在B地区上,会有大量的异常用电用户检测不出,引起较大的误判。

为了解决简单投票法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文中提出用动态的判决阈值与判决比例去做用户级别的异常用电判决。具体方法是建立一个基于深度递归Q网络(deep recurrent Q network,DRQN)的判决阈值优化模型,来动态优化判决阈值与判决比例。

2 基于DRQN的异常用电判决模型

2.1 强化学习算法DRQN

Q学习(Q-Learning)算法属于强化学习算法中的基础算法,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DQN)算法则是基于Q-Learning的一种流行的神经网络模型,DRQN算法则是在DQN算法上做了改进。

在传统的Q-Learning算法中,智能体通过探索未知环境,得到每一个状态s和在这个s下每个行为a所拥有的Q值。Q 值记录了探索过程中连续动作的累积奖励,将其储存在 Q 表中,智能体依据 Q 表,选择使下一个状态 Q 值最大的动作采取行动。但在状态空间无限的问题中,Q表根本无法在计算机中存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Q表由Q值函数代替,而DQN正是用神经网络来逼近Q值函数,DQN输入当前的状态值,输出Q值最大的动作。

DRQN将DQN中的最后一层全连接层替换为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能够辅助记忆更多的回合信息。DRQN的算法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DRQN算法原理Fig.1 DRQN algorithm principle

在DRQN模型中,测试时由环境输入当前状态值s到Q网络,Q网络的输出作为a,即所有动作的权值,对a进行argmax操作,得到所有动作的概率,然后按贪婪策略选择动作输入到环境函数中,得到下一步状态值s′,完成一个回合中一步的探索,循环多步,完成智能体一个回合的探索。

在训练DRQN的过程中,智能体首先需要探索一些回合,得到一些经验,存储在记忆库里,训练时只从记忆库中随机采样,s输入到Q网络中得到Q估计值Qeval,用这个估计值来逼近Q值,s′输入到目标Q网络中,得到Q目标值Qtarget,计算损失时用Qtarget加上奖惩值r,再减去Qeval。

2.2 异常用电判决模型

环境函数由状态与动作组成,输入当前状态值与选择的动作值,输出下一步的状态值。在文中的方法中,状态就是由判决阈值与判决比例组成的五维数组:

s=(x1,x2,x3,x4,x5)

(1)

式中:x1∈(0,Emax)为判决阈值1,Emax为用户用电数据理论上的最大值;x2∈(0,Emax)为判决阈值2;x3∈(0,1)为超过判决阈值1的天数比例;x4∈(0,1)为超过判决阈值2的天数比例。将待测用户数据超过阈值1的天数比例是否大于x3记为O1,超过阈值2的天数比例是否大于x4记为O2,x5决定O1和O2之间取与操作还是或操作。也就是说,s包含2个独立的判决阈值,2个对应判决阈值的判决比例和最后2个结果O1,O2之间是取与还是或,由DRQN模型生成。为在下文中方便解释,将判决阈值和判决天数比例合称为判决阈值。在DRQN模型中,首先要初始化状态即判决阈值,在网络迭代后会输出优化后的判决阈值,作为本次用来判断用户是否属于异常用电用户的指标。

动作a是指对状态s的五维数组分别进行加减,具体来说前四维分别是对应s的前四维进行加减固定值的操作,第五维则是选择s的第五维是与操作还是或操作。

奖惩函数是由状态s得到的奖惩值,s为当前状态,即网络目前输出的判决阈值,将此阈值与所有的用户概率序列进行对比得到每个用户的判决结果,在与正确用户标签进行比对后,得到当前阈值判决用户异常用电与否的正确率,根据该正确率输出奖惩值。

记忆库在每个回合结束后,记录下每步的当前状态s,选择动作值a,奖惩值r和下一步状态s′,组成四元组(s,a,r,s′),存入记忆库。当记忆库容量开始溢出时,删除最开始记录的部分四元组数据。

DRQN包括2个结构一样的网络:Q网络和目标Q网络。Q网络由两层全连接网络和一层LSTM网络组成,第一层全连接网络的神经元数量为10,第二层为50,LSTM网络层的神经元数量为64,输入为s,输出为Qeval,对Qeval进行argmax操作,得到概率值最大的动作。Q网络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Q网络结构Fig.2 Q network structure

目标Q网络与Q网络结构完全一致,但是在训练时冻结网络参数,只有Q网络的网络参数在进行学习,每隔固定步数k,目标Q网络的网络参数与Q网络同步一次。

损失l由Q网络的输出Qeval,目标Q网络的输出Qtarget和r计算得到:

l=[Qtarget-(r+γQeval)]2

(2)

式中:γ为衰减系数,属于超参数。

3 异常用电判决模型的训练策略

在文中的模型中,智能体探索的一个回合,即是判决阈值寻优完成的一个回合。回合开始时状态初始化,智能体选择动作,得到下一步状态值,如此循环探索完固定步数后,智能体探索的一个回合结束,之后再开始新的探索回合。

DRQN的训练是穿插在智能体的探索中的,具体来说,智能体每在环境里探索若干步,得到若干步的状态值与动作值,DRQN就训练一次,并把这次探索的经验记录下来,训练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DRQN训练流程Fig.3 DRQN training process

(1)初始化Q网络、目标Q网络的模型参数,清零记忆库;

(2)初始化状态,将当前状态值置为一个初始状态值;

(3)将当前状态输入到Q网络中,Q网络输出所选择的动作,将动作输入到环境函数,得到下一步的状态值,完成智能体的一步探索,并将当前的经验数据即四元组(s,a,r,s′)存入记忆库;

(4)将(3)中的下一步状态值s′作为当前步的状态值,重复(3)若干步;

(5)智能体每探索ns步,判断一次当前记忆库所存储的数据量是否满足采样训练的要求,若不满足则到(4)继续累积经验数据,若满足则到(6)开始训练;

(6)从记忆库中采样若干步的经验数据,Q网络开始学习,目标Q网络参数冻结,状态值输入到Q网络,下一步状态值输入到目标Q网络,计算出损失,进行反向传播;

(7)判断当前回合是否结束,若未结束,则继续探索,一个回合智能体固定探索m步;

(8)判断记忆库的容量是否已满,若已满则删除最先存储的经验数据,继续添加当前经验数据;

(9)判断Q网络的训练回合数是否可以整除k,若是,则目标Q网络拷贝一次Q网络的网络参数,否则目标Q网络的网络参数固定不变;

(10)判断智能体是否已经完成了h个回合的探索,若是,则整个训练流程结束,否则回到(2)重新开始新的回合的智能体探索。

4 异常用电判决模型的判决流程

文中提出的基于DRQN的判决模型能够动态地对判决阈值进行优化,在现场测试中的具体判决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判决流程Fig.4 Judgment process

(1)将待测的长周期用户数据分为多个短周期数据,输入到分类器中,输出多个短周期对应的异常用电概率,组成概率序列;

(2)训练好的DRQN模型输出得到判决阈值;

(3)将(2)中的判决阈值和(1)中的概率序列进行比较,得出用户异常与否的判决结果;

(4)工作人员依据判决结果去现场勘查一部分用户,得到真实的用户标签,即反馈;

(5)将这部分反馈输入到DRQN模型中,即将反馈得到的真实用户标签和用户数据用来更新奖惩函数,并重新将待测数据输入到DRQN中,用新的奖惩函数进行迭代,将迭代结果存入到记忆库;

(6)将(2)中得到的判决阈值作为初始状态进行一次迭代,输出得到新的判决阈值,阈值以此得到更新,因此称为动态阈值;

(7)再将新的判决阈值用以测试后一批的待测数据,若之后的测试数据得到反馈,可以重复(5)、(6),使模型更加适用于新待测数据分布。

5 试验与分析

5.1 数据集和分类器介绍

所有训练和测试数据均为电力公司提供的真实案例数据,包含331户用户。其中205户来自同一个地区A,每个用户的时间跨度为1~300 d不等,但大多都在300 d左右,这205户中又有160户是三相四线的数据,另外45户是三相三线的数据;另外126户来自另一个地区B,时间跨度为8~30 d不等。每小时采样一次用户数据,将一天的24个用电数据作为分类器的样本,输入到分类器中,得到该样本的异常概率。一个用户有nd天的用电数据(nd个分类器样本),则分类器输出长度为nd的概率序列,该序列用于文中试验,序列中每个数字表示该用户在某天的用电数据为异常的概率。

将来自A地的160名三相四线用户的数据作为训练集,45名三相三线用户数据作为测试集1,用来测试模型面对不同种类数据的泛化能力,将来自B地的126名用户的数据作为测试集2,用来测试模型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序列长度数据的泛化能力。数据集的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集概况Table 1 Overview of data set

文中试验所使用的分类器来自文献[17],该分类器基于知识嵌入和残差网络,在文中数据集的样本级上有较好的表现,将一天24个用电数据作为一个样本输入到分类器中,F1分数最高能达0.7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方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数最高能达0.95。

5.2 评估指标

文中选择通用的查全率R、查准率P作为评估指标,具体定义如下:

(3)

(4)

式中:NTP(真阳性)为正确检测到的异常用电用户数;NFP(假阳性)为被归类为正常的异常用电用户数;NFN(假阴性)为被归类为异常用电用户的正常用电用户数。

5.3 试验设置

文中的试验分为2组,一组为基准测试,即简单投票法,作为对比基准,没有测试结果的反馈;一组为动态测试,将测试集的数据分批输入进行测试,除了第一批次测试,后面每次测试都会将前一批次的试验数据的真实标签反馈给网络。

5.3.1 静态测试

基准测试为简单投票法,将模型在训练集上得到的阈值作为简单投票法的投票阈值,与用户的概率序列比较得到判决结果。在基准测试中,无论是对用电数据类型不同的测试集1,还是对地域不同的测试集2,都采用了固定的判决阈值与投票比例。

5.3.2 动态测试

动态测试是将待测数据分成nb批,第一次测试用最初的静态阈值t1测试全部数据,得到第一次测试的各项评估指标r1;然后得到第一批测试数据的测试反馈,即第一批数据的真实标签,再将第一批数据及标签输入到DRQN中,开始新的探索回合,取回合最后一步的输出作为动态阈值t2,用来测试除第一批以外的测试数据,得到第二次测试的各项评估指标r2;再得到第二批测试数据的测试反馈,将第二批数据及标签输入到DRQN中,开始新的探索回合,得到动态阈值t3,用来测试除第一、二批以外的测试数据,得到第三次测试的各项评估指标r3;以此类推,一直到得到倒数第二批的测试反馈,测试最后一批测试数据,整个动态测试完成。

DRQN模型输出阈值,动态测试每批次测试完毕,都会得到不同的判决阈值,故而输出的阈值称为动态阈值,因为阈值会根据上一批次测试反馈的结果而改变。

这样设计动态试验是为了展现模型的学习能力。在持续得到所测试数据结果反馈的情况下,DRQN的记忆库与状态空间会发生改变。试验并非是对样本级别的判决,而是对用户级别的判决,在用户的用电数据发生变化时(无论是因为时间还是地域不同而引起的变化),模型输出的判决阈值随用户数据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从而能够提升模型在不同数据分布下的泛化能力。

5.3.3 模型实现与参数设置

Tensorflow是由谷歌人工智能团队开发的开源软件库,通常应用于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功能强大且在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工程中。因此,文中的网络模型是基于Tensorflow实现的。

文中的试验设置为nd=20,m=400,k=300,h=1 000。优化器选择为RMSPropOptimizer,网络模型包含两层全连接网络和一层LSTM网络,神经元数量如图2所示。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基准测试结果

基准测试为一次性测试所有测试数据,直接把判决阈值与待测数据作比较,试验结果数据见表2。

表2 基准测试试验结果Table 2 Benchmark experiment results %

基准测试在2个测试集上的混淆矩阵见表3。

表3 基准测试在各个测试集上的混淆矩阵Table 3 Confusion matrix of the benchmark on each test set

可以看出,模型得到的阈值在训练集上效果良好,在测试集1上表现也尚可,在数据分布差异较大的测试集2上则效果较差。

5.4.2 动态测试结果

文中将测试集1的45份待测试数据分为3份,每份15个待测序列数据;将测试集2的126份待测试数据分为6份,每份21个待测序列数据。在每个测试集上进行3次完整的动态测试,再将测试得到的评价指标结果进行平均,绘制成曲线图,比较每次反馈后,相应的评价指标是否有所提升。动态试验曲线如图5、图6所示。

图5 测试集1上评价指标随动态测试批数的变化Fig.5 Vari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on test set 1 with the number of dynamic test batches

图6 测试集2上评价指标随动态测试批数的变化Fig.6 Vari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on test set 2 with the number of dynamic test batches

将每次动态测试的混淆矩阵叠加在一起,与基准测试的混淆矩阵进行对比,3次动态测试各个批次在测试集上的混淆矩阵叠加后如表4所示。

表4 动态测试在各个测试集上的混淆矩阵Table 4 Confusion matrix of the dynamic test on each test set

由动态测试的结果可知,一旦引入被测数据的反馈,模型在新数据域上的适应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而随着引入的被测数据反馈增加,模型在各项指标上都有所提升。具体表现在测试集1查准率上升趋势明显,查全率稍有波动,但整体还是上升趋势;在测试集2上,查全率的上升趋势明显,查准率则有一点波动,但最后还是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可以说明文中的模型在引入待测数据的反馈后,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不同数据分布的待测数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有较强的灵活性。

6 结语

针对异常用电长周期检测所需的判决阈值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强化学习的异常用电判决方法。试验结果说明,在基于分类器的异常用电检测中,通过强化学习生成的判决阈值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级别的判决准确率。其次,通过对比传统投票法和文中方法在2个测试集上的表现,得出文中方法表现均更加良好。

由此可以看出,文中模型能够解决传统投票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即不同用户的有效用电数据可能长度差别较大,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时间段的用户用电数据分布差别较大,异常比例在用户间参差不齐,难以以单一固定的票数比例去完成所有用户的判决的问题。

文中提出的DRQN模型可以通过输入待测数据的测试反馈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在工程应用上更加灵活有效,异常用电检测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可有效支撑实际环境中的异常用电识别。

猜你喜欢
分类器用电阈值
安全用电知识多
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的几点思考
小波阈值去噪在深小孔钻削声发射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为生活用电加“保险”
用电安全要注意
基于自适应阈值和连通域的隧道裂缝提取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基于实例的强分类器快速集成方法
加权空-谱与最近邻分类器相结合的高光谱图像分类
结合模糊(C+P)均值聚类和SP-V-支持向量机的TSK分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