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志强 玉柱 寇启芳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对饲草需求逐步加大,使饲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扩大青粗饲料来源,促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甜高粱和豆类饲料作物种植,并切实提升优质青粗饲料青贮品质。目前,由于标准化青贮技术方案与品质调控技术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存在青贮原料营养水平不高、加工贮藏技术忽视饲草属性差异、质量控制参数粗放等问题,导致青贮饲料品质较差且不稳定,不利于家畜日粮调制与营养供给水平的稳定。此外,当前奶业历经多年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青贮饲喂技术成熟。而肉牛、肉羊(肉驴)饲喂青贮饲料在技术层面尚存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点,推广示范力度也有待加强。为此,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于2019年启动了“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引导示范基地或合作社围绕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关键点开展饲喂技术试验示范,形成了一系列示范推广的经验,建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模式,实现由畜带草、以养促种、以点带面的目标,以草畜科技创新技术带动示范地区优质青粗饲料高效能供给体系,形成贯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创新链条,有效提升草食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国家农业改革调整种植结构和绿色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项目有力保障了示范地区草畜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快速提升,但肉羊生产规模化水平长期处于低位,不利于肉羊繁育养殖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普及,技术进步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农牧交错区加快推进规模化肉羊生产发展,扩大饲草资源稳定供给、促进农牧业协同发展、强化肉羊扶持政策支持与保障势在必行。相较于21世纪初而言,宁夏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和畜牧业养殖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并形成了特色的滩羊产业优势。滩羊产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九大产业之一。优质饲草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是宁夏滩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宁夏滩羊饲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饲草需求量相应增加,但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饲草产量无法满足草畜产业发展需求,导致草畜发展不相平衡。
当前,宁夏回族自治区还没有建立为养而种的种植结构调整机制,苜蓿和一年生牧草总体生产水平和有效收获利用率不高,部分饲草只有生态效益。“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优质粗饲料的种植、加工和利用,对促进宁夏地区肉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首席专家玉柱教授的设计与安排下,项目组骨干人员孙志强博士结合宁夏滩羊产业发展现状和饲草资源利用现状,将非常规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宁夏地区饲用甜高粱和柠条等非常规饲草的加工和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联合示范单位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在宁夏中部地区开展了优质饲用甜高粱加工与饲喂滩羊利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该技术以服务于宁夏农牧交错区滩羊产业发展和集成优质饲草利用技术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了高校和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带动能力,根据滩羊营养需求,有效整合当地优质饲草资源,研发相关技术,进一步挖掘饲草作物甜高粱耐旱耐盐碱的特性,有力带动了项目实施地区优质青粗饲料高效能供给体系,保障了宁夏地区滩羊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成员对项目施行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和饲草资源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指出宁夏地区盐碱地较多,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干旱缺水及山地面积较多,且部分地区环境气候反差较大,土壤耐性较差,不适合玉米等其他饲草的栽培,饲料生产受到制约的现状。对此,项目组确定了将饲用甜高粱作为适应于当地的饲草作物进行示范种植。甜高粱由于具有抗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且其生物量高、营养物质丰富(含糖量高)、适口性较好,有希望成为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首选的粗饲料作物。
项目团队成员围绕宁夏中部地区甜高粱种植、加工及利用等关键技术应用,以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为示范单位,同周边11个村(乡、区)、30家中小型企业及上百家养殖户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协作服务网(点),全面服务于示范村及周边地区滩羊养殖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青贮饲料与饲喂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在宁夏中部地区种植饲用甜高粱,可有效利用沙化和盐碱化土地,也可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缓解粗饲料资源匮乏和滩羊主要养殖地区畜多草少的矛盾,有力推动了滩羊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宁夏滩羊核心产区红寺堡区,是一家集滩羊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项目总经理寇启芳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吸纳下岗工人再就业,并牵头成立“寇启芳劳模创新工作室”,向周边区域选育推广优质品种滩羊、优质青粗饲料调制技术及疫病防治等科研成果。2019年“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启动之后,在项目首席专家玉柱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后,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很快加入项目示范单位行列。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积极开展饲用甜高粱种植、加工和利用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推动示范单位及周边地区种植甜高粱超过1000余亩,调制优质甜高粱青贮饲料1万吨以上。项目立足宁夏滩羊产业发展,重点解决滩羊产业发展中产业化程度低、饲草资源缺乏、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等关键性问题,逐步创建了“高校技术研究人员+龙头企业+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模式,采取以草喂畜、以畜养草的生态模式。通过推动科学种养结合模式,项目充分利用宁夏中部地区的沙地、盐碱地,提高自身饲草供应能力,将滩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还田养地,以优质饲草种植与滩羊养殖互相带动的方式推进项目施行地种养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农业改革调整种植结构和绿色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提高了“优质饲草种植+畜牧养殖”种养结合模式的生产效率。
为更好完成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5~9月,在项目组首席专家玉柱教授的安排下,项目组骨干成员孙志强博士扎根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展了甜高粱饲喂宁夏滩羊的研究与示范工作。示范试验开展以来,以玉柱教授团队成员和寇启芳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核心的技术人员多次开展相关观摩和技术培训活动10余次,累积参与农牧民500余人,发放相关技术手册1000余次,让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使示范区及周边地区了解饲用甜高粱的优势和利用方式,让广大种植户和养殖户对饲用甜高粱作为家畜主要粗饲料来源的接受度增加。同时,项目组成员整合动物试验数据,进一步对比了不同加工条件下的饲用甜高粱与传统饲料作物对滩羊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该技术示范试验表明,在水肥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宁夏中部地区沙化、盐碱化土地种植供试甜高粱与青贮玉米每亩干物质产量分别为0.75吨和0.65吨,每亩地增加效益45元左右;采用全株玉米青贮和甜高粱为主要粗饲料来源的日粮育肥滩羊的日增重分别为162.65克与162.89克,基本趋于一致。按照混合精料平均单价1.5元/千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580元/吨、甜高粱青贮饲料400元/吨计算,以甜高粱为主要粗饲料来源的日粮配方在滩羊育肥期每天的育肥成本可减少0.4元左右,育肥羊只均收益160元左右,较之前增收10%。
在项目组的示范和引领下,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已建立起“甜高粱科学种植—合理加工—高效饲喂—循环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宁夏滩羊产业生产中进行推广和示范,并带动周边养殖户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逐步形成了稳定有效的脱贫模式。企业和养殖户签订协议,按照“三统一、两标准、一共享”(即“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设计配方、统一疫病防治,管理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共享”)的生产经营模式,示范规模达到2400余只,育肥羊日增重160克左右,每只育肥羊年增收150元左右,直接带动了红寺堡镇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养殖年增收5000多元,有效提升了当地养殖户的饲养水平和经济效益。
在项目组专家和示范单位的大力协作下,项目已经在施行地形成贯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创新链条,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完美结合,保障宁夏地区滩羊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实施以来,由中国农业大学玉柱教授团队、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和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技术示范推广任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根据示范点农民生产操作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项目组以示范村、场(点)为核心,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计划,加强优质青粗饲料技术、全混合日粮调制及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实用科技水平,有效支撑了宁夏中部地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项目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优质牧草(饲用甜高粱)种植及加工利用,充分发挥了非常规饲草在特定区域的应用潜力,提升青粗饲料品质,研发示范了高效草畜转化模式,形成稳定的优质青粗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对完善宁夏中部生产效率偏低地区的投入产出水平具有实践意义,最大限度发挥了项目的示范效果,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有力助力滩羊产业快速发展。
在下一步工作中,项目组将依托前期建立的技术协作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行优质青贮饲料和滩羊饲喂技术的上门服务,以示范单位为主要媒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提高当地饲草供应能力和草畜结合水平,使滩羊产业真正成为地域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为促进乡村经济及乡村振兴的发展发挥应有的重要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