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通络法辅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2021-12-01 11:11李维庆刘润爱
光明中医 2021年22期
关键词:通络神经功能脑梗死

李维庆 刘润爱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患者的65%~80%,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是一种常见的亚型,是指脑部小动脉闭塞、发生与脑深部穿支动脉的缺血性微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常遗留不规则的小腔隙,常在内囊、丘脑、尾状核等部位发病。目前研究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痴呆、认知功能下降等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研究证实[1],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恶化能够导致严重后果,其发生与脑部动脉分支病变、炎性反应、水肿、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西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通常采用控制症状、抗血栓、保护神经功能等方法,部分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虽能迅速控制患者症状,但存在易导致出血、治疗后易复发等不足。中医在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药因其大复方及多靶点治疗效应[2],在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具有较好效果。本研究中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法辅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与西医治疗比较,从疗效、神经功能等方面评估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0~77岁,平均(60.4±7.3)岁;男33例,女26例;基础疾病:高脂血症15例、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60.6±7.5)岁;男37例,女23例;基础疾病:高脂血症18例、高血压病29例、糖尿病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3]中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首次发病;④无明显意识障碍;⑤自愿参与本项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出血者;②存在肢体偏瘫后遗症者;③伴有严重脏器功能受损者。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营养神经剂等,具体为:口服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哈尔滨天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514),1次/d;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1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通络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芪20 g,地龙、丹参、天麻、当归尾、石菖蒲各15 g,川芎12 g,红花、桃仁各10 g。1剂/d,用水煎至300 ml,分早晚餐后30 min口服。2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②比较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NIHSS评分<7分表示受损较轻微;NIHSS评分≥7分表示受损程度较严重。③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NIHSS评分下降率评估临床疗效,显效、有效及无效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为完全消失、基本消失、无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下降率分别为>90%且≤100%、>50%且≤90%、≤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83.05%)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升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VS 1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亚型,虽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轻微,且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常在数天内出现,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发展成为急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证实[5,6],该病发生与炎性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水肿压迫、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影像学研究指出[7],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脑部深动脉的“卫星”病灶,同时可根据穿支动脉的影像学表现评估患者的预后。目前西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多数患者经过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及神经保护剂的治疗后可取得较好效果,部分病灶累及重要部位或病灶大出血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较好,但多数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而采用西药治疗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未对患者的整体机能状态进行改善,治标不治本。

中医认为,腔隙性脑梗死多为嗜食肥甘、情志不遂、劳逸失度等因素引起的脏腑阴阳失调,脉络受阻,心神蒙蔽,进而引起脑脉痹阻,认为脑脉络痹阻、气滞血瘀为该病病机。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主张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并恢复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中所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方剂组成为黄芪、地龙、丹参、天麻、当归尾、石菖蒲、川芎、红花、桃仁。其中黄芪具有利水消肿、补中益气、益卫固表、托毒生肌的功效;地龙具有清热毒、通脉络的功效;川芎、当归尾行气补气;石菖蒲、天麻清头明目;红花、桃仁活血化瘀;丹参通经止痛、活血祛瘀、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共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说明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方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分析后认为,活血化瘀通络方中多种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8],地龙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在改善机体组织微循环及高凝状态具有积极作用。黄芪主要成分包括黄芪多糖、黄铜及黄酮类似物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微血管的作用[9]。红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抗血栓等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其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细胞膜等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0]。基础研究显示[11],丹参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能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调节机体血脂代谢,同时可降低机体凝血活性,对G蛋白偶联受体P2Y12产生抑制作用,可降低血小板凝集数量。多种中药合用发挥协同效应,标本兼治,提高了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增加中药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通络法联合西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同时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通络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