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1-12-01 12:25吴莫愁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企业

吴莫愁

(延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大学教育快速普及,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不断扩大,因而高校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社会上能为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出现日趋紧张甚至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大大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加之受当前特殊形势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显[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自然而然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2020年,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已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在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归国留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我国从2015年到2019年,归国留学生的人数分别为40.91万、43.25万、48.09万、51.94、58.03万,呈现逐渐快速增长的趋势,而2020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更是暴增33.9%,达到94.55万人,留学回国的毕业生与国内高校毕业生之间存在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共同分割国内就业市场这块大蛋糕,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加令人关注。

图1 2015-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人数

2 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层面

国家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政策是宏观层面的,每个地区的情况还有所差别,缺乏特殊性和针对性。比如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种优越的条件,如住房、教育、医疗等,而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根本无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较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就会出现“毕业生东南飞”这种现象。东部地区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招聘不到毕业生,有的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去西部地区就业。国家经济发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就业形势的好坏,但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诸多的困难。

2.2 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大学教育这几年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目前,部分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认真,导致基础知识不牢、个人素养较低,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训课程,而这些问题平时会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只有到了真正求职时才会渐渐地显露出来[2]。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考虑,导致供需脱节。大学所学的专业与行业贴合度较低,缺乏对市场行业的认真调查。其次,传统的就业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高校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建设并不完善,有的高校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缺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更缺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使得高校一时间难以对全体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3 企业层面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稳中求进的状态,许多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也谨慎经营,不再盲目扩大业务范围。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现代化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传统的手工作坊已被机器等人工智能所取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科技的进步以及机械的使用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机械化、智能化、数控的流水线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在用人需求方面,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减少整个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另外,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在招聘时盲目地追求高学历,对简历丰富的学生倍加青睐,而不是从实际的用人需求出发,这种错误的选择,使得毕业生就业难。

2.4 毕业生个人层面

2.4.1 错误的自我定位

首先,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较模糊,自身的认识与招聘企业对生源的要求产生一定的偏差,导致不能达到心理预期值,造成求职失败。其次,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接受乡镇企业及小县城的基层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企事业、公检法等体制内的岗位,因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再次,高校毕业生也没有掌握求职的一些小技巧,求职渠道过于单一,致使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算可以进入第二轮复试或者面试环节,也会因缺乏面试经验,在面试时临场表现不佳,败给竞争对手,只能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最后,极少的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面对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位动了歪脑筋,甚至做出肆意编改简历等不当行为。

2.4.2 创新能力不足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创青春”“挑战杯”等形式多样的“双创”比赛,但这些比赛参与难度较大、参与范围较小、参赛作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很难在比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很少能够通过正规的途径联系到相关企业和校外专业人员的指导。因此,在项目完善度上长期处于“想法很好、落地很难”的局面,使得创新想法大多变成了空想,渐渐脱离了现实,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也成为限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没有落地生根、做细做实,长此以往,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断能力的培养。目前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会对应聘者创新能力的考核有所侧重,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创新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2.4.3 就业能力不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从全国来讲,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校里以课堂教育为主,与社会实践联系较少。而毕业生离开大学这座“象牙塔”进入社会时会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强,这不仅打消了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还降低了企业的期望值。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无法与社会顺利接轨,面对比校园更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顿时感到迷茫、焦躁与惶恐,进而会产生不想融入社会的想法[3]。

3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对策

3.1 政府层面

加大扶植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舆论的引导,大力宣传返乡创业青年的成功案例,发挥示范作用。加大政策倾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政策有力度更要有温度。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优化当地创业环境,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给予资金支持。可以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应征入伍等招聘招募规模,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转变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多教授实践性知识与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将所学习的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政府部门应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搭建集信息发布、在线咨询、网上签约、问卷反馈、征求意见于一体的网络就业平台[4]。

3.2 高校层面

3.2.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打破精神枷锁。职业规划是一个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职业规划是由自身的综合素质、性格特点、职业偏好所决定的,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自己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要克服盲目从众、虚荣攀比的心理,刚刚就业时,对工资、工作环境等不要过分在意。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积极关心国事、家事,顺应社会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

3.2.2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教育应该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自身定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培养专业就业指导老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或者派出教师以交流访问的形式,提高教师就业指导水平。其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要提高重视程度,有针对性地增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行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行业领军人物、客座教授等,定期开展讲座,与同学们分享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积极与同学们互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引。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尽量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积极为毕业生与企业对接牵线搭桥,努力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2.3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进而产生沮丧、自卑等心理问题。学校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内容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的接待人员要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问题咨询师以及学校心理学教师担任。这样可以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3.2.4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

高校从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储备,这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实训课程以及创业就业类课程。全面地向大学生渗透创新、创业的概念,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与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并纳入日常管理,定期开展考核。在创业课程安排上,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将经典实例融入教学活动中,结合学校、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编撰教材,在课堂上通过实例,声情并茂地向学生展现创业者艰辛创业历程并学习创业者的创业精神,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主要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与当地企业签署协议,组织学生来实地走访参观,创建课外实践基地,将书本中的创业理论落地生根,让大学生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努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组织讲座、参观以及访问,培养“双创”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创新活动或创业社团,通过举办“双创”大赛、创建与经营虚拟公司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邀请老师及企业家当评委,为参赛选手提出宝贵意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企业层面

3.3.1 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签约就业,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精准,保证高校与企业顺利对接。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培养方案要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合。在就业时,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让自己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让自己顺利就业,也让高校对自己培养的学生更有信心。企业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培养单位及时沟通,并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企业,置身于企业文化中,不断地加深对企业实务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企业应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走进高校、进入课堂,将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分享,把课堂所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真真切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教学相长。

3.3.2 打造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

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行,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国际大环境下经济发展体现出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更加凸显出企业打造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的重要。企业要与政府和高校积极联络,加强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三微一端”的作用,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与便捷,及时与高校毕业生分享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动态,还可以在学校举办招聘会,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在整个招聘过程中,企业应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岗匹配的用人原则,在笔试、面试的过程要主动、自觉地接受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监督,保证选人的整个流程合乎制度的要求,让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可以同场竞技。与此同时,企业要摒弃陈旧观念,不要对应聘者的性别、地域加以歧视,企业管理者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厚的待遇,以此吸引各方有志青年,为毕业生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最后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建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刻不容缓。

3.4 大学毕业生自身层面

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企业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自身有哪方面的特长?是否具备了某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应该围绕这些核心要素来分析自身,尽早定位、及早准备,提前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才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抓住应届毕业生的机会,做好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准备,及时关注学校综合信息门户发布的招聘信息,主动出击,精准投递简历,积极学习线上线下面试技巧,努力提升面试成功概率。“就业胜任力指数”显示,在选择就业的群体中,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比待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更强。因此,如果一时无法确定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妨先就业再择业。这样可以缓解毕业生来自家庭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增强信心,走出迷茫。先就业再择业,可以树立自身的就业观,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找到自身的“最优解”。

其次,多元化就业。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机遇是多元的,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可以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申报大学生村官、入伍、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就业。重要的是杜绝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伤心的毕业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