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产品与资源到文化消费与输出
——艺术类文创成果孵化探究

2021-12-01 12:25王衍婷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类文创

王衍婷

(吉林艺术学院 教务处,长春130021)

1 艺术类文创成果孵化基础:文化产品与资源

1.1 以专业背景为基础,突出文化艺术产品的原创性

1.1.1 文化艺术产品的核心

艺术是文化的表达形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强大,通过其艺术传播力就可以得知。艺术具有时代的创造性与先锋性,总是在为其他领域提供新的看待世界的眼光、新的文化的表达形式[1]。高校艺术类的文创成果正是要将文化艺术的创意与创造通过产品表达出来,引领先锋时代、助力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产品不同于其他的物质产品,他是对时代创造性的表达,他是前沿的、先锋的,引领人们用最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创造性是文化艺术产品的魂,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文化艺术产品的生命。

1.1.2 文化艺术产品原创性的建构

从根源上讲,原创性的产生,其思想基于原始信仰,方法基于原始思维和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人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文化史是由原创的开创性和传承的延展性构建的,人类文化的脉系是创新和传承以及模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2]。文化艺术作品从最初的模仿练习到技艺醇熟后的创意创新、再到原创经典的传承延展、最后到附有价值属性的文化艺术产品,过程大致包含了具有原创性文化艺术产品的思维进程及产生要素。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原创性首先是独立思考、独立创造,不模仿、不抄袭、唯我而不排他,同时要融入新时代元素的文化艺术创意、打造文化艺术品牌、形成文化艺术特色,这些都是原创性构建的范畴。文化艺术创意侧重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和心情上的愉悦,将新时代的元素或前沿科技融入其中;文化艺术品牌侧重对典型原创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及延展,形成拥有长期效益的产业链,强调产品的艺术性、原创性、知识性、娱乐性等;文化艺术特色侧重民族文化艺术、区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精髓的彰显,厚植这片文化艺术肥沃的土壤,将文化自觉的种子培育成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

1.2 以文化艺术为载体,突出文创成果的服务性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中占比越来越高。文化艺术产品是实体的、具象的,而艺术类文创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却是不以生产或销售文化艺术产品为主要内容,更多的是提供文化艺术相关的服务。文创成果突出的服务性是大众、传承、深度、开阔。文化艺术类文创成果服务的群体可以是精确的定位,同时也要相对宽泛一些;传承与开阔是内外兼修,既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海纳百川;而深度则是纵向挖掘服务的品质与艺术性,不断将服务指数升级。

1.3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突出创新艺术人才的支撑性

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是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但创新与创造的核心是人的创新创造如何培养与释放,文化艺术产业是否真正发达最重要的体现是创新型文化艺术人才的素质高低。现阶段,部分艺术院校已认识到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双重”指向,即“创新型高端艺术人才”和“应用型基础艺术人才”,而前者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文化艺术产业兴旺发达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一些艺术院校在积极地探索有利于艺术类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如吉林省某艺术学院自2012年起启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积极构建综合艺术院校特点的“金字塔”式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模式,每年在全校本科生中遴选比例不超于5%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良好艺术潜质、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进入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通道,设定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他们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实行年度量化考核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3]。如果说原创性是魂、服务性是形,那么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则是二者的基石。

2 艺术类文创成果孵化探索:文化消费与输出

2.1 立足本土文化,走特色发展道路

我国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尽相同且各有特点的地域文化和艺术形式,艺术院校首先立足于本地域的本土文化,在全国文创领域的竞争中显现出特色优势。以国内6所综合艺术院校为例,位于东北的吉林艺术学院主打冰天雪地、长白山地域等文化元素,位于华北的山东艺术学院倾向黄河流域、齐鲁文化等元素,位于华东的南京艺术学院蕴藏秦淮烟水、姑苏画廊的江南文化气质,位于华南的广西艺术学院诠释秀丽山水、漓江画派的岭南文化,位于西南的云南艺术学院谱写茶马古道的少数民族文化,位于西北的新疆艺术学院则尽显西域风情、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面向全国,也正是以小见大、从小我到大我的必然之经历。高校要引导学生热爱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鼓励学生做一些具有本土文化元素的创新创业项目,举办本土文化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同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加大对本土文化元素项目的扶持力度,走出各地方自己的特色之路。

2.2 布满“双创”气层,造孵化文化之氛围

2.2.1 “双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硬件方面,学校的自然景观、建筑物及各类基础设施时刻体现鲜明的“双创”文化,使学生们感受到“双创”文化的气息[4];软件方面,学校举办创业讲堂、创业实践活动等。综合艺术院校举办的文创市集,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项目、服务、作品、产品等提供展示、推介、售卖、投资媒介,同时通过当地大型文化艺术节日、活动等将市集引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既丰富了校园“双创”文化,又为学生“双创”项目孵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2 建立奖励容错机制

必要的奖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双创”热情和兴趣,特别是对在“双创”过程中取得佳绩的老师和学生应给予奖励,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或设立学生创业奖学金等。同时,在“双创”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情况时,尽量营造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氛围,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失败项目予以容错免责,给予失败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第二年可以继续申报训练项目等。

2.2.3 打造校园风险投资氛围

提到风险投资,一般首先会想到风投机构或职业投资人,如没有相应的平台和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容易接洽,即便是有接洽的风投机构或投资人,能够获得天使轮投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是凤毛麟角。艺术类大学生的“双创”项目多以文创类为主,项目较为灵活、投资门槛较低,应鼓励学校的教授、教师作为天使投资人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这对于成果孵化则是一种长远的裨益。

2.3 强化集群整合,搭线上线下之平台

着眼艺术院校的文化资源,如学生闲置的文化艺术作品、产品及创意服务,教师搁浅的科研产业成果;放眼社会的文化资源,如原创艺术人、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文化人的文化艺术作品或产品以及创业服务等。这些不同的群体有的在校园里,有的散落在社会中,有的可能并不为人所知晓,他们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与交集。文化产品与服务是精神层面的,只有通过消费、交流,它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上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聚集,通过互联网线上展销及实体店线下体验,为艺术类师生及原创艺术人、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文化人等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校园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展示、分享、销售等,达到文化资源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对接。

2.4 建立孵化基地,创文化创意名片

各地高校的孵化器、孵化园、科技园、创业园数不胜数,但多为高新技术方向,以文创为主的孵化基地并不多见。文创类的创业项目与科技类的创业项目相比更需要集聚在一起,形成文创圈,吸引更多的风投机构前来投资。而在高校建立的文创孵化基地,不仅要具有一般孵化基地的功能,如课程培训、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更应侧重的是跟踪指导、项目推介、招投引资。大学生资源匮乏、社会经验少,可在学校或校外聘请有企业经营经验的教师、企业家、投资人作为一对一跟踪指导的创业指导师,在项目孵化、项目推广上予以指导,同时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心理引导。项目推介应是文创孵化基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推介会不仅为项目提供路演平台,同时要对项目的产品、模式、理念进行展示和推广,也是招投引资的预热。招投引资是孵化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前几年热衷于向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的天使投资人,如今逐步趋于理性与平稳。每年各大高校都会举办人才招聘会,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思路来思考创业招投引资,每年在艺术院校文创孵化基地举办投资洽谈会,为文创项目搭建招投引资平台。对综合艺术院校而言,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数量较多,立足本校,面向所在区域建立文创主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既为学生搭建平台,又成为文化艺术输出地。逐步成为区域性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张名片,而这张名片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当今同时反作用于基地,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2.5 注重产学研,建立师生共创孵化共同体

2.5.1 着眼于市场需求与文化需求

高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但定位前沿科学研究或理论研究,与市场契合度不够紧密,在研究之前先做充分的市场调研非常必要。而艺术院校还应考虑文化需求,这种文化需求是随着生产力方式的改变及人们不断追求自我实现需求而张扬和发展的,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甚至私人订制的文化需求屡见不鲜,为研究方向提供了第一条思路。受社会转型、经济水平、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需求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通俗与高雅的多种情形,这为研究方向提供了第二条思路。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这为研究方向提供了第三条思路。

2.5.2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首先应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先进性技术为导向,聚集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加强中小企业协同[5]。将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产学研协同育人结合作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基于上述研究方向及以国家关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鉴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相较高校较为精确的把握,艺术院校为企业订制研发成果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使高校省去了前期市场调研,重点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合针对性。对于非订制研发成果,合作企业与学校采用校企互派制,企业派由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策划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到学校与项目团队共同打磨,学校也可以派项目团队到企业观摩、实践、互通有无,使产学研紧密结合逐步向深度融合过渡。产学研在不断的融合中,为学生提供了解市场、深入企业、真操实干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高校的科研成果不能高效转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科研最初的目的和目标是科学研究,同时科研的评价导向也是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而非市场价值。目前,需要将部分科研成果引入产业和市场。以科学研究为基本方向的科研成果要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和商品,这需要高校对科研的评价导向作出一定的调整。

图1 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模式构成图

3 师生共创孵化共同体

对于高校而言,师生共创不是在参加大赛时的临时组队,而是在项目组建之初时将学生纳入项目中来,延长师生共创的时间,确保创业实践的效度;另一方面,师生在项目中可以有明确的分工,教师成为项目核心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学生作为项目的推广者或初创公司的领导者,老师和学生共享成果转化的创业红利,这种做法的成功经验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美国硅谷发展脉络就可以看出[6]。且在为高校助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师生共创还开启了一条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如图1所示)。

4 结语

艺术类文创成果从文化产品与资源走向文化消费与输出,不仅承载着艺术类“双创”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同时承担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担当。我们将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推动艺术类高校内涵式发展,发挥文艺在我国文化繁荣兴盛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努力。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艺术类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铧芯文创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