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育政府干预逻辑的转换——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到社会逻辑
方晓田在《教育学报》2021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民办教育政府干预逻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逻辑转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逻辑,最后转到21世纪的社会逻辑。政治逻辑追求公有制建立,将民办教育改造为人民教育,支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但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伤害了教育多样性。经济逻辑通过市场化确立,增加了教育供给,增强了教育活力,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但也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导致公共性旁落。社会逻辑凸显公共性走向,追求民办教育高质量和公平发展。在政府干预逻辑转换中,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均衡被打破,社会逻辑愈受推崇,追求公共性价值,强调社会理性和协商治理。政府干预的社会逻辑正在形成,中国民办教育政府干预体系日臻完善。
从单一到多元: 民办本科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变革
亓小林、刘献君、刘亮军在《现代教育管理》2021年第3期撰文指出,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质量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水平。过去的质量评价体系虽然促进了民办本科高校的长足发展和质量提升,但也呈现出教育质量观、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单一化,造成人才培养同质化、产生功利行为、不利于办学特色形成等问题。未来民办本科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更能适应未来变化的教育质量观、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符合民办本科高校特点的质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优化。
我国独立学院转设法律纠纷探微——基于三个典型案例文本的分析
阙明坤、郑育琛在《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前国家积极推进独立学院转设,这意味着社会力量投资方与母体高校合作办学关系的终止,双方基于“管理费”“合理回报”“产权归属”等问题产生利益冲突,并引发法律纠纷。通过对该类法律纠纷三个案例文本的分析后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问题叠加交织,独立学院表现出多重转设风险,原因在于对教育公益性和产业性认知模糊、法律政策迟滞于独立学院发展以及历史合理性日渐消逝与现实合法性尚未重塑等。因此,应拓展教育救济渠道,多重防范独立学院转设的法律风险,重构独立学院的多方利益格局,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厘清管理费的性质,实现管理费的合法性重塑。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反思与重构
黄勇升在《江苏高教》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民办高校以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作为标准,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但这一划分标准未区分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不能精准确定其法人性质。《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较为笼统,未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不同治理模式,导致两类民办高校出现各种问题。基于产权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明确民办高校产权性质,对民办高校剩余控制权作合理划分,是优化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路径。应当根据产权性质对民办高校法人性质加以区分: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构建以理事会为核心,校长独立行使权力,教师、党委、政府监督的共同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