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2021-12-01 09:06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
麦类作物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配合力杂种优势类群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在我国,小麦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小麦总产量的增加必须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来实现[2]。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3]。利用杂种优势能大幅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4-5]。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强优势组合的选配,选配关键是要有较好的亲本材料。评价杂交亲本的优劣既要依据其产量、抗逆性、品质、株型等性状表现,还要参考亲本配合力的高低。配合力高的亲本更容易获得强优势的杂交一代[4]。目前,关于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已经在多种作物上展开了研究。从12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看,一个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的高低是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共同作用的结果[6]。籼型杂交水稻亲本农艺性状的GCA与SCA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因此在育种实践中,选取GCA和SCA均较高的亲本是获取高产的关键[7]。在谷子杂交组合中,优异的两系杂交组合中包含至少一个GCA较高的亲本或拥有较高的SCA[8]。从7个株高差异明显的大麦品种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看,大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存在广泛杂种优势,宜早代选择[9]。在早熟陆地棉主要性状中,籽棉产量的竞争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都表现出明显的正向性[10]。胡麻两系杂交的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紧密相关[11]。糯高粱的多数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GCA与竞争优势极显著相关[12]。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13,14]。小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且各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为正向[2];杂交小麦既有中亲优势,又有较强的对照优势[4]。小麦品种选育需要不断筛选优良亲本,尤其是对不断出现的优异新品种进行配合力分析。本研究选择14个普通小麦品种作为亲本,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49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并根据亲本的GCA和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以期指导北部冬麦区小麦杂交育种过程中优势组合的选配,减少组配的盲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的14个小麦品种,包括母本7个(京冬17、京冬24、京花12、京花9、京生麦1号、农大5181、中麦175)和父本7个(农大3486、石优20、泰科麦33、长6452、中优206、中优629、周麦30号)。

1.2 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

2018年5月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49个杂交组合。以京冬8为对照,2018年10月将14个亲本和49个杂交组合种植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内试验田中。试验按照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每个小区每个材料播种两行,行长3 m,行距25 cm,株距5 cm,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小麦收获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考种,调查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中亲优势=(F1值-双亲平均值)/双亲平均值×100%;超亲优势=(F1值-高值亲本值)/高值亲本值×100%;对照优势=(F1值-对照值)/对照值×100%。亲本配合力的分析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进行,分别以所考查亲本的各性状值、GCA进行规格化转化后计算卡方距离,采用离差平方和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所有数据分析均在Excel 2007和DPSv 7.05软件中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种优势表现

由表1可知,8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平均值均为正值,在不同性状上分别有59.18%~83.67%的组合表现正向优势,其中株高的正向优势组合率最高,说明小麦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为负值,其他5个性状的超亲优势为正值,说明多数性状上的超亲优势较好;其中,株高的正向超亲优势组合率最高,为67.35%,说明在选配组合时要注意通过亲本选配降低杂交组合的株高。有48.98%的组合的单株产量表现为正向优势。杂交组合穗长和小穗数的对照优势平均值均为负值,其他6个性状的对照优势平均值均为正值。杂交组合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较强,其中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平均值为44.19%,49个组合中有75.51%的组合单株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穗粒数、千粒重的平均对照优势分别为 6.91%和7.62%,小于单株穗数的平均对照优势(18.11%)。由此可以看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的主要因素。

表1 49个杂交组合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Table 1 Heterosis in eight traits of 49 hybrids wheat crosses

2.2 配合力效应

2.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8个性状在区组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各性状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各性状的差异主要是遗传差异造成的(表2)。经进一步的配合力方差分析,除母本单株穗数、穗粒数的GCA和小穗数的SCA不显著外,其他性状的GCA和SCA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表2 8个性状的基因型和配合力的方差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genotype and combining ability for eight traits

2.2.2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GCA效应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亲本同一性状的GCA存在差异,相同亲本不同性状的GCA也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不同亲本在不同性状上的加性基因效应不同。京花12、中麦175、中优206、长6452的单株穗数,京生麦1号、长6452的穗长,京冬17、京生麦1号、中优206的穗粒数,京生麦1号、长6452、中优629的千粒重的GCA都较大且为正值,用它们做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对相应的指标都有明显的正向作用。除京冬24、京花9、长6452、中优206、中优629外,其他亲本的株高GCA均为负值,用它们做亲本可获得较低株高的杂交组合。母本京生麦1号、农大5181、中麦175的单株产量GCA为正值,其中京生麦1号单株产量的GCA最大。父本石优20、长6452、周麦30号的单株产量GCA为正值,其中长6452的单株产量GCA最大。用这些亲本较易配出高产组合。单株产量GCA与产量三因素的GCA有很密切的关系,如长6452的单株产量GCA为正值且最大,其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GCA也均为正值;周麦30号的单株产量、单株穗数、穗粒数GCA均为正值,千粒重的GCA为负值;京生麦1号的的单株产量、穗粒数、千粒重GCA均为正值,单株穗数的GCA为负值。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单株产量GCA较高的亲本,其产量构成三因素中至少有两个具有正向效应,反之亦然。

表3 亲本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Table 3 Estimation of GCA effects of parents for main agronomic traits

2.2.3 杂交组合的SCA效应

不同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SCA效应有很大差异,变异范围为-50.62~66.70(表4)。在49个组合中,有24个组合的单株产量SCA为正值,其中SCA值较大的组合有A7/B7、A3/B7、A7/B3、A4/B6、A4/B5。

表4 49个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相对效应值及其多重比较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SCA effects and multiple comparison of yield per plant of the 49 wheat crosses

2.3 杂种优势与GCA、SCA的关系

杂交组合的优劣受双亲GCA和组合SCA的共同影响[15]。产量是评价小麦杂种优势的最主要标准[16]。对49个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值与双亲GCA值和组合SCA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中亲正优势、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与父本GCA值、母本GCA值和组合SCA值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一般与双亲的GCA相关性要大于与组合SCA的相关性(表5),但是双亲的GCA值与组合的SCA值几乎没有相关性。为进一步了解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根据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高低分别取前10位和后10位组合进行分析(表6)。结果表明,亲本单株产量对照优势前10的组合的双亲之一或者双亲具有较高的GCA效应(如A6/B4),或者是具有较高的SCA效应(如A7/B3);亲本之一的单株产量GCA 和SCA较高,则单株产量也较高(如A7/B3)。亲本的单株产量GCA较高,则杂交组合的产量也较高,但SCA不一定高,如A6/B4,亲本的单株产量GCA分别为13.19和27.75,杂交组合单株产量为39.78 g,而SCA效应为-45.30,类似的组合还有A5/B4、A7/B4。但对于SCA较高、而双亲之一GCA或者双亲GCA之和较低的组合,则产量不一定高(如A4/B5、A4/B6)。由此可见,双亲之一GCA或双亲GCA之和为正值且相对较大,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高。

表5 杂种优势与GCA、SCA的相关性Table 5 Correlation of heterosis with GCA and SCA

表6 10个强、弱优势组合的单株产量及其配合力Table 6 Combining ability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for 10 crosses with higher heterosis and 10 crosses with lower heterosis

2.4 杂种优势群划分

2.4.1 根据亲本GCA划分杂种优势群

根据14个亲本8个农艺性状的GCA效应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图1)表明,在0.19处可将14份亲本聚为5类:第一类包括A1、B2、B3,第二类包括A2、B1、B6、A4,第三类包括A3、A6、B4、B5,第四类包括A7、B7,第五类包括A5。A5与其他亲本的距离较大,强优势组合A5/B4、A5/B7中父本B4、B7的遗传距离与母本A5的相差较远;强优势组合A7/B2、A7/B3、A7/B4中的父本B2、B3、B4与母本A7不在同一大类中,遗传距离较远。在表5的10个强优势组合中有7个都是来自不同类群,其中有2个组合来自第三类群和第四类群,有2个组合来自第一类群和第四类群。但不排除遗传距离较近的两个品种杂交产生强优势组合,如A7/B7、A6/B5。

图1 根据亲本8个性状的GCA对14份小麦亲本的聚类图Fig.1 Dendrogram of the 14 wheat parents based on the GCA of eight traits

2.4.2 根据亲本性状表现划分优势群

根据14个亲本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等8个性状的平均表现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图2)表明,在1.53处可将14个亲本划分为4类:第一类包括A1、B4、A3、A4,第二类包括A2、A5、B7,第三类包括A6、B6,第四类包括A7、B3、B1、B2、B5。在距离1.80处,第一、二大类归为同一类群,第三、四大类归为同一类群。在表5的10个强优势组合中有6个都是来自不同类群,其中有2个组合来自第一类群和第二类群,2个组合来自第一类群和第三类群。在表6的10个强优势组合中,亲本来自不同类群(遗传距离较远)的组合,其亲本至少有一个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如A7/B7的双亲在穗长和单株产量上有显著差异,A3/B7的双亲在穗下节间和穗长上有显著差异,A6/B4的双亲在穗长、小穗数、穗下节间长三个性状上有显著性差异。

图2 根据亲本8个性状值对14份小麦亲本的聚类图Fig.2 Dendrogram of the 14 wheat parent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eight traits

3 讨 论

史秀秀等[4]认为,黄淮麦区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和较强的对照优势,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王小亮等[17]发现,杂交小麦大部分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均表现为正向优势。本研究中,8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平均值均为正值,在不同性状上分别有59.18%~83.67%的组合表现正向优势,其中株高的正向优势组合率最高,说明小麦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

关于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杂交组合的表现通常与亲本的GCA及组合的SCA相关[8]。GCA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的,是可遗传的;SCA主要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即基因的线性和上位性效应决定的,是不可遗传的[18]。一般认为,杂交小麦的亲本选配应选用GCA高、性状间GCA能互补、SCA方差大的双亲,可以获得综合性状良好、SCA高的强优势组合[18]。史秀秀等[4]、陈晓文等[19]认为,双亲GCA与SCA之间无必然联系,由两个GCA高的亲本所配制的杂交组合的SCA不一定高。本研究也得出,GCA高的亲本,SCA不一定高,如A6/B4,亲本的单株产量GCA分别为13.19和27.75,杂交组合单株产量为 39.78 g,而SCA效应为-45.30。通过相关分析,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则与GCA和特殊配合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但GCA与SCA之间无必然联系。这与苑少华等[20]的研究结果相同。目前产量仍然是评价小麦杂种优势的最主要标准之一。从表6也可以看出,10个强优势组合中双亲产量GCA较高的组合有6个,一个亲本产量GCA较高的组合有4个。因此,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杂种优势,选用亲本的首要条件还是要需要双亲之一或双亲GCA之和较大,这样出现强优势组合的几率较大,也要考虑其他产量因素的综合性状。

在杂交小麦的选育过程中,依据遗传差异指标,将亲本划分为不同的类群,对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加速育种进程有着重要意义。陈晓文等[19]利用普通小麦8个性状的GCA将15份亲本划分为5类。史秀秀等[4]利用10个亲本8个性状的GCA效应值进行系统聚类,将10份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10个亲本的8个性状值将10个亲本聚为4类。金 兰等[21]利用14个番茄亲本的12个性状GCA效应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亲本划分为5个类群。祁志云等[22]用 UPGMA 方法,以产量SCA为依据,把 17个自交系分为6大类。本研究根据14个亲本的GCA效应值将亲本划分为5类,10个强优势组合中有7个都是来组不同类群,其中有2个组合来自第三类群和第四类群,有2个组合来自第一类群和第四类群。而根据14个亲本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等8个性状的平均表现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亲本划分为4类,10个强优势组合中有6个都是来自不同类群,说明强优势组合的亲本多来自遗传距离较大的不同类群。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进行杂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育种的工作效率。但是此种方法均是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试验误差较大。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划分杂种优势群,就可以避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做到简单、快速、准确。逯腊虎等[23]利用SSR标记将普通小麦、穗分枝小麦、轮回选择后代、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也明显地划分为五大类群。刘春晓等[24]利用SSR标记对144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2大类,5个亚群。在小麦育种工作中,可充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与田间试验观测相结合,这对杂交小麦育种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利用价值。

猜你喜欢
配合力杂种优势类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总结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及育种策略
长白猪系间杂交初生重性状配合力分析
西瓜砧木自交系产量与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8个春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与问题
1990年代文学时尚:类群命名的无差别变换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袁隆平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