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学经方时方合用临证举隅

2021-12-01 05:02张晓芬王安然马红学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砂仁经方胃脘

张晓芬,王安然,马红学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脾胃病科,山西 太原 030024)

经方主要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为主,具有药少而精、配伍严谨、煎服有法、针对性强的特点,翻阅古籍不乏有起死回生之惊人疗效。经方后之药方,我们称之为时方,以灵活组方为主,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具有独到之处,有灵活多变、照顾面广的特点[1]。马红学老师是山西省第三批优秀中医领军人才,曾师从唐旭东、贾六金、李廷荃等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于经方、时方并用,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随马红学老师临证学习,受益颇多,今举验案三则,以飨读者。

1 验案举隅

1.1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治疗痞满

患者刘某,男,73岁,2020年8月2日因“间断胃脘部胀满1月余”就诊于我院脾胃科门诊。患者自述1月前因情绪不畅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生气后尤甚,伴胃脘部隐痛、胸闷、咽部不适,无烧心、反酸、嗳气、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口淡不渴,纳差,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偏干,1~2日一行。舌体胖,舌质暗,苔白厚,脉弦滑。即刻行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便常规、肝功、腹部彩超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为痞满,辨证属肝胃不和;处方:柴胡9 g,黄芩9 g,姜厚朴10 g,姜半夏9 g,陈皮10 g,白术30 g,麸炒枳实10 g,木香10 g,紫苏梗15 g,砂仁10 g,广藿香12 g,炒谷芽30 g,炒麦芽30 g,炒鸡内金20 g,六神曲20 g,炒莱菔子20 g,醋延胡索15 g,郁金12 g,炒白芍15 g,甘草6 g。6剂,开水150 mL冲服,1剂/d,早晚温服。嘱患者清淡易消化饮食,调畅情志。2020年8月22日患者因他病来诊,诉服药后诸证皆消,期间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按:患者因“间断胃脘部胀满1月余”就诊,属中医“痞满”范畴。《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生满病。”马红学老师认为痞满的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息息相关。患者年老体衰,脾胃已损,卒然生气,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出现食后胃脘胀满,大便不畅,纳差;不通则痛,出现胃脘部隐痛;胃气上逆,出现胸闷、咽部不适;舌体胖,舌质暗,苔白厚,脉弦滑是肝郁脾虚、湿阻气滞兼有瘀血的表现。经方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2]“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原方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被称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可疏肝利胆、调畅气机。方中柴胡配黄芩使邪热外透内清,半夏配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实里扶正。时方平胃散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湿滞脾胃之主方,可化湿运脾和胃。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消胀除满,陈皮醒脾和胃。本方中白术易苍术加枳实以通腑而不伤脾,白术重在健脾而苍术以运脾为主,谷芽、麦芽、鸡内金、六神曲、莱菔子以消食和胃助脾运化,藿香、木香、砂仁、苏梗以化湿醒脾,延胡、郁金、芍药、甘草以行气、缓急止痛。马老师擅于双方合用辨证加减以疏肝理气、化湿健脾、顾护胃气,使肝气畅、脾气升、胃气降,机体脾胃功能恢复,诸证向愈。

1.2 苓桂术甘汤合天王补心丹治疗背寒

患者刘某,女,57岁,2019年12月9日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主诉:后背部发凉1月余。患者诉自觉后背部发凉1月余,伴莫可名状的不适,天冷更甚,但皮温未见明显异常,伴手足心热、口干,无胃凉、胃脘痛、烧心、反酸等症状,眠差,大便不畅,2~3日一行,量少,小便可,舌红苔白,脉细数。马红学老师辨证为阴阳失调,治以调和阴阳,拟用苓桂术甘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处方:茯苓15 g,桂枝9 g,白术15 g,炒酸枣仁15 g,麦冬12 g,地黄12 g,桔梗12 g,太子参12 g,北沙参12 g,玄参15 g,柏子仁15 g,当归12 g,制远志12 g,石菖蒲12 g,砂仁6 g,甘草(后煎)6 g。6剂,水煎400 mL,1剂/d,早晚空腹温服,嘱其注意御寒保暖。12月16日二诊,后背凉有所缓解,口干减轻,大便尚可,日一行,但手足心热未见明显好转,仍入睡困难。在原方基础上调整为桂枝12 g、砂仁10 g,去地黄、柏子仁,加川芎12 g、知母12 g、合欢皮15 g、首乌藤15 g、生龙牡各30 g(先煎)。6剂,用法同前。12月2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已无背部发凉感,余证均明显改善。

按:患者所述的后背感凉、口干、苔白,属脾阳虚之征象,阳虚不化,水饮内停,饮留心下,阻心下之阳,阴阳失调,督脉失于温煦,故后背感凉;津不上承,故口干;苔白是阳虚之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手大。”清代李珥臣在《金匮要略广注》中亦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3]所以治疗此疾,首先要以温药健脾阳、助气化,以达到散寒除湿消饮之目的。处方以经方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甘淡渗湿以利水饮;桂枝辛温宣导以通阳利水;白术燥湿以健脾阳;甘草和中。手足心热、大便不通、眠差、舌红、脉细数,属阴亏内热、心肾不交之征象。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故手足心热;热灼津伤,故大便不畅、质干;水火失济,故心烦、眠差;舌红、脉细数是虚热内扰的表现。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处方以时方天王补心丹加减。其中生地,一滋肾水以补阴,水盛则能制火,一入血分以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玄参、北沙参、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太子参、当归补气养血;远志、石菖蒲开窍安神;炒酸枣仁、柏子仁,既可养心安神又可通便;桔梗载药上行;砂仁理气和胃。经方以温脾阳,时方以滋肾水济心火,两方结合共奏调和阴阳之功。

1.3 四逆散合六君子汤治疗呕吐

患者王某,女,46岁,2020年9月7日因“恶心、呕吐1月”来我院脾胃科门诊就诊。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酸水,情绪激动尤甚,伴胃脘痞闷,胸骨后不适,神疲乏力,不思饮食,食入难化,入睡困难,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白厚,脉象虚弦。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马红学老师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以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处方:柴胡9 g,白芍12 g,炒枳实10 g,太子参12 g,白术15 g,茯苓12 g,姜半夏9 g,陈皮10 g,甘草6 g,木香10 g,砂仁6 g,醋香附10 g,豆蔻6 g,生姜9 g,竹茹12 g,炒麦芽30 g,炒鸡内金20 g,石菖蒲12 g,远志12 g,合欢皮15 g。6剂,开水200 mL冲服,1剂/d,早晚温服。嘱患者节饮食,调情志。2020年9月16日二诊,患者诉呕吐止、无恶心感,其余诸证皆改善,效不更方,继服6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平素性情急躁,久之则木不疏土,土不荣木,出现恶心、呕吐、痞满、神疲、纳差、眠差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舌质红、苔白厚、脉象虚弦是肝郁脾虚的表现。《诸病源候论》有云:“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指出呕吐的病机乃胃气上逆,当以和胃降逆为治疗总原则。经方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4]原主伤寒“阳郁四逆”证,以四肢厥冷为主证;后世发展本方主治肝脾不调证,列入和解剂之调和肝脾剂中,虽病因和主证不同,但病机类同,即肝郁气滞,脾虚不运。时方六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补气基本方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而成,可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马红学老师将经方四逆散和时方六君子汤巧妙结合,肝脾胃同治,气血湿兼调,升降并用,祛邪扶正并施,应用于临床诊治,颇有疗效。方中柴胡合白芍补肝体助肝用,合枳实升降气机,透邪舒郁,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半夏、生姜、竹茹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豆蔻理气化湿,使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食入难化者,加炒麦芽、炒鸡内金消食助运;眠差者,加石菖蒲、远志、合欢皮开郁助眠。

2 结语

正如刘渡舟教授所言:“方虽有古、今之分,亦有同气连枝之义。《伤寒论》为方书之祖,是源,而时方乃是方之流也。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马红学老师认为,经方是时方的基础,时方是经方的丰富和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临床治病,不可拘泥于某一方面。只有将经方和时方合用,扬长避短,灵活化裁,形成“古今接轨”[5],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因此,我们作为中医学者,不能尊古卑今,更不能厚今薄古,要力求守正传薪,经方、时方并用,振兴中医事业。

猜你喜欢
砂仁经方胃脘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千年“经方”祛病痛
打嗝不止嚼砂仁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阳春春砂仁年产值超16亿元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砂仁小档案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