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全
(彝良县科技开发服务站 云南邵通 657600)
现阶段,我国萌发菌菌种的生产技术和配方还不太成熟。因此,我国对天麻有性栽培和繁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萌发菌菌种的生产技术和配方,改进其制作和应用技术,解决其种植中的生产和应用问题。
萌发菌主要是采用菌丝的形态向天麻种胚内部侵入,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本,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萌发菌自身能够分泌出酶,有效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在枯萎枝叶和植被腐根上腐生,同时侵入天麻种子,和生命力较强的天麻种子进行共同萌发,大大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
萌发菌属于一种真菌品种,具有好气性。在栽培的过程中,培养料过于压实,就会对萌发菌的菌丝体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萌发菌培养中,需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条件。萌发菌侵入天麻种子种胚内部,对其块茎没有浸染性能,属于一种寄生菌。天麻种子的栽培需要蜜环菌的支持,当其向原球茎生长出的营养繁殖茎内部侵入之后,萌发菌和蜜环菌就会在相同的营养繁殖茎中共同存在,蜜环菌逐渐代替萌发菌,对天麻块茎不会造成病害。萌发菌在黑暗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中,其会发出一定的荧光[1]。
天麻萌发菌种在制作过程中,温度范围和基质含水量对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萌发菌通常在呈现出中性和偏微酸性的培养基条件下,其菌丝体能够良好生长。文章根据相关实践栽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萌发菌菌丝体生长最佳的pH 需要保持在5.0~5.5。萌发菌在pH 值7.3~7.5 的碱性条件下,不利于菌丝体的生长。萌发菌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保持制作环境中具有适宜温度,将杂木屑和麦麸按照体积3:1 进行培养基的科学合理配制,促进萌发菌的菌丝快速、旺盛的生长发育。
相关制作人员采用液体培养基对萌发菌进行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葡萄糖促进萌发菌菌株的菌丝体达到最佳的生长发育状态。葡萄糖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花生饼粉、麦麸,为萌发菌的菌丝体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其菌球稠密、菌丝体洁白,繁多茂盛。
现阶段,我国萌发菌制作和应用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陕西萌发菌的产量占据我国萌发菌总产量较大比例,能够达到60%之上。陕西省是萌发菌种的生产发源地,对萌发菌进行制作过程中大多采用树叶、杂木屑、麦麸皮、石膏和白糖制作培养,其中制作配方中的树叶成分主要采用栓皮栎,保证60%的含水量,为萌发菌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我国对萌发菌制作培养还有棉籽壳、杂木屑、麦麸、石膏、白糖按照相应的比例制作培养基。因此,我国缺乏多样化的萌发菌培养基配方[2]。
目前,我国对于萌发菌种的运输和搬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萌发菌种的生产商位置到萌发菌种的培养场地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具有上千公里的长距离。工作人员对萌发菌种的搬运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性,对萌发菌生长影响的相关因素缺乏全面综合性的考量,经常容易在搬运过程中造成萌发菌种的破坏和漏气现象,导致其受到其他杂菌不同程度的感染。另外,萌发菌种从生产到栽培需要通过出库包装、运输、存储等多项环节。一旦每个环节出现了任何问题,都会对萌发菌种制作产生不良影响。萌发菌种在运输路程中温度过高、缺乏良好的透气性,就会出现烧菌的现象,对萌发菌制作质量和效率难以进行有效保障。
萌发菌种制作的时间通常是在每年11—12月份、次年的1—2月份。制作工作人员在11—12月份进行萌发菌制作过程中,受到冬季低温环境的影响,造成萌发菌种生长缓慢。因此,制作人员需要利用集中多层堆放的方式,同时对萌发菌菌种进行加热升温,为其菌丝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其保持旺盛的生长态势。但是,我国对于萌发菌菌种制袋发菌管理普遍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制作过程中,对其生长环境的温度控制不当,或者通风条件较差,就会容易产生萌发菌菌种烧料问题,经常出现感染杂菌现象。因此,我国需要对制袋发菌管理应用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高萌发菌菌种制作的实效成效。
天麻萌发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将萌发菌袋中的菌种培养基进行撕碎处理或者小块处理。现阶段,我国制作人员对菌种培养基进行撕碎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手撕、刀切、粉碎机设备的方式。刀切的方式能够将菌种培养基切成小块,有效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对萌发菌菌丝体的损坏程度。我国天麻萌发菌制作具有一定的用量规定,每平方米采用15 颗天麻种子,一袋半萌发菌种。但是,当前天麻萌发菌制作过程中存在对萌发菌种用量较少、天麻种子用量过多的情况,如部分天麻萌发菌生产地区采用每平方米使用25 颗天麻种子。
正常情况下制作天麻萌发菌,要将萌发菌种和天麻种子进行混合,就可以播种。但是,天麻萌发菌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阴雨等恶劣天气、人力资源不充足等相关不利条件下,不能及时播种种子,需要采用塑料袋将天麻萌发菌种子进行存储。工作人员在对天麻萌发菌种进行存储过程中,容易将塑料袋全部封闭,造成通气不佳,或者将塑料菌袋集中堆放,容易产生烧料问题。
萌发菌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栎树叶,其具有较强的耐腐性,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常都是整个叶片,和天麻种子具有较大的直接接触面积。但是栎树叶的分解能力相对较低,分解缓慢就会造成萌发菌实际生长发育缓慢。我国对萌发菌种培养配方进行不断实践和研究,对当前的培养基配方优点进行全面总结,在实践研究中进行改进,采用40%棉籽壳、10%的杂木屑和麦麸皮、1%的石膏和白糖、38%栎树叶,同时保持培养基中具有60%的含水量,能够实现理想的萌发成效。
萌发菌种培养基配方具有一定的优势,促进萌发菌的菌丝体具有较强的恢复力,大大增加了拌播面积,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萌发菌种萌发率,同时促进萌发菌种萌发原球茎生长更大,拥有较强耐腐蚀性。工作人员采用该种萌发菌培养基配方,在拌播天麻种子进行栽培一定时间后,挖出天麻,能够发现其中包含一些棉籽壳没有腐烂,充分证明了天麻萌发菌具有较强的耐腐性。
工作人员对于萌发菌种运输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增强运输技术的科学规范性。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纸箱、框箱对萌发菌袋进行包装,控制在每箱20 袋萌发菌,不能堆放过多,防止出现烧料、感染杂菌现象。另外,萌发菌袋运输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利用最短时间进行快速搬运,避免温度过高出现烧菌现象,迅速运输和下车。通常情况下,萌发菌种在车上运输的时间要控制在15 h 以内。菌种运输到达场地之后,迅速地卸车,同时将菌种进行分散摆放,有利于菌种快速散热,降低出现烧菌的概率。菌种的摆放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不能日晒雨淋。
制作人员需要在萌发菌种加温过程中,做好温度控制,在初始阶段将温度控制在18~20 ℃,中期阶段控制温度在22~24 ℃,后期阶段控制温度在18~20 ℃,结合菌种生长情况进行良好的通风降温。另外,在发菌管理过程中,采用层架堆放的方式,每层控制3 袋菌种的堆放,避免层数过多出现烧菌现象。管理人员需要对发菌情况进行定时检查,一般在接种半月左右进行1 次清杂,菌种生长到菌袋一半时进行1 次清杂,等菌种长满菌袋,在装箱过程中进行1 次检查。
经过人们多数的实践实验改进,采用萌发菌拌播天麻种子技术,将天麻种子搬入萌发菌种之后,等待菌丝体逐渐恢复。培养基菌种萌发形成雪白色时,及时播种。拌播天麻种子和萌发菌之后,将其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存储,不能对其进行日晒和淋雨,一般放置2~7 d,进行种子的播种,能够提高天麻种子的萌发率。另外,天麻萌发菌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调节高温度和湿度,保持22~25℃。天麻萌发菌播种后的管理中若温度过高,可以采用降温措施,避免出现高温;当温度过低时,可覆盖草帘提高温度。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动控温系统,保持稳定的温度,同时管理人员需要保持60%~65%的湿度,这样更加适合天麻萌发菌的生长发育[3]。
文章主要对萌发菌生长条件进行阐述,分析了天麻萌发菌种制作和应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萌发菌培养基配方、萌发菌种运输技术、萌发菌制袋和管理技术、播种和拌播天麻种子应用技术的改进,提升了天麻萌发菌制作和应用技术改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