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视域下的校本教研组织优化

2021-12-01 22:07:31杨培明
中小学校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校本教研

□杨培明

校本教研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途径,高品质高中建设离不开校本教研的支撑。2019 年11月,教育部出台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提出,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意见》 充分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对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鲜明的思想定位和明确的方向引领。

一、我国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功能缺失的三大表现

(一)校本教研功能狭隘化,促进整体发展的功能发挥不够

长期以来,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工具性的功能定位和碎片化的实施,影响了我国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的本真价值和功能发挥,难以满足新时代所要求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在新时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境域下,学校往往不乏先进的教育思想,但这些先进的思想与主张更多地停留在理念层面上、停留在认知语境里,如此一来,常态、真实的教育教学样态仍然高举着应试教育的大旗,应试的工具性价值依然阻滞着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1]也有一些人倾向于只愿意俯下身,满足于就事论事,但迷失在当下和细节中,忘却了直起身来登高望远和总览全局,这样又导致了短视、肤浅与遮蔽。[2]在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缺少与学校整体工作的衔接统整,缺少对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的研究和思考,导致学校的发展缺少系统思维。学校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解决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的凝练、教育发展理念转型、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校本教研定位工具化,服务立德树人的功能发挥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本教研深陷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之中,服务落实立德树人的功能发挥不够。在普通高中校本教研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他们更乐于挖掘立竿见影的教学资源,倾向于获取“疗程短、见效快”的一些实战性较强的技术。[3]这种现象导致了校本教研无法深入到教与学的根本问题上来,更遑论对教学育人价值的关注。现代教学往往忽视个体德行发展的维度,知识维度占据主导地位。[4]由此,校本教研也自然放弃了对教学本真的关照,转而关注以“提高分数”为主要诉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育人缺失的关键原因。对此,郭元祥教授认为,挖掘知识所凝结的德性涵养、思想要素和智慧成分,通过转化促进知识精神的不断发育,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本真。太多的浅尝辄止和“速效”课堂,必定会消解课程教学与高阶知识的教育涵养。[5]由此可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应充分彰显育人的价值关怀,应倾向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转化机制建设,即从研究学科教学转变为研究学科育人。[6]

(三)校本教研实践程式化,服务教师发展的功能发挥不够

校本教研服务立德树人的功能缺失,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严重背离,这必然导致校本教研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传统校本教研在普通高中往往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制度被强制推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一规定时间,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各备课组(教研组)往往按照学校要求固定时间、固定位置开展教研活动,有的学校还要求“拍照上传活动场景”,这样的教研活动满足了形式上的要求,却未真正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典型的程式化校本教研行为。程式化的校本教研多为临时性教研任务,对教学缺少系统规划;讨论的问题多为碎片化临时性的问题,缺少对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学科育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等深层次问题的讨论;绝大多数教师在活动中处于“不活动”状态,只有少部分骨干教师掌握话语权,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度参与的机会。

二、新时代我国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的功能面向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担当国家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时代使命。为完成如此时代使命,普通高中校本教研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要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快速转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起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快速转型,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旨趣。校本教研要积极服务于基于“大情境”、基于“主问题”的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加强课题设计、项目研究、体验式学习等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教学活动,认真开展探究性与验证性相融合的实验教学与实践行动。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根本任务,致力于育人方式转型的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应该重点围绕以下三个环节展开。第一,加强课程开发和学校品牌课程建设。现代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体现为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形成鲜明而独特的课程文化。第二,变革教学行为与创新教学模式。基础教育教研要着力破解制约课堂教学转型的瓶颈,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反复操练和刷题为主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建构以学科育人为基本价值导向的教学体系,形成学科育人多种教学模式。第三,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评价机制。科学构建评价体系是发挥评价的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校本教研的任务是研制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班级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及健康成长的校本评价体系。

(二)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构建立德树人转化机制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保障。[7]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尚未建立起立德树人的转化机制,因此需要校本教研从单纯关注教学教法层面向全方位育人层面快速转变。以前,教研系统的工作大多围绕着学科教学来开展,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追求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教研工作的主目标,从研究学科教学需要转变为研究学科育人。因此,未来教研系统的工作重心或将逐渐转型为综合教研和学科教研协同发展的新样态。[8]为此,校本教研理应充分彰显育人的价值关怀,着眼立德树人的教学转化机制建设。因此,首先,普通高中校本教研要树立起高度的育人价值自觉。教育在本质上是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普通高中校本教研要牢牢把握住“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这个根本主旨,提升教学的育人功能,将育人要求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其次,要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最后,校本教研要真正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育人机制的关键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建立起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富有挑战的学习探索和关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

(三)发挥促进整体提升功能,建设高品质示范性高中

为充分发挥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品质提升的价值功能,需要提升校本教研的格局和境界,站在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整体提升的高度上进行系统设计,加强学校发展的宏观、中观层面的问题研究,努力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为此,首先,普通高中校本教研要加快学校发展的理论创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应站在时代前沿来开展教育实践,探索普通高中高质量、优质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在课程建设上,努力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他国、外援发展与内生增长、趋同与独创等统整起来,蹚出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创新之路。[9]这就要求校本教研紧紧围绕困扰教育发展的真问题来开展研究与实践,对育人方式的转型、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基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等探索性的问题来设计解决方案,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中国智慧。其次,校本教研要致力于学校整体发展的方案建构。最后,校本教研要致力于教师专业生活的营造,促进教师实现全面发展。校本教研要致力于营造充满伦理追求和学术旨趣的教师生活,如通过对跨学科项目研究和校园读书会活动机制的营造,重塑教师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学校高品质发展视域下校本教研的组织优化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仅有价值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策略是从组织机制上进行优化,从而激发并带动校本教研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使其在要素互动中实现功能最大化。

(一)以统领性的校本教研主题引领学校实现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校本教研要发挥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功能,让校本教研助推学校发展向组织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积极构建推动学校品质提升的校本教研机制。近年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美育这一核心主题为统领开展校本教研。针对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工作中的统领地位,提出以美育重构校园生活的校本教研之目标。在这一主题统领下,学科教学围绕“课程教学如何实现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总目标而展开。学校从整体上建构了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积极建设审美课堂,让美学精神在各个学科中真正落地。如语文学科在疫情期间开发的“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抗疫主题阅读课程”,充分体现了南菁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以人生美学的崇高境界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结合疫情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致力于学生自然美学观的建构,提升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地理学科以研学旅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提升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崇敬感;等等。大美育课程体系让校本教研具有明确方向和鲜明主题,实现了美育对学校生活的审美化重构。

(二)以学校科研项目为平台建立项目实施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机制

加快校本教研组织变革是现代校本教研适应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的重要举措。当前,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学校转型,充分发挥项目的平台优势,集中精力解决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如江苏省从2011 年开始就推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在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空间建设、学习生活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整体优化了普通高中的教学生态和发展样态。为适应这一需要,很多学校纷纷建立了以项目建设为平台的主题式校本教研组织。主题式校本教研组织聚焦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项目团队,开展专题式、主题式、论题式校本教研活动。项目团队都以育人为价值旨趣,开展基于学生成长问题或教学问题的合作研究与实践,以合作、分享、互助为共同体的工作理念。

(三)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团队快速成长建立专业性校本教研组织

长期以来,由于校本教研概念的模糊性、组织的松散性、实践的随意性影响了校本教研在学校中的身份认同和功能发挥。很多学校没有真正建立起专业性的校本教研组织,因此,学校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专业性的校本教研机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等。[10]但在现实场域,制度的执行依然受限于许多学校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专业性校本教研组织的建立需要从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视角,改变学校传统的科层管理组织结构,建立专家学者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校本教研组织。依靠专业性的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性校本教研组织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校本教研的样态在不断地丰富,传统的经验型、行动型校本教研正逐渐走向实证型、实验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的广泛运用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新模式。面对新的历史浪潮,校本教研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自觉,不断优化组织机制,才能致力于学校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国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以及学校的高品质发展,才具有现实的可能和持续推进的机制。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