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
(吉林省通化县快大茂镇综合服务中心 134100)
畜禽养殖在发展过程中应获得必要规划与引导,应对养殖进行长远规划,畜禽养殖和污染治理要有效结合在一起,并对养殖场建设进行必要指导,保证养殖场的布局及选址的合理性,避免养殖过程中出现污染防治设施不够健全的问题,保证有害物浓度处于合理范围内[1]。
畜禽养殖在传统模式下一般运用分散养殖或散养方式,几乎不会进行大规模养殖,整体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在此情况下产生的粪便也比较少,部分粪便会集中作为农家肥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大[2]。但随着社会发展,对畜禽需求量有所增加,原本分散经营逐渐向集中经营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规模化、集中化、工厂化,养殖区、农业区转向城镇郊区,与消费市场之间更为靠近,多数养殖场并未设置排污设施,粪便污染物会在某个区域直接排放,可能会排放在附近的灌溉沟渠中,形成污水漫流问题,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在畜禽养殖中,处理污染物时利用率比较低,多数养殖场中的污染处理配套设施比较简陋,缺少统一规划,必要性质设施缺乏。同时设施在投资以及运行时产生的费用比较高,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养殖业属于微利经营,治理污染时往往资金比较匮乏,整体负担较重。很多养殖场不能承担资金压力,在进行粪便处理时多数是运用存放模式,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不能获得合理利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影响[3]。不仅阻碍新农村建设,对畜禽业健康发展影响也比较大,使畜禽业在发展中遭遇瓶颈。在进行畜禽养殖过程中,处理污染时最为常用的方法为修建沼气池,其他处理途径相对缺乏,修建沼气池往往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并且在投资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养殖户的修建意愿相对不足。同时沼气池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一系列问题,排污量与沼气池实际消耗量不配套,经常会出现排污超出沼气池实际负荷能力的情况,以致于污染物在处理时不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在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时应结合畜禽养殖现实情况,保证污染物处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
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讲,畜禽养殖过程中,对污染防治的整体宣传力度不强,且多数养殖户环保意识比较差,养殖过程中畜禽污染物胡乱堆放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在风吹雨淋影响下,有害气体往往会出现超标问题,导致水质恶化、空气污染、生物环境破坏等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缺乏对应引导,或者是领导力度相对不足。
畜禽养殖工作在开展时存在单纯重视养殖产量,对养殖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有所忽视,环保部门在工作开展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聚集区、城市,并没有将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到污染防治重点中,更没有将其置于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同等位置,防治工作比较薄弱。
在进行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重视兽药管理、饲料管理,保证免疫程序制定的科学性,严格检测药物残留情况,保证畜禽产品的优质性[4]。在此过程中,尽量对污染进行综合性整治,做好示范带头作用,逐渐实现养殖集约化,促进养殖清洁的实现,使污染物在排放时符合相关标准。在进行环境整治时,应运用污染与治理一致的原则,对于在规定期限中治理不达标的情况,需加大环境检测整体力度,对不能及时治理的情况加大惩处力度。
在进行畜禽养殖时,应增加资金投入,注重对畜禽养殖时的污染防治和废物利用,相关部门应尽量争取国家支持,使国家增加畜禽养殖中投入项目资金,加大粪污处理设备和废弃物利用方面的投入[5]。积极开展沼气池及粪污沉淀池建设,建设雨水分流及污水分流措施[6]。除了运用沼气发酵,也可以运用粪尿干湿分离及清污分流的方式,污染处理时运用健康、生态方法,尽量使养殖场中环境得到改善,将畜禽淘汰率降低,同时,这种方式的运用能降低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水资源整体利用率。除了上述方式外,可以构建粪便收集池,运用定点方式收集垃圾,并建立畜禽废渣存储场所及实际利用场所,建设时使用水泥硬化,避免出现废渣散落、渗漏、溢流等问题,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危害与污染,运用固液分流与雨污分流方式处理,实现污染减量化,保证污染在排放时处于达标状态,或者实现零排放。也可以建立畜禽尸体、污水处理等无害化污染处理措施。
畜禽养殖时,在污染物处理过程中应积极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尽量保证养殖模式健康及零排放。以养猪场为例,养殖时可以使用生物发酵垫实现环保零排放,养猪场中使用谷壳、木屑、米糠等,并且混合一定比例的微生物群,在发酵后作为猪舍垫料,垫料中的微生物能将生猪粪便作为活动中养料进行吸收、转化及利用。日常养殖中运用常规方式管理猪舍垫料,实现免清扫、免冲洗及零排放,通过1~2 年的转化利用,生物垫料能作为有机肥使用,运用于种菜、还田中。同时应积极对养殖户进行监督管理及业务指导,由专业性科技人员开展相关指导工作,工作中秉承从严要求、合理规划、规范建设等多种原则,有效解决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化养殖污染处理工作效果。除此之外,应开展相关宣传工作,使养殖户在进行畜禽养殖时认识到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运用主动、积极的态度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在开展污染治理时应制定易于操作且可行性较强的治理法律法规,构建防疫许可及排污许可状态下对应的准入机制,从建设施工、设计规划等方面进行治理,使治理活动从源头开始。当前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在评估环境污染时不符合相关规定,需责令其进行整改,在情况一直比较严重的状态下,可以让其停产或转产,保证污染治理整体效果。
总之,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养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需给予充分重视,积极建设与污染治理相关的设施,保证养殖过程清洁,运用源头控制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管理部门需进行积极协调与配合,加强污染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应增加资金支持,使设施建设获得充分保证,运用多种方式对养殖户进行引导,推动畜禽养殖逐渐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