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邹 静
纵观现在的课堂,笔者发现,无论在教学设计上如何新颖,无论在教学效果上如何追求完美,我们似乎都在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深究其中的原委,笔者才回过味来,我们根本小看了学生,大看了自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学生学习数学总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数学知识,当然他们探索的是自己不知而别人已知的,这就是“再创造”。既然学习需要学生的“再创造”,那学生的“主角”位置便毋庸置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能否和学生有效地进行“对话”,要看学生愿不愿意。教师一厢情愿是永远无法实现有效“对话”的。教师必须摆正师生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本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预习”。现在的学生再也不是头脑一片空白地进入课堂了,信息社会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为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欲望、拓展学习空间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怎样才算“会‘预习’”呢?一是会读教材,能基本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是会设疑,会对预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和知识进行标注。三是会运用,经过自己“预习”后,能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四是会拓展,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了解更多的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认识负数”一课。
对学生预习的设计:
(1)基本看懂教材,初步了解“负数”,结合生活实际,知道“负数”的存在。
(2)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温度计上负数的看法不够清楚,从而设疑。
(3)对教材上的基本练习能掌握,但对于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可能会不熟练。
(4)了解“华氏度”的相关资料,并在网上阅读了解有关“负数”的用法。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前置性学习作业”的形式,养成学生“预习”和提前自学的习惯,在课堂上及时反馈,了解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由解决问题到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潜能,而应该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习内容提问
教师可以在亮出课题之后,多问问学生:你想知道哪些关于这个课题的问题?让学生放手提问。
2.根据已有信息提问
教师可以提供信息,让学生在发现信息之后,自主提问并自主解决,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3.对教师和同伴提出质疑
很多学生已经习惯“逆来顺受”,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在“生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表达观点之后,教师要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机会“质疑”。多次的“质疑”能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思考是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出结果,对于有创意的有个人主见的观点,教师要大加鼓励,突出学生的“思考”成分。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
在讨论0.5元和0.48元的大小时,学生思考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0.5元是5角,0.48元是4角8分,所以0.5元大。
方法二:根据小数的性质,0.5=0.50,50个百分之一比48个百分之一大,所以0.5大。
方法三:根据整数比较的经验,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地比下去,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就能比出大小,后面就不用看了。
教材上的基本思路是前两种,而班级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出这么多种不同的方法,笔者非常意外,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生本”课堂上,学生自主性很强,必然会涌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学生要有分辨的能力,要有“评价”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对别人“成果”的看法,既要尊重别人,也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看到别人比较好的方法和做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方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会接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反思自己、修正自己、改变自己。
“生本”课堂以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为首要前提,但同时要植入“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学生在班级中,既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学习主体,凡事尽量靠自己,也要把自己看成是小组的一员,发挥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中,笔者采用的分组形式一般分为同桌二人一组、前后四人一小组、常规多人一大组。课堂学习时,以四人一小组最为常见。四人从1号到4号进行编号。4人以“小组的姿态”参与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或组内商议,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以达到互相协调、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有些情况下,小组的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或者课外的某些实践作业方面,教师可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分组,最大化地实现团队合作。课外作业以“做项目”的形式出现,使之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校园绿地面积”一课。
教师通过对校园整体绿化版图的分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自主申报实践项目。
项目一:校门口绿化项目。
项目二:操场部分绿化项目。
项目三:花坛部分绿化项目。
项目四:活动绿地部分绿化项目。
学生分组申报后,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测量、计算,并用自己的方式展示项目研究的成果,包括图片展示、数据测量、面积计算、合作体会分享等,学生的学习充实、高效。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具体如下:
(1)口述式:笔者常常会在学生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口头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2)文字式:笔者还经常在作业本或练习册上,写一句话鼓励学生。如“你的书写很认真”“最近学习态度转变很大,继续努力”等。学生看到后,会露出微笑,信心倍增。
(3)评“星”式:笔者一般会一个月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书写小明星”“进步之星”等,并发放一些小奖品。
(4) 称号式:可以在环节设计上,采用称号表扬学生,比如“小小设计师”“最佳评论员”“最强大脑”等。
(5)积分式:可以给在听课、发言、提问、作业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累积到相应分数可以兑换奖品。
沿着“生本教育”理念走下去,我们能够带着学生自由学习、自由呼吸、自由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我们的“生本”课堂还是那么青涩、稚嫩,很多做法都是边学习边尝试,但是只要有信心,坚定地走下去,“生本”课堂一定会开出自由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