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玲
(禄劝县转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禄劝 651515)
茶树菇菌盖呈半球形,直径5~10 cm,中央部位略向上突起,生长初期呈深褐色,成熟期逐渐变为浅褐色,最后变为黄色,菌盖中央颜色深、周边颜色浅。生长初期茶树菇的菌肉为白色,成熟期菌肉转为黄色或咖啡色。菌盖下方为菌柄,菌柄接近圆柱形,长度约为10 cm,直径约为1 cm。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 cm,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1]。
茶树菇是一种中温恒温结实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茶树菇的最佳栽培季节是春季和秋季。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栽培,具体时间安排应根据海拔高度确定。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在自然条件下,春季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接种菌袋,5月下旬至6月底长菇;秋季宜在8月初至9月上旬接种菌袋,10月中旬始菇,直至翌年春季长菇。
另外,接种期对菌丝生长和出菇时间影响极为显著。菌袋处于最佳时期接种,有利于菌丝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并顺利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养分消耗少、出菇快、产量高、菇质好、效益高。反之,错过季节,虽然也会长菇,但出菇时间长,产量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2]。因此,确定最佳接种期,是茶树菇栽培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适合茶树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的温度为20℃,各地应基于此安排合适的接种时期。安排栽培季节时,还要回避不利于茶树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分化发育的2个不利温区,即夏季7—8月高温期和冬季12月至翌年1月低温期。
第一,在土壤质量方面,选择镉含量<0.40 mg/kg、总汞含量<0.35 mg/kg、总砷含量<25.00 mg/kg、铜含量<50.00 mg/kg的土壤[3]。
第二,在水源水质方面,在茶树菇栽培过程中使用的水源浑浊度<3 NTU,不得有异味,总砷含量<0.050 mg/L,总汞含量<0.001 mg/L,镉含量<0.010 mg/L,铜含量<0.05 mg/L。
第三,在空气质量方面,栽培茶树菇对周围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每日平均维持在0.3 mg/m3,二氧化硫每日平均含量在1.5 mg/m3,氮氧化合物每日平均维持在0.1 mg/m3,氟化物每日平均维持在5.0μg/m3。
茶树菇的培养原料以含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农林业下脚料为主,如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及甘蔗渣等,辅以麦麸和米糠。下面介绍几类茶树菇生产过程中常用和不宜使用的原料,供各地种植时参考。
第一,适合茶树菇生长的树木。适合茶树菇生长的树木有很多,如桑树科的桑、鸡桑等,杨柳科的大青杨、白杨、山杨、大白柳及柳树等。
第二,不宜选用含抗菌性物质木屑。例如,含有油脂精油、醇类、芳香性抗菌或杀菌物质的树种,如松、柏、洋槐等,不宜直接取用,必须经过处理,除去其中的有害物质后才能使用[4]。另外,不宜使用草酸浸泡过的木屑。木器加工厂采用的树种材质较为坚硬,可以收集使用,但是有些厂商为了防止木料变形,通常使用草酸溶液浸泡木材,再进行烘烤定型,这样的边材碎屑由于养分受到破坏,用于栽培茶树菇时会影响其产量,不宜直接使用。
我国以松树和杉树为主的针叶树占森林蓄积量的70%,木屑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杉树和松树木质中含有不利于茶树菇生长的物质,所以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通常采用高压或常压排除法对其进行处理,有时也会使用蒸馏石灰石浸泡、堆积发酵、水煮等方法,除去树木中不利于茶树菇生产的有害物质。
第三,农作物秸秆。我国农村地区每年均会产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如玉米芯、棉籽壳等。这些下脚料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有些比木屑好,是栽培茶树菇的重要原料之一。干玉米芯中水分含量约为9%,有机质含量约占90%。玉米芯与其他辅料混合配置栽培料,可为茶树菇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棉籽壳是脱绒棉籽的种皮,质地松散,吸水性非常强,蛋白质含量达7%,粗纤维含量达70%,是茶树菇栽培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原料。除了这两类,还包括高粱秆、大豆秸秆等,这些均能为茶树菇生长提供丰富的养料。
第四,工业废渣。如甘蔗渣,我国每年甘蔗渣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甘蔗渣中水分含量达8%、有机制含量接近95%,可以收集新鲜干燥的甘蔗渣作为茶树菇的培养原料。
茶树菇栽培原料来源极广。这里收集了各产区栽培使用的几组培养料配方,供栽培者选用。
2.4.1 杂木屑为主培养料配方。配方1:油茶树木屑75%,麦麸18%,茶籽饼5%,蔗糖1%,碳酸钙1%。配方2:杂木屑72%,麦麸25%,石膏1%,蔗糖1%,过磷酸钙0.5%,石灰0.5%。
2.4.2 棉籽壳为主培养料配方。配方1:棉籽壳82%,麦麸16%,石灰2%。配方2:棉籽壳70%,麦麸20%,花生饼5%,玉米粉3%,石膏1%,蔗糖1%。配方3:棉籽壳籽72%,米糠20%,茶籽饼粉5%,石灰1%,蔗糖1%,磷酸二氢钾1%。配方4:棉籽壳78.0%,麦麸20.0%,石膏1.0%,蔗糖0.5%,石灰0.5%。
2.4.3 玉米芯为主培养料配方。配方1:玉米芯37.0%,杂木屑38.0%,麦麸23.0%,石膏1.0%,过磷酸钙0.5%,石灰0.5%。配方2:玉米芯60.0%,棉籽壳10.0%,杂木屑10.0%,麦麸12.0%,玉米粉6.0%,石膏1.0%,蔗糖0.5%,磷酸二氢钾0.4%,硫酸镁0.1%。
2.4.4 甘蔗渣为主培养料配方。配方1:甘蔗渣60.0%,棉籽壳10.0%,杂木屑10.0%,麦麸12.0%,玉米粉5.0%,石膏1.5%,红糖1.0%,磷酸二氢钾0.4%,碳酸钙0.1%。配方2:甘蔗渣36.0%,棉籽壳36.0%,棉籽饼5.0%,麦麸15.0%,玉米粉5.0%,石膏1.0%,红糖1.5%,磷酸二氢钾0.4%,碳酸镁0.1%。
2.5.1 装料量标准。因原料基质不同,培养料装袋量差异较大,每袋装料量标准无统一规定。
2.5.2 装袋质量要求。装袋质量关系培养基质量,直接影响茶树菇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装袋质量要满足以下5个标准,即不超过规定时限、松紧适中、扎口密封、轻取轻放和日料日清。
2.5.3 灭菌要求。料袋灭菌常用常压高温灭菌和高压锅灭菌,操作方法按常规进行,总原则是灭菌必须彻底。
2.5.4 接种要求。料袋接种的前提是袋温降至28℃以下。如果袋温超标,菌种接入后被灼伤会影响萌发。具体接种要求如下。
第一,时间选择。选择晴天午夜或清晨接种,此时气温低,杂菌处于休眠状态,有利于提高菌袋接种的成品率。雨天空气湿度大,易感染霉菌,不宜进行接种。
第二,接种物入室。将灭菌后的塑料袋搬入无菌室或接种帐内后,连同菌种、接种工具、酒精灯一起进行消毒。先用气雾剂熏30 min以上,接种前40~60 min再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达到无菌条件。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服、帽、口罩及拖鞋。接种前,用75%酒精擦洗双手或戴乳胶手套。
第三,接种方法。接种方法有2种:一种是打开袋口扎绳,把菌种接入袋内后,再扎口;另一种是在袋旁打一个接种穴,穴口直径1.5 cm、深2.0 cm。菌种接入穴内后,穴口用胶布或胶纸贴封,也有的采用18.0 cm宽的食品袋套入。
将生理成熟的菌袋移至出菇房或出菇棚,进行催蕾,打开袋口,用专制的小铁齿耙子扒掉老菌种块和表层老菌皮。搔菌后,一端接种的折角袋直立排放在床架或畦床上[5]。两端接种的菌袋,将袋口松松扎住,可排成4~6层菌墙。在此期间,每天往菇房内墙壁、地面喷雾,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80%~85%、温度控制在18~26℃,加强通风换气,增加散射光照。一般经过10~15 d,小菇蕾即可大量发生。为方便管理,将大小一致的菇蕾菌袋移在一处,进行集中管理。
要想提高茶树菇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注重栽培季节、周围水质等环境因素,还要精心选择栽培原料、培养料配方等,降低污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