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
中医学认为“长夏”(夏至至处暑)湿邪当令,人们开始逐渐为寒湿所困,出现了困倦头昏、身体发沉、四肢酸重、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爽等诸多症状。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即寒湿邪气从外而入,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内生寒湿乃素体阳虚,寒湿由内而生,损伤脾阳或肾阳,造成寒湿内困。按照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可将人体寒湿分为五级。
一级寒湿:多在表皮,以皮肤瘙痒、湿疹湿疮为主要表现,感受寒邪或湿气后瘙痒多加重,一旦搔破,脂水淋漓,犹如水泡挑破了一般,女子还会出现白带过多、淋漓不尽等症。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肌肤不能荣养,故出现皮肤瘙痒等症,湿气留于肌肤则脂水淋漓。可根据需要,服用中成药二妙丸,或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此外,推荐一款食疗方——海带薏米冬瓜汤:海带100 克、炒薏米30 克、冬瓜250 克、盐适量。海带泡发洗净后切段,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炒薏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备用;将准备好的食材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 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本品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缓解肌肤瘙痒等功效。
二级寒湿:多在肌肉,以酸困累乏、腰酸乏力、关节酸重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脾虚运化水湿无力,寒湿内困,则出现肌肉腰膝等酸困无力之症。脾虚湿困明显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温阳健脾,祛寒化湿。此外,推荐一款食疗方——健脾排骨汤:猪小排250 克、炒山药30 克、土茯苓10克、炒薏苡仁30 克、炒白扁豆30克、陈皮10 克、砂仁10 克。猪小排洗净后,焯水,备用;炒山药、土茯苓、炒薏苡仁、炒扁豆、陈皮、砂仁洗净,备用;将所有食材(砂仁除外)一同放入汤煲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 小时,出锅前10 分钟放入砂仁即可。
三级寒湿:多在骨骼,以肩周炎、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等常见疾病,多有骨骼关节处疼痛不适等临床表现,且遇寒湿天气或季节交替时节症状加重。寒主收引,湿邪重滞,留着关节骨骼等处,则出现以骨骼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诸多症状。这类人群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穴位热敷、温针灸、艾灸、火罐等多种外治法。穴位贴敷和艾灸常选用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脾俞、肾俞等穴位。
四级寒湿:多在脏腑,以畏寒肢冷、腹痛腹泻、周身浮肿、月经不调、带下淋漓等为主要表现。此阶段,寒湿内困,伤及脾肾阳气,故应以补脾益肾为主,可以参苓白术散配合金匮肾气丸来调理。推荐一款补脾肾祛寒湿粥:炒山药50 克、炒薏米30克、茯苓30 克、粳米150 克熬粥,常服可健脾益气、祛湿升阳,有助消除体内湿寒之邪。
五级寒湿:易患结节、囊肿、肌瘤、息肉等,为寒湿留聚成痰所致,且多易再长或复发。中医学认为,寒湿内蕴,日久化痰成瘀,成为痰瘀互结之证。对于此类人群,建议结合中西医同治,以求治本。肿瘤人群通常免疫力低下,所以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保护阳气,故饮食切勿贪凉饮冷,以免脾阳受伤,加重湿寒。也可坚持饮用一款代茶饮来帮助驱逐湿毒——夏枯草米仁饮。取炒薏米、夏枯草各30 克,蜂蜜适量。将炒薏米、夏枯草洗净,备用;炒薏米与夏枯草一起放入养生壶中,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后取汁,临服放温加入蜂蜜,代茶不拘时饮。常饮本品可化瘀解毒、祛痰消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