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家校协同教育

2021-12-01 16:48江冬梅安徽桐城市新安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交流

江冬梅 (安徽桐城市新安中心小学)

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微信,因为它的众多功能,众多优势,迅速取代家校协同的其他方式,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家校协同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家校沟通的模式有: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短信……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即九十年代初,家访是多数老师采取的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许多校事、班事、学生的一些近期表现,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都因为能够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得到家访预期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务工人员的增多,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消耗了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精力,一定的时间里不能很好地达成目标。家长会也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但毕竟次数有限,不能常态化,为数不多的家长会往往是教师讲,家长听,缺少互动。电话虽然快捷,但对于学生情况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分析。短信、校讯通等沟通方式功能单一,且需要一定的费用,让家长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沟通平台代替,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二、微信是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突破地域空间、时间限制,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与之前的电话、短信、家长会、校迅通等传统的家校协同方式相比,微信的功能要强大得多,它的交流媒介有图片、文字、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多种形式。互动信息的实时性强,除了消息的推送,资源的分享,还可以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实时互动,而且交流成本较低。因此,微信是当前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渠道,可以与任何家长之间进行零空间,零距离地进行交流,沟通。更明显的优势就是不受时间的约束,尤其是班主任遇到一些麻烦事、棘手事……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或者由于被交流的对象由于认知水平有偏差、文化水平有差距,这就需要付出耐心、爱心,能将一些有针对性的事情表达清楚,交流完整,让家校协调的顺利进行,这样,微信作为新的家校协同的方式,已经无障碍地被我们所有学生家长接受。

(二)共建微信平台,提高教育意识

作为现在的班主任老师,基本上像我一样,接班的第一桩事就是用心地建立一个班级微信群,将所有家长与科任老师拉进班级群,引导家长共同讨论群名,如:爱的班集体、书香604,童心402、阳光203、晨曦501……然后建立群规,因为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我的班级群规是:让所有家长按照孩子“孩子姓名十爸爸妈妈”的“备注名”,修改自己的群名片,都以实名制入群,确保群内每个人员的纯粹。各位家长可以在群内给班级建言献策,群内不得发任何与班级与孩子无关的信息与广告图片、拉票、投票、发红包等。遇见自己孩子成长的问题或涉及他人隐私的问题一律私聊。最后和家长一起提出微信群的共同育人的目标:此群是家校协同共育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在此平台上感受阳光与温暖,健康快乐成长。因为有了群规、有了育人目标,就有了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每次,遇到他们在群内做广告、拉票、发红包、指责别人家的小孩时……我都第一时间将收藏起来的入群须知发送班级群加以提示,这样,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规矩就根植于心了。群内很干净,很纯粹,于学生,于家长,于教师都是很舒心的事,也达到了家校共育的初衷。

三、微信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互通有无

信息发布应该是微信群的主要功能之一,发布的内容是:学校的通知、活动、家庭作业、学生值日、节假日安全提醒等,让每一位学生家长适时了解学校的工作与动态。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表达不清楚,许多事情以及作业,老师都是通过微信群来传达的,这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也给家长带来方便。同样由于时间和距离等原因的限制,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以至于不能了解孩子在家的有关表现,教师只要有心,从家长的角度出发,适时将学生的有关情况向家长反映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家长可以将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反馈给教师,还可以就某个问题来加以讨论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如虎添翼。

(二)记录精彩

2020年的疫情,来得很突然,线上的隔空教育让家校协同显得极为重要,而微信群是联系家校之间的最有温度、最有爱、最有情感的地方。各科老师每天在微信群里督促孩子们听课,布置作业,编辑孩子们的听课图片,让家长发送亲子朗读的视频,优秀作业等每个精彩的地方都展示出来,引领你、我、他。疫情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小女孩的奶奶,将老师和学生们互动的信息,以及我评价学生与学生家长的片段制作成视频,还被腾讯视频加以转发,这让我明白,老师的用心付出,家长们也用心记着呢。同时,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我前行的动力。每逢学校里的“广播操比赛”“经典诵读”“为你读诗”“运动会”“六一”“毕业季”等,有关孩子的每个有意义的值得纪念的瞬间,我都及时地拍照并配以文字,发送到班级微信群,让家长们截取,用心记录自己孩子成长的精彩瞬间,感受孩子成长的喜悦。

(三)化解矛盾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当矛盾发生时,如果老师不及时地化解,往往会让矛盾升级,最终上升为家校之间的矛盾。记得去年班上一位留守在大姨家的小女孩,因为下课和同学们玩耍,不小心摔倒了,结果擦破了脸上的一块皮。放学时,这孩子和远在太湖的家长视频聊天时,家长发现了自己孩子脸上的伤,很是生气,马上打电话给我,意思是要找那位跟他在一起玩耍的同学的麻烦。由于当时他们情绪激动,再加方言的障碍 ,我们交流有点困难。于是,我就采用微信,跟这位女孩的家长详细地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讲了我是怎样与这孩子的监护人(大姨)交流的,以及处理方式。交流的文字,一段又一段,就这样让他平复心情,理性对事,将矛盾慢慢,慢慢地平息掉了。如此这般的问题,常有发生,我的做法一贯是私聊,这样聊着聊着,微信的温情,真的能够化解许多矛盾,总是,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我所授班级从未发生过家校间的纠纷,还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

(四)传递关爱

我所从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带的班级有四十多个学生。经调查了解,有不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建档立卡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其中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八个。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学生我格外用心,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生活所迫,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哪位家长都心系孩子。我为人之母,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体会他们的不易。而他们的孩子就在我身边,于是,我时不时地拍他们的孩子早读课在讲台领读的视频、作业图片、课间游玩的图片、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图片、课后和我一起摆桌子、洒水、扫地、倒垃圾的图片……通过微信发送给他们。他们看到之后,那种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用他们的话来说,每天再忙,再累,都要去班级群看看,抽好多时间看老师发送来的图片、视频,这是他们每天辛苦劳作的动力。特别的日子,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会让他们的孩子写一首小诗或几句祝福的话,通过微信读给父母听,或视频聊天。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小女孩,因父亲智障,家庭困难,母亲跑了,把她留给残疾的爷爷。女孩的爷爷在各方关爱下,有手机,有微信,但爷爷眼睛看不见,从一年级接班开始,许多班级事情、班级作业,我都通过微信语音完成。好在孩子还机灵,学会了拍作业,传作业,整个疫情期间和平时节假日作业,我都通过语音完成。庆幸孩子现在很优秀,我就想和她爷爷一起,从各个方面去教育她,关爱她,让她明辨是非,养成好习惯,健康成长,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至于单亲家庭孩子和残疾孩子,我会留意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有选择性地筛选,发送给家长看。就孩子的一些敏感话题,家长也会与我私聊,我获得信息后,会在各个方面加以注意。总之,这些孩子,既然在我班,都与我有缘,我愿意付出所有,护他们周全。

(五)交流经验

我在班级群建立之初的入群须知里就建议:家长们可以在群里分享与交流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于是,家长们先后在群里发送,比如:《先抓习惯,再谈成绩》《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而有的家长也转载了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的古诗,数学公式汇编等,这些文章的指导性很强,还有的家长晒出自己的原创文章,如《孩子,这是妈妈的不对》《我们吵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文章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我想其他家长看后也会深深地受到教育。也许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育儿经验,而班级微信平台可以让各位家长互相交流,这是既廉价又有效果的平台,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我们身处乡村,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让微信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发生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交流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如此交流,太暖!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