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

2021-12-01 15:3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马吉香
青年心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文字课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马吉香

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口绝不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的经典之语,阐述了读与写的重要性,只有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学有所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读写是语文素养的两翼,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质的飞跃。在以往的教材中“读写结合”只有寥寥几处,零散随机,且不成体系;而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体现出明显的“读写结合”特征——“阅读介入写作,指向写作目标,即以读促写,学会写作本领,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更好地吸取知识”。诚然,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为“读写结合”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开创了新局面。然而尽管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功能狭隘、形式单一、模仿机械化等误区。

一、“读写结合”的实践误区

(一)写作概念标签化

“读写结合”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写法的渗透,但教学中只是从语言中剥离出概念或知识,把直接的定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的只是头脑中残存的若有似无的概念,于是就出现了只要提到比喻,其表达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具体生动形象在何处学生往往答不上来;只要看到故事类文本便是“充满想象与夸张,一波三折,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但是这“一波三折”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学生也一脸茫然。

(二)教材使用浅显化

统编教材编排特点与编排内容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学理念,高效使用教材是读写结合的关键所在。然而,教学中老师们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根据学段目标,对单元导语、文章及课后习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缺乏将习作要素融入阅读教学的意识,缺乏对习作单元中习作范文的有效指导,因而错失许多有效的读写结合点。

(三)练习模仿机械化

从模仿到独立再到创作,是语言能力不断升级的过程。然而,当练笔目标被浅化,模仿就会沦于机械,没有准确把握文字的奥秘,没有找准读与写的迁移点,仅仅为了模仿而模仿的练习,很容易流于雷同或匠气。读写结合,哪怕是一小段文字,也应是在有所触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的产物。它需要的是情感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模板,需要的是思维的深度而不是肤浅的模仿,需要的是自由的宽度而不是严格的控制。

二、“读写结合”的提升策略

就读写结合而言, 统编教材有丰富、系统、立体、多元的资源。对整套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类读写结合设计,多达170余项,平均每学期近30项。要用心钻研教材,关注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深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本表达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心挖掘读写训练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从而破解藏在文字背后的言语密码,真正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言语智慧的生成。

(一)聚焦语文要素专题练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既围绕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编排内容,又提出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呈现系统编排、螺旋分步、循序渐进的体系架构。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一组文质兼美的散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其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研读课文,发现四篇课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因为事物不同,抒发的具体感情不同,文章内容的聚焦点也不同。教学中从发展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拟定本单元教学目标,从而进行专题训练:通过品读体会不同描写方法(对比、抓特点等)的作用,丰富语言和语言经验积累。如《白鹭》一文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对比,突出了白鹭身段的玲珑精致;《落花生》一文将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却有用的特点;《桂花雨》一文将“这里的桂花”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比,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就在笔尖流淌。通过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对比”这一描写方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后,让学生尝试写“由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联想到了哪些人”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要充分研读教材,教学内容分清主次,聚焦语文要素,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价值,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读写运用实践,以跬步之力致以千里。

(二)精选教学内容科学练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一文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要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润色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走月亮》第二自然段:“哟,卵石间有多少小水塘呀,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想一想画面,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写法,将月夜水塘映月的美写得可爱而灵动。试着写一写夏夜跟父母去公园散步发现的美景,学生就能畅所欲言:“无数小星星与霓虹灯的影子在湖水中追逐嬉戏。”“湖水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闪烁的星星。”

选取适切学生年龄段和实际水平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规范的句式,学习修辞手法对于表情达意的效果后再练笔,这样有坡度的科学的读写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形神兼备立体练

被选入统编版教材的文章都是中外名篇经典之作,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名家遣词造句、言语表达的同时也学习在写作中要浸润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妙笔生花,更有深度,更有触动心灵的力量。确实,仿其形更摹其神。如教学《鸟的天堂》:

师:“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好。从大小、颜色、姿态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鸟的多。

师:我们平时总说,句子写得越具体越生动越好,如果将这句改为“大一点的,小一点的,穿花衣服的,黑不溜秋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得真欢,有的呼啦一声飞了起来,有的在用力地扑着翅膀”,与原文比较,哪个写得好?

生迟疑后回答老师的改得好。

师:那能不能用老师修改的文字换下原文?

生再次迟疑;师指导学生将两段文字进行对比朗读,再谈谈感受,有了新发现。

生:老师,我觉得还是原文好,句子越短越表示鸟特别多,作者看不过来,心里特别惊讶、兴奋。而修改后的句子就有点拖沓了,悠然自得的样子,不太恰当。

师:真了不起,你发现了语言文字的奥秘。是的,作者完全没有想到有这么多鸟,他看鸟的动作和节奏是完全符合他当时惊讶、兴奋、忙乱的心境的,与后文的“应接不暇”也相呼应。所以说,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完全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不是一味地具体详细写就是好的。现在让我们也来仿写“运动会,操场上真热闹呀”。

学生发现了表达的精妙,此时练笔就不会简单流于形式,而是更多地关注了这种形式背后蕴藏的情感。

(四)关联生活突破练

仿写不能只是停留于句式的迁移、语言表达方式的迁移,那样容易陷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仿写要关联生活,根植于生活。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才富有灵性,最终实现“我以我手写我心”。如教学《四季之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捕捉小事物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表达细腻情感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练习仿写《校园冬晨》。然而只是坐在教室里是很难有独特视角与独特体验的。冬日清晨,带领孩子走进校园。从《四季之美》的课文阅读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观察视角,学生也会尝试跳出固定思维,就有了不一样的收获:“玉兰枝头已立满花苞,遒劲的枝干,萌绒的苞被,无惧清寒,犹自静默向芳华。”“百草园内野菊花开得灿烂,昨夜的雨已凝成水珠在挂下。我不敢高声说话,生怕惊落它。”……瞧,当迁移根植于生活,学生的文字就变得如此灵动。

读写结合要聚焦语文素养,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语言积累点,循序渐进促进表达;要找准方法的内化点,寻得精当而适切的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段落结构、谋篇布局,逐渐学会科学地表达;要关注表达形式与情感的融合点,让表达更立体、更丰满;更要寻求内容与生活的衔接点,让学生进行突破性的表达,让文字更生动、更活泼!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文字课文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背课文的小偷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