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总舍不得扔东西,啥都留着:一周前的饭菜、买东西的包装盒、20年前的衣物、小孩小学初高中的课本……爱囤东西是一些人的生活习惯,只是在中老年人当中居多。这主要与成长背景有关,因为经历过物质缺乏的年代,较为节俭;也有人是因为东西用久有感情或代表某时段的回忆,舍不得扔。
爱惜物品是美德,但“过于爱惜”,东西堆到影响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他人困扰,就可能是囤积症。严重囤积物品还可能是老年痴呆的症状之一,或是脑病征兆。
不正常的囤积通常有哪些表现呢?最新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新增了囤积症为诊断项目,而不是以往归类在强迫症范畴内。如果有下述这些特征,家人应尽早带老人去就医:持续性的丢弃困难,不管东西实际价值如何,都难以分离;保有物品的需求,觉得有一天会用到,对丢弃感到苦恼;住所拥挤或凌乱,大量囤积物品,堆积如山;常常需要家庭成员强制整理;生活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减损,囤物的行为已经引起很多困恼,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社交、职业和环境安全等;无法解释为其他疾病,比如非身体病痛引起,也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医学干预囤积症,通常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和个案讨论方式,引导老人在认知上了解,进而改变动机。药物方面,因囤积症长期与他人没有良好互动,常合并抑郁倾向,需抗抑郁药治疗。
如果老人爱收集,但会归类整理,而且对以后怎么处理有自己的安排和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仅仅是不断囤积,不加分类整理,也不想出售废品,那家人就需要根据情况严重程度,考虑为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比较大。
囤积症的老人很少主动就医,身边亲人的协助就尤为重要。家庭其他成员如果只是一味阻止和丢弃,老人会越来越愤怒和焦虑。要用支持开放的态度,比如单独辟出一个空间让他集中收集,备好手套防止手受伤,定期帮助他变卖废物换钱等。用同理心取代指责,在理解的基础上,与老人坐下来耐心讨论,可以尝试列清单来勾选清理的顺序。在尊重老人的前提下帮忙丢掉没用的东西,慢慢地“断舍离”,让他自己体会到“东西丢弃后,生活并没有差别”,多次经历这种丢弃后,老人就会比较不害怕清理。同时,要鼓励囤积症老人多参与社交,就不会把每天的心思都放在储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