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1-12-01 14:51谷风杰
中国果菜 2021年2期
关键词:桑果桑椹桑树

谷风杰

(山东省夏津县林业发展中心,山东夏津 253200)

山东省夏津县是鲁西北有名的杂果之乡,尤其以桑椹最具盛名,被授予“中国椹果之乡”。近年来,夏津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桑树产业,打造集产品加工、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多产业链,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夏津县地处华北平原,黄河故道,桑树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境内桑树栽培面积达1333hm2,其中,遗存古桑树面积400 余hm2,百年以上古桑树20 128 株,桑椹果及加工产品是地方名特产品,“夏津椹果”是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夏津县具有发展潜力的林果产业。但目前存在着古桑树逐年减少,粗放管理,市场知名度不高,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名牌产品等问题。笔者对夏津县桑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以促进夏津县桑树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 桑产业现状

1.1 栽培现状

1.1.1 栽培面积、品种

夏津县桑树栽培历史悠久。1 000 多年前,因黄河故道内,风沙严重,当地百姓选择桑树中抗旱、耐瘠薄的果桑品种广泛种植,桑被称为“铁杆庄稼”。特别是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 年)后百姓掀起植桑高潮,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桑的种植面积达5 333 hm2。由于历史上几经浩劫,现仅遗存古桑树群400 余hm2,涉及苏留庄镇、双庙镇、银城街道等12 个村庄,有百年以上古桑树20 128 株,其中300 年以上的古桑2 276 株,千年以上的古桑百余株,品种主要有紫桑果、白桑果两个。古桑树历经沧桑岁月,仍枝繁叶茂,树冠巨大,不但大量结果,而且发挥着防风固沙的作用。21 世纪以来,夏津县大力发展桑产业,桑树面积不断增加,新植桑树品种主要有“大十”“黑珍珠”“红果”“098”等,截至2020 年全县桑树栽培面积达1 33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桑椹果年产量1.84 万t。

1.1.2 立地条件

夏津桑树多种植在风蚀岗丘或沙丘地上,地势起伏大,高低处相差5~10 m,土质多为细沙土,持水量为13%~18%,土壤pH 值7.5~8.5,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1%~0.6%,水解氮含量为1.5~5.0 mg/100 g,速效磷含量0.06~0.75 mg/100 g,速效钾含量4.5~10.3 mg/100 g。

1.1.3 管理状况

受地势起伏大及夏季雨水径流沟壑等影响,夏津县桑树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夏津县的主要经营模式有家庭农户责任田、大户承包、村集体分户管理+村合作社、公司化集约管理四种。其中,古桑树群风景区62%成片桑园是大户承包和公司化管理模式,其余零星古树为村集体合作社运作的集中栽培管理模式12%,农户责任田管理模式26%,由于古桑树零星、分散,农户责任田中的古桑树棵数少,管理不到位。新建桑园46%为大户和公司流转土地承包管理,管理模式较好,经济效益较高;但也有约54%的桑树是农户责任田种植模式,分户管理,由于地块分散,面积较小,不值得投工、投资管理,桑树经济效益差。近年来,夏津县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桑树多处于粗放管理、半栽培状态。

1.2 桑椹鲜果收入

2011 年5 月,“夏津椹果”获地理标志商标。夏津桑椹形似草莓,色鲜味美,含糖量高,有清香气,受到消费者喜爱。20 世纪80~90 年代,夏津县鲜桑椹年产量3.36 万t,约占山东省的50%左右,重点村果桑收入可占农业收入的30%~40%[1]。每年的5 月下旬至6 月底为桑椹收获季节,夏津县桑椹产量不但能满足游客采摘和当地人们的鲜食需求,还销往济南、青岛、天津、石家庄等地,桑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3 桑产品加工

依托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鲜果及鲜叶资源,夏津县引进了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圣树源农业有限公司等桑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夏津县拥有桑果酒企业3家、桑叶茶企业3 家、农户传统加工作坊20 余家,年加工桑果干750 t、桑果酒300 t、桑叶茶50 t,已成为地方土特产品,主要通过特产店销售给当地居民、前来观光的游客及省内外大中城市超市等,产品市场受认知度较高,年销售收入约2 亿元。

1.4 古桑树群的保护和开发

为保护古桑树群,利用古树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县政府依托古桑树,1993 年成立了占地8 533 hm2的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逐步形成集旅游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建立古树档案,进行挂牌登记,签订管护责任书,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等方式,加强了古桑树复壮和病虫害管理。自2008 开始,连年举办“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广邀宾客,参观交流、洽谈,打造“游黄河故道、品千年椹果”生态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160 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7.56 亿元[2]。

1.5 销售

近年来,夏津县发展了鲜桑椹收购点120 多家,加工企业收购点60 多家。鲜食桑椹发往德州、济南、青岛、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每年外销量约500 t。大量桑椹被当地中小加工企业收购,用于加工桑果干、桑果酒、桑果面条、桑果糕点等,收购量约为5 000 t。

2 夏津县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古桑树逐年减少

近年来虽然开展了对古桑树群的保护,但受气候变化、病虫害等的威胁,古桑树群的稳定性遭到破坏。1982—1985 年,由于棉花种植效益较高,零星分布在农民承包责任田的300 余株古桑树被砍而种上棉花。近年来,农民农闲多外出打工,极少参与桑树管理,造成“树上不结果,树下不打粮”,还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占地没有效益,受经济利益驱使,很多古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速生杨、农作物等,有的是为统一种植矮化桑树新品种,而把孤立生长的古桑树砍伐,虽在短期内可以获利,但却摧毁了宝贵的桑种质资源,破坏了古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2.2 管理粗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年轻人多到城市发展,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当地年轻人对古桑树群相关农业传统生产技术缺乏热情,劳动力严重不足。桑树种植区土壤立地条件差,以一家一户分散管理经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大多数桑果园处于粗放管理、半栽培状态,桑园收入不及农作物,导致投入少,大面积的桑树产量虽高,但果个小、品质差、果肉软、销售难。采收后不管理,加上树体高大、病虫害防治不利,导致叶片老化、焦枯、落叶,树势弱。

2.3 市场认知度低

桑椹为多肉浆果,无皮无核,鲜嫩娇媚,是时令水果,单果上浆成熟2~3 d,果实迅速膨大、变软、糖分增加,成熟果易脱落[1],遇到大风天气,采收不及时,桑椹易落地腐烂,造成损失。鲜食销售一般用小塑料盒包装,包装用工多,且采收期正值麦收季,雇工难,费用高,加上桑果不易保鲜、不耐运输,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带动当地桑产业发展能力弱等原因,极易出现卖果难,导致夏津县桑产品销售范围仅限于德州当地及济南、京津冀豫地区。加工产品多为桑果干、桑果酒、桑叶茶,主要在土特产品店和部分超市销售,销售产值6 000 多万元。而在东北三省及山东相邻省市诸多城市的销售量只占10%左右,70%以上的消费者缺乏对桑产品食用价值的认识,在人们日用生活品市场上还无法形成竞争力。

2.4 企业规模小,市场推广能力弱

夏津县虽有桑企业20 多家,但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是小作坊式企业,没有省市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综合统计冷链运输车只有10 余辆,且各自为营,竞争无序,产品宣传推广、销售力度不够,存在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名牌产品等问题。

3 夏津县桑产业发展建议

3.1 组织宣传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保护与开发机制[2],成立县桑产业化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及保护与开发措施,对古桑树群保护和开发,组织、协调桑产业发展,将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有统一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申报了绿色食品,通过媒体、广告、桑椹文化遗产研讨会、桑椹生态文化节、博览会等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宣传[3-5],打响了“夏津桑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夏津桑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依靠政府加强监管,提高桑产品的品牌效应[6],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逐步实现桑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促进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夏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2 政策助推

结合夏津本地实际,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采取“外引内联”等多种手段,进一步与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交流,加大桑产业招商引资、涉农资金扶持政策的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桑产业相关规模企业开发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实现桑树种植面积的规模化、种植技术现代化和机械化,提高桑产品的加工能力[7]。

3.3 科技兴业

以科技为引导,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等进行技术开发。围绕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科技下乡、邀请专家讲课、培训技术骨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生产技能和劳动素质,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和品牌[8]。结合实际,改进传统管理模式,推进桑产业的转型升级,搞好技术服务,选育丰产、优质、耐贮、适熟、抗逆的优良品种,推广桑树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全面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省力化的现代桑园管理技术模式,通过加强土肥水管理,行间生草,穴贮肥水,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微量元素等,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养根,合理整形修剪、更新复壮,病虫害无公害绿色防控,肥药减施增效等,打造桑产业链的绿色生态产业融合新体系,生产无公害优质桑产品,为优质、安全、高效栽培创造良好的条件[9]。

3.4 示范带动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保护开发力度,扶持个人或企业选定园区作为桑果示范精品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调整优化桑产品布局,扩大优质桑产业种植规模,加强管理,示范引导全县桑树园由粗放化向集约化转变,生产精品果、观赏果,促进桑产品提质增效,打造全国知名的优质果桑生产基地,申报桑椹地理标志产品,实施桑果品牌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推动夏津桑椹资源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提升“夏津桑椹”品牌的影响力[10]。

3.5 延长采收期,吸引参观采摘者

为满足游客长期采摘,吸引回头客,减轻桑产品的收购、加工压力,采取多种技术措施达到错时成熟的目的,延长桑椹果的成熟采摘期。做好宣传引导,有计划地分片安排果农差异化管理,在春季开花坐果后,采取树盘浅划锄中耕松土、覆盖黑地膜、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来促进早熟品种提早成熟。采取用深水井浇芽前水、树盘覆草等措施,降低地温,配合树干、大枝涂白,尽量延迟晚熟品种的发芽、开花、结果时间,使其错时成熟[10]。

3.6 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代桑树种植讲究的是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利用能力,增加桑树种植的产业附加值,形成一条龙生态绿色发展链。桑树用途广,桑根、桑枝、桑黄等都可以加工利用,并且药用价值较高。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桑蚕学会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推进桑产业做精做细,推动桑树的全元素利用、开发,全方位开发桑果、桑叶、桑黄等系列产品,提高桑产品附加值。

3.7 拓宽销售渠道

传统分散的小农种植,经济效益低下,无法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已成为阻碍农村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按照“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桑产业进行管理,实现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11]。通过鼓励企业、大户,采取租赁、承包、托管、入股、企业领办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让农户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的问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散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打破各自为营的格局,培育电商,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强桑产品生产、加工、分级、包装、运输、销售过程质量监控,严把质量关,提高市场信誉度。搞好冷链运输运输,扩大销售区域。

3.8 打造养生养老旅游地

依托丰富的古桑树资源和森林公园的天然氧吧,借鉴德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及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等“一园一品”特色开发,突出民俗休闲体验,嵌入文化元素,丰富乡村风情、欢乐体验、休闲养生、医养健康等,着力将夏津县打造成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养生养老旅游地。

猜你喜欢
桑果桑椹桑树
桑树下的快乐
春天手作“桑椹膏”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桑椹(外一首)
桑椹
桑树和蚕
奶奶家的桑树
摘桑果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更年期滋补可用桑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