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
(泰州市康和实验小学,江苏 泰州 225300)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参与诵读的热情在减退;诵读热情不足,自然会出现感情不到位的情况。教师要有矫正、指导、训练意识,从诵读技巧角度展开研究,对诵读中的语气、语调、语速、语境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便给出对应指导,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诵读技巧培养途径众多,教师要做好必要的筛选,从语气校准、语调调整、语速把握、语境营造等角度展开研究。
在诵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提到对“抑扬顿挫”的把握,但在具体解读和实践时,教师难以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也往往把握不住要领,难以将这些技巧落实到诵读之中。因此,教师不妨从语气角度进行更直观的引导。若单纯从情感赋予角度进行操作,学生自然会受到情绪的冲击,其诵读感觉会大不相同。不同文本内容需要不同语气来展示,教师在布置诵读任务时,首先应要求学生对文本情感做出正确评估,唯有确定情感基调,才能正确诵读。
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展开诵读,关键要看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整体把握。教师要适时提醒,对文本情感做出针对性指导,让学生顺利抓住情绪启发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顺利诵读文本。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这是一篇以白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抒情性散文,作者情感比较鲜明,就是一种赞美,表达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我们从文本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诵读过程中,需要处处渗透这样的情感。为了给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让学生仔细聆听,对诵读技巧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情感释放点。学生进入诵读环节,很快就校准了语气,用饱满深情的语气展开诵读,表达效果良好。教师随即推出诵读比赛活动:学生首先参与小组诵读展示活动;其次由小组成员集体评价,评选出小组诵读选手;最后推荐到班级,参与班级诵读总决赛,评选出班级的诵读冠军。
诵读需要声音的支持,而声音发出时,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声音有高低、急缓的区别,在面对诵读内容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调展开诵读展示,这属于诵读技巧渗透性学习。小学生对语调把握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声音高亢就是好的诵读,这当然是不对的。诵读的声音需要体现语气变化,高低错落有致,才有更强的穿透力、感染力。在节奏停顿把握上,学生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教师要结合声音变化做出相应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体验环节,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逐渐进入诵读佳境。
诵读需要语调的支持,如何体现语调,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语调对应的是诵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在具体处理时,教师需要有合理的方案。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为学生示范诵读,并提出具体要求:这篇散文围绕乡情乡愁主题展开,在诵读时,需要读出那种浓浓的乡情味道,需要对文本语言做出合理处理,注意诵读声音要有高低急缓的变化,与内心情感相照应。学生进入聆听环节,对教师诵读展示情况做细致研究。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要求学生展开诵读训练,并为学生选定了合适的轻音乐做背景,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诵读训练的积极性。在学生诵读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诵读,其他学生进行互评,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开始诵读展示,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讨论,对诵读技巧方法展开深入探讨,随后学生进入诵读训练环节。经过一番研读实践,学生诵读感觉逐渐清晰起来,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
语速在诵读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对此要产生有针对性的纠偏意识,对学生诵读进行干预。小学生诵读时,大多会比较紧张,语速过快、过急是普遍现象。教师要借助配乐诵读音频材料展开有针对性的纠偏指导,要求学生对诵读内容进行停顿节奏的规划,能够形成有效纠正。不管什么样的文本内容,其诵读速度不会是一个节奏,如果太过机械,就会像坏掉的“唱片机”。因此,学生不仅要控制好语速,还需要协调语调,急缓高低相间,才能形成诵读表现力。
诵读故事性文本内容时,教师要对语速控制做出具体要求,因为故事中的一些情节,需要用语速加以呈现。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观察图片,然后结合文本阅读,对文本故事进行整合梳理,找到故事的发展路线。在诵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语速方案,在一些关键环节,需要提速处理。学生开始阅读,在展示环节,都能够比较合理地处理语速的问题。如海力布听到危险信息后,急忙跑回去告诉大家,这个片段描写情势很紧急,自然需要用较快的语速进行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停顿情况,给学生一些建议,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标点做出不同的停顿处理,段落之间则需要停顿更长时间。
诵读不仅要追求语气、语调、语速,还要关注语境的呈现。这里的语境,是指文本情境的打开。诵读者要进入文本核心,才能找到诵读的要领,对文本内容进行更直观的解读。文本诵读要对接文本核心内容,对诵读提出更高要求,唯有达成文人合一,能够用亲历者视角展开诵读,才能进入更高的认知境界。学生诵读基础普遍较差,教师要多从训练方式上做一些指导,要求学生自然进入诵读训练环节,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形成诵读技能。
诵读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时,需要做出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自觉矫正诵读姿态,先熟悉文本主要内容,对相关语境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诵读方向。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做梳理性阅读,对文本主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有更清晰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阅读疑问进行集中解读和研究。当学生达成更多阅读共识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展示活动。这篇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有不同的人物角色,诵读课文时,需要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语气、语调、语速上要有针对性的把握。唯有处于特定的语境,才能获得预想的诵读效果。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诵读尝试,很快就有了一些真切的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对诵读情况进行专业点评,将诵读训练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诵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诵读技巧应用方面展开对应设计,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校准语气、调整语调、把握语速、营造语境,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诵读真切感知体验,教师要适时做出示范操作,给学生提供验证历练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