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莉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黑虎林场 甘肃定西 748305)
近年来,我国开始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及林业生态保护工作,而其中一项重要的林业生态保护举措就是封山育林,该项工作能使林业资源严重紧缺现象得到有效改善,确保因树木减少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切实规避。封山育林具体是指通过森林自愈力及人工适当干预等方式的综合利用,逐步提升林业资源数量。与人工造林方式相比,封山育林的显著特点体现在耗时少、投入低、能够快速见效等多个方面,能为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人均林资占比的提升、社会环境的全面优化提供有利条件,逐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封山育林能有效遏制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为植物的茁壮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平衡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过程中,会在周围设置各种标识、实施围护措施等,起到警示作用,使人们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现象大幅减少,在实现森林生态化建设目标的同时,为森林中各类物种的生存提供保障。
涵养森林水源是封山育林具备的一个显著优势,能促进森林水土保持能力的大幅提升,为林木正常生长营造良好环境。封山育林过程中在某一区域专门建设水源涵养林能够使河流源头方面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水流量得到有效调节。同时通过对降水的吸收及调节,可使以往的地表径流逐步向土壤、地下方面转移,确保良好水源涵养作用逐步实现。
一直以来,大气污染都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封山育林的积极推进,能够有效降低大气污染指数。目前,在环保工程建设中,大气污染是一个主要问题,而借助森林植被发挥的各种作用,能够实现有效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目的,进而达到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的效果[1]。为确保大气污染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封山育林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在不断扩大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的情况下,可不断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借此达到保护当地环境的目的。
一些地区在制定封山育林计划时,并未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量,过分借鉴或直接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方式,导致本地区封山育林工作的实施缺乏针对性,无法取得显著成效。而部分地区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因缺少实地考察这一工作环节,往往会将人工育林项目直接当作封山育林项目来开展,并未认识到人工育林和封山育林的不同之处,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也未能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难以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开展封山育林管理工作时,通常是派遣专业保护人员,通过走访调查并监管整个林区的方式,有效避免民众进入该林业区域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实该项管理工作时,往往需要以大量人力、物力为支撑,同时也难以全面监管整个林区,致使林区仍然存在盗伐盗采现象。除此之外,人工作业方式的创新力度不足对最终成效也有影响,加之各规章制度制定方面的创新性和优化力度不足,难以保障管理工作契合实际情况。
在开展封山育林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为植被自然生长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借助适当的人工干预,为植被生长提供辅助。比如,在封山育林环节可借助人工种植、培育、搭配等方式辅助植物生长,建设生态林业工程,人工干预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更利于植被生长[2]。此外,还需要对植被生长过程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现象及人为破坏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发现问题后,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使植被培育力度能够有效提升。然而,从当前一些地区封山育林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目标并未实现,封山育林培育植被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自然和人工干预方式的有机结合,同时也缺少强有力的植被培育能力。
封山育林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利国利民的政策之一,但从封山育林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实施封山育林的地区的居民并未充分了解封山育林相关政策,同时也并未高度重视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加之一些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在封山育林过程中一些居民仍然是以眼前利益为重,忽视了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致使封山育林环节仍然存在一系列具有破坏性的乱砍滥伐行为,严重阻滞了封山育林的进程。
为了确保封山育林计划能够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应当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需要实地考察相关区域,同时将人工育林与封山育林区域区分开,进而以当地气候情况及地形地质条件等为依据,积极制定科学的森林治理方案。在进行封山育林的过程,可选择应用不同的封闭形式,具体需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比如,若山林处于偏僻地域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应明确该类山林受到的人为影响较少,所以可选择应用全封闭方式;若区域内存在道路穿插而过,或是旅游业相关产业等情况时,则不宜封山育林,而可选择人工育林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此外,轮封方式的应用效果也极为显著,简单来说就是将该地域划分为多个地段,在其中某一段实施封山育林,其余地段采取以开放状态为主的形式,能为封山育林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能帮助解决全面封山育林涉及的居民利益问题。
部分地区受管理力度不足、缺少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难以顺利开展封山育林计划,同时对山区的全面监管也难以实现。为确保上述问题能够切实得到解决,应重视工作形式的积极创新,通过积极突破原有工作的限制性因素,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对封山育林各环节工作的具体进展、缺漏等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管理体系[4]。在管理工作具体开展时,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对封山育林的概念、实施方式、相关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加强学习和了解,帮助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有能力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要重视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变化情况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后续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改进,保证管理更具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封山育林区域内配备监控设施、报警设施等,保证管理工作更具全面性,当某区域出现盗采行为时,能够以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为依据,惩处相关违法人员。
不断创新封山育林机制,能够促进封山育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持续推进封山育林的进程。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封山育林不应与林业产权制度产生冲突,要对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及其带来实际效益进行广泛宣传,不定期将封山育林的良好成果展示给民众,使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封山育林工作,民众的配合能够持续推进封山育林,使封山育林工作成效更好。除此之外,还可应用承包及租赁等方式,借此引导民众主动参与封山育林工作,由民众自主、自发地开展封山育林[5]。封山育林过程中植被的培育尤为重要,不断提升植被培育种植技术,能够加快封山育林工作的进程。在实际培育中应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配置并培育植物,为当地植被的良好恢复提供保障,还要定期检查工作的开展进度,评估并检测植被质量,切实开展相应的记录工作,使封山育林开展情况得到有效监督。
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开展封山育林工作,有利于一系列难题的解决。封山育林在经济及生态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封山育林涉及地域广泛,大多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及山区等,此类地区的居民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当面对陌生的外来施工团时,难免会持怀疑态度。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当地政府立足于国家政策层面,解答居民的困惑和问题,转变居民的思想观念,通过电视、广播、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封山育林政策,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为广大民众积极主动参与封山育林提供推动力。
为切实做好封山育林管护工作,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需注意先进技术的积极引进,促进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目前,林业管理工作正日趋复杂化,所以需要国家加大对封山育林资金及技术的投入力度。比如,在封山育林过程中,可通过加大无人机的应用力度,全面巡查封山育林区域,及时遏制各类不良行为。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严格把控造林质量,重点把关造林整地及种苗选择、植树等各环节。其次,注意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积极开展,具体来说,可选择在封山育林区域种植适应力较强的树种,积极开展抚育管理工作,使林区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能够有效增强树木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
实施封山育林能保护林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从当前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解决问题,确保能够顺利开展封山育林工作,使得封山育林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有效实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