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马洪霞,郭 宁,康静璠,竺春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一区,北京,100700)
医护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不同的疾病,医生和护士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团队,以医护小组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责任制整体医疗服务[1-3]。它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模式,重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格局,医护双方经过有效合作、明确责任、科学分工后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连续、专业的医疗护理照顾,确保诊疗护理服务的最优化。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医护双方进行充分沟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互补,使患者得到更加高质、安全的护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医护工作效的率。
自慎医护理念主要来源于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其在《摄养枕中方》中提到“自慎”的养生理论。“天有盈虚,人有安危,不自慎不能济也。”“养生之士,不知自慎,未足以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固养生首要讲究的是“自慎”。所谓“自慎”就是自我谨慎调摄身心,不“自慎”足不以抵挡疾病,是告诫医护要自慎,患者更是要自慎。故本病区品牌建设称为“自慎医护“。品牌LOGO主要含义是根据本科室心血管病症特色,图案以心为中心,绿色光圈代表生命力,白色图案外面部分是一双手,代表医护人员团结协作,环环相扣,对患者的呵护与关怀,共同拥起一颗健康的心。
医院相关部门需要对全体医护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强化培训,对专科知识、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特色适宜技术、礼仪等开展针对性教学及考核,提高医护人员认知,建立“中医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4]。同时强调医、护、患的相互支持、理解和配合,为科室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医、护、患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无缝隙整体护理。团队建设上选择中级职称以上医生以及护师资格以上的护士成立小组。小组成员按照“中医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流程开展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进行质控考核。根据科室情况,将护理单元分为A、B两大组,大组分为A1、A2、A3、B1、B2、B3六小组。每组由主管医师、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心血管科核定床位45张,共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科主任1人,医生13人;护士长1人,护士17人。每小组分管床位6~8张。患者在住院期间由固定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分组的目的可使每位医护人员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大家团队协作精神,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护理。
患者入院8 h内“中医医护一体化”小组医护要同时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信息采集,神志、纳眠、二便、症状、对疾病的认知等的评估。查体后医师及护士要做好记录,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接受护理和治疗等,及住院期间主要症状和化验指标等信息,以为制定诊疗计划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辨证施治,结合护理方案,按照“一证一品”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中医饮食调护、用药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功能锻炼指导等。除此之外护士还要进行其他的护理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导管滑脱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的评分。评分后护士向医生如实汇报评分结果和测量生命体征的结果,共同确认护理级别。
1.4.1 开展“中医医护一体化”查房:医护每日晨交班后进行医护一体化查房,查房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记录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5]。由管床医生汇报病例对诊疗方案进行说明;责任护士补充说明患者的纳眠、二便情况、各项检查的进度、心理变化、存在的护理问题等。查房后由医护共同讨论治疗及护理方案,使诊疗方案与护理方案有效结合,在护理治疗过程中,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科主任、护士长每周参与查房1~2次,给予有针对性的诊疗与护理建议。
1.4.2 开展“中医医护一体化”交班模式:实施班班共同医护床旁交接班模式。责任护士每日上班时首先了解所管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并与夜班护士进行沟通,医护进行集体晨交班。晨交班后由夜班医护与白班进行床旁交接班,重点患者交接,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护理等情况。主管医护根据患者的现状、病情变化、心理需求安排当日的诊疗及护理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治疗方案、潜在并发症的护理等解释工作。主任每周参加1~2次、护士长每日参加床旁交班,针对患者重点问题做出指导,对医护患沟通和医护合作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以此实现24 h不间断、无缝隙的整体护理模式。
1.4.3 开展“中医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依托BPSO循证中心的最佳实践指南,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6]。患者入院时护士对其学习需求进行评估,再通过中医四诊收集与病位、病因、病性相关资料,根据评估结果及病证特点,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进行入院到出院以及出院后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患者讲堂、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口头讲解、宣传材料、视频、及示教相结合等[7]。此外,还要对患者进行考核,以了解学习程度,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提高患者对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配合度,提升患者自我学习的意愿。
1.4.4 开展“中医医护一体化”的中医特色治疗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的评估结果选择中医护理技术,在经过医护讨论后,制定出适宜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如患者胸痛发作时,运用中药膏摩,取穴膻中穴进行按摩敷药改善症状;心悸气短时,运用皮内针治疗,取穴内关、神门、三阴交进行针刺体穴改善症状;便秘时,运用便秘推拿手法进行穴位按摩改善症状等。患者进行治疗前,由医护共同为其讲解操作的主要目的,操作前的准备和操作后的注意事项,操作完成后进行效果评价。
1.4.5 开展“中医医护一体化”介入手术护理:手术前,医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流程、术中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护士为患者进行术前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告知患者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麻醉方式及相关疾病知识。护士可以多向患者讲解成功的手术病例,增强患者信心。大多数患者术前处于焦虑状态,由于中医五音与五脏相对应,护士可以进行中医五音疗法,让患者多听一些徵调式乐曲,或节奏舒缓解压的轻音乐和古典音乐,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改善术前焦虑状态。术后医生送患者回病房时,应告知护士手术中的具体情况、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医护共同对术后患者的病情、伤口等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发生紧急情况,及时配合处理。
科室内建立企业微信群,便于全科人员及时了解群内消息,随时掌握所管患者的病情信息,做到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给予相关指导和建议,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实现了24 h不间断性的诊疗与护理。
“中医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护理诊疗方案,促进医护间的有效合作,提升医疗护理执行效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8]。“中医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开展,一方面让护士对患者病情的细节更为了解,患者潜在疾病能够被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在查房期间,护士会进行关于疾病本身的分析与讲解,并涉及相关护理、康复知识,提升了护士的专业护理能力[9]。“中医医护一体化”模式下,护士主动参与、商讨患者的治疗护理计划,不再是被动的处理和执行医嘱,可以密切有效地配合医生执行治疗方案,使护理更加专科化。
“中医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开展对护理工作专科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护士需要不断提高专科知识内涵、护理操作水平,增加护理综合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效率[10]。“中医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医护间合作的密切性,同时也促进了医护间有效的沟通,达到优势互补,使医护间配合程度显著提升,让患者得到确实有效的诊疗护理。
“中医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能够推动“一证一品”专科病房建设促进了医护间的协作精神,提升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就医体验明显改善,在避免医护患纠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显著效果。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该篇论文作者立意积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能够按照“一证一品”工作要求组织落实。重点从探究中医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在“一证一品”专科病房的管理模式,突出中医特色的护理和优势,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行了实践和总结。建议进一步积累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更有利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