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仁发(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人类的崇拜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认知演变,人类的崇拜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图腾崇拜过渡到了英雄崇拜(先祖、杰出人物等)。不同的崇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形成原因,并且该崇拜会对其所属的族群(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主要是指在历代瓷业生产活动中为了维护广大瓷工利益而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生命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瓷工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行为树立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得到广大瓷工的价值认同并形成行业世代推崇、纪念的相关民俗活动。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中的英雄以童宾、熊知四、郑子木等为代表。
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时读书,性格刚直,父母早亡后学徒并服役于御器厂。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江西矿使及兼任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督造御用大器青龙缸,因烧造难度大而久不成功,潘相鞭笞摧残窑工。童宾见窑工苦状异常愤怒,投入窑火以死抗争,据传开窑后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童宾以死护佑瓷工的义举激起了全镇瓷工的暴动,他们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为了调和矛盾,官府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图1),敕封其为“广利窑神”,民间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清代督陶官唐英手书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藏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图2)。并且,唐英还专门为此撰写《火神传》、《龙缸记》。
图1
图2
立祠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全镇烧窑工人都要在“佑陶灵祠”做会,祭祀风火仙师童宾。做会活动内容主要有唱戏,酬神和会餐,其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图3);平时窑工烧窑点火前,都要给设在窑场的窑神神龛点香上供果,祈祷窑神保护,烧窑顺利;特别是二十年一次的“迎神赛会”,被称作为景德镇历史上空前的“陶人盛典”。二十年一届开禁(装坯〈小器〉工人二十年一次方可开禁招收南昌、南康、饶州、抚州和九江五府地区的徒工)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童庆社开禁时规模浩大,既庄重,又热闹,窑户、窑工均参加做会,窑工们恭迎广利窑神坐轿出巡,整个队伍有飞虎旗、大宫灯、土铳、吹打乐队、执事牌、鸾架、台阁、地戏、龙灯、舞狮、高跷、打蚌壳、管弦乐队、大锣大鼓,后面的随众多为香客,一次开禁迎神约需5-6万银元,相当于当时一万二千担大米。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图3
“知四肉”指的是清代坯房师傅熊知四为工人们生活福利而“打派头”(即罢工),以生命为代价争取到的每人每月12两猪肉(旧称16两为1斤)。民国前,“坯房佬”吃饭时,领头都要把“知四”牌位供奉在晒架的料板上,然后焚香燃烛,鸣放鞭炮,作揖祈祷,祭祀“知四”。礼毕,大家再围坐在一起,吃着每人一份用大蒜和豆鼓烧的“知四肉”(图4)。民国后,虽然逐渐地取消了这种供奉仪式,但是吃“知四肉”的习俗却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
图4
过去,从农历十月初一到第二年三月初一,景德镇茭草行工人在包装瓷器时都习惯在身边放一条长凳,凳上放燃烧着木炭的匣钵,身上系一条白色的围裙(图5),这是茭草行业服饰行规。系白围裙的习俗是祭祀和纪念为茭草业工人利益而“打派头”牺牲的工人领袖郑子木(清嘉庆年间事迹)。
图5
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形成的原因有着多方面的基础,既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共性,又有着地域文化所特有的发展规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人类崇拜习俗的演变规律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三个阶段。
人类最早的崇拜是自然崇拜,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灵,如风火雷电、日月水土等等,这是由于人类早期认知的局限性而产生的朴素的崇拜心理。自然崇拜是指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并以其作为氏族的神圣标志,如《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图腾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英雄崇拜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人类原始经验积累及智力发展而形成的。英国历史学家T·卡莱尔1841年出版的《英雄和英雄崇拜》中指出英雄的特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第一,酷爱真理;第二,他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有着无限的同情心;第三,他对宗教虔诚的感情。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英雄还应具备敢于斗争并不惧牺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特质。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英雄崇拜?这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后发现只有人类才是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真实而具体的影响的主体,并且英雄行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因此,历代以来许多行业都会涌现出英雄令人崇拜,从而形成一种英雄崇拜习俗,景德镇瓷业也不例外。
景德镇瓷业生产区域自唐代至宋代,主要分布在东河流域和南河流域广袤的山野,其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行业间带有共济性质的组织不易形成。入明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为更好地符合产销需求,瓷业生产区域逐渐向景德镇城区迁移集中,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因此,制瓷行业间各工种,广大工人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一些为人正直善良、技术高超、关心群体利益并不惧强权的瓷工逐渐成为行业中的影响力中心,构成英雄崇拜的核心要素。
明代景德镇窑业非常发达,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代嘉靖进士、太常少卿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人心语》中自序:“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达,各工种分工精细,产业非常成熟,因瓷业而兴起的城镇商贸非常繁荣。以上是行业帮会发展兴起的重要基础。
明清时期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是“五方杂处”的“十八省码头”,因此,各种行业帮会初创于明代,并于清代达到鼎盛。这些属于封建社会城市中的同行业组织,既有地域性行帮,又有行业性行帮。地域性行帮包括都帮、徽帮、杂帮;行业性行帮主要有商帮、手工业主邦、苦力帮。苦力帮通常指的就是工人行帮,各行瓷工为了争取自身的福利,以免被手工业主及其他人的欺凌,自发的组织成立各种帮会,如“五府十八帮”“草鞋帮”等,这些行帮的成员基本上囊括了瓷业各工种中的工人。
正是因为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最终得以形成。
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对瓷业生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时至今日,仍令人津津乐道,人们通过相关纪念活动追思英雄并将其事迹作为行业的道德标准,用以影响、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努力建立、维护行业秩序。
由于英雄的特质,在崇拜习俗中形成了以英雄为中心的行业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形成,有利于行业团结一致,从而汇聚成团体力量,最大效益化地实现团体意志,有效地保护团体利益。
英雄事迹的典型特征就是为了广大团体成员的利益而付出一切努力,甚至是人的宝贵生命,这种行为是无私的、高尚的,它弘扬了人间正气,为人们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这种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引导人们正确的职业行为。
英雄行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从不畏惧,这种行为不是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团体的利益,其一心为公的坚强信念早已将个人荣辱得失抛在脑后,为了夺取最终胜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因此,瓷业英雄崇拜习俗激发了一代代瓷工为维护正当利益而勇于斗争的精神。
1、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是在多种因素下形成的,既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行业自身发展的特征。如人类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的演进规律,就是人类崇拜习俗的普遍规律;景德镇瓷业产业区向城镇的迁移和城镇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行业帮会是瓷业英雄崇拜习俗形成的行业自身发展特征。
2、景德镇瓷业英雄崇拜习俗对瓷业生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凝聚了行业的向心力、塑造了行业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了广大瓷工勇于斗争的精神,对于调和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