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灵 覃飞凤
(1.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站 广西河池 530800;2.广西大化县都阳镇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站 广西河池530800)
广西大化县属亚热带气候,每年的5月—9月气温高、湿度大,因此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发的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可致减产50%以上。稻瘟病主要由稻梨孢菌引发,自然条件下,该菌种仅侵染水稻。因水稻品种不同、栽培技术不同及气候条件差异,稻瘟病带来的危害也存在差别,一般会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甚至达到40%~50%的产量损失。因此,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田间识别能力,加强综合防治,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稻瘟病,保障水稻健康生长,对当地农业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纹枯病又称云纹病,叶鞘发病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可见扁球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菌核,后期还可见白粉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多个小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甚至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容易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与叶片受害相似,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严重时不能抽穗,抽穗的稻株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1.2.1 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主要侵染源。其次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杂草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再次侵染源主要是田间病株,病菌借菌丝攀缠接触传染或借菌核水流传播。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随水面漂流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孢,通过气孔或穿破表皮侵入,并向外长出菌丝,蔓延至附近叶鞘、叶片进行再侵染。水稻拔节后,病害向纵向、横向扩展,到抽穗期主要为害叶鞘,抽穗后迅速向叶片、穗颈部扩展,为害稻穗。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受菌核数量、品种抗性、气候条件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留的菌核多、高温高湿、种植密度过大、氮肥过量、长期深水灌溉、不露晒的稻田发病比较严重。
1.2.2 分析大化县发病原因
一是品种选择。同屯的农户选用同一品种水稻,品种单一容易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更容易感病。二是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以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快。大化县4月气温在18 ℃~28 ℃,湿度在75%~95%,5月—9月下旬气温在20 ℃~35 ℃,湿度在71%~95%。早稻在孕穗至抽穗前,气温相对比较低,病势发展比较缓慢,到孕穗后,气温逐渐升高,特别是下雨过后,气温高、湿度大,病害发展迅猛,达到病害流行高峰期。一季稻处在拔节至抽穗期时,如遇到适温多雨年份,病情发展快且重。大化县从9月中下旬进入晚稻孕穗至抽穗阶段,气温比较高,如遇到多雨天气、高温高湿天气,病情也会发展比较严重,所以晚稻纹枯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三是栽培技术。水肥管理不当是水稻感病的重要原因,农民过多地使用氮素化肥,使得叶片浓绿,为病菌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种植过密植株不健壮、长期深灌水湿度过大,也是造成发病的重要因素。
(1)消灭越冬菌源。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田间及周边的病稻草,不能用病区的稻草作为盖种、催芽、保湿的覆盖物,以减少病原菌。
(2)选用抗病品种。根据近几年的观察,大化县筛选出多个水稻抗病品种,如中浙优8号、中浙优1号、Y两优302、Y两优916、深两优5814、野香优2998、野香优3号、野香优9号、野香优莉丝。根据共和乡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建议选用抗病性比较好的深两优5814、野香优2998、野香优3号;根据都阳镇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建议选用抗病性比较好的中浙优8号、Y两优302、Y两优916、深两优5814、野香优2998[1]。
(3)合理密植、水肥施用。合理密植,改善田间植株群体的通风透气性,降低田间湿度。大化县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有中浙优8号、中浙优1号、Y两优302、Y两优916、深两优5814、野香优2998,这几个品种的分蘖比较强,适宜的株行距为20 cm×23.33 cm。科学合理用水,合理排灌,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采用“寸水回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干干湿湿到黄熟”的用水原则。合理施肥,施足基肥,适当追肥,慎施穗肥,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达到前期水稻分蘖好、中期不徒长、后期叶片不贪青的状态。
(4)药剂防治。应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可选用药剂及用量:30%己唑醇悬浮剂15 mL/亩、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5 mL/亩、20%井冈霉素可溶粉剂65 mL/亩、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 mL/亩~20 mL/亩、24%噻呋悬浮剂40 mL/亩~50mL/亩、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 mL/亩。注意药剂搭配替换使用,防止单一药品长期使用而导致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使防治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该病害在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在早稻、中稻、晚稻均有发生,水稻各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以发病生育期和发病部位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和稻粒瘟等,发生最普遍的是叶瘟,为害最为严重的是穗颈瘟,使产量减少40%以上。
2.1.1 苗瘟
秧苗3叶~4叶期前发病,苗上部中叶片枯黄变褐,基部腐烂,卷缩枯死。
2.1.2 叶瘟
秧苗4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根据病斑形状、大小、色泽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1)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长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的叶片枯死。(2)急性型,叶片产生绿色椭圆至梭形的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3)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的褐色小点,不产生子实体,无霉层,在适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2.1.3 叶枕瘟
稻叶叶枕处产生褐色病斑,后期发生节瘟。
2.1.4 节瘟
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部扩展,整个节间变黑腐,干燥时病部易折断,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2.1.5 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部和小枝梗上,穗颈和枝梗感病后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后变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子,秕谷多、米质差、产量下降。
2.1.6 稻粒瘟
发生在稻粒的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稻谷成熟后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稻粒瘟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2.1 发病规律
稻瘟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茎秆、病谷、种子中越冬,是翌年病害的初侵来源。病原菌借风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种子上的病菌容易引发苗瘟,露天堆放的病稻草是第二年初次发病的主要菌源。偏施氮肥导致稻株徒长也是导致发病的条件之一。适温、高湿是发病的适合气候条件,当平均气温为24 ℃~28 ℃,且有一昼夜以上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稻瘟病容易发生;气温超过35 ℃或低于15 ℃,病害则受到抑制。
2.2.2 分析大化县发病原因
(1)品种选择。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水稻,品种单一,易导致稻瘟病大面积感病发生。所以在水稻种植生产中,凡是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稻作区,稻瘟病发生程度都较为严重。如前些年在大化镇种植的Y两优1号和北景镇种植的深两优5805,因品种品质好、米质优、产量高,农户种植得比较多,结果发病率达50%以上,造成严重减产。(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变化对稻瘟病发生有很大影响,温度、湿度、光和风是影响稻瘟病的气象因素。大化县4月—9月气温在18 ℃~35 ℃,湿度在75%~95%。当平均气温在24 ℃~28 ℃时,稻瘟病最易流行。因此在雨季、降水大、阴雨天多、光照少的7月和8月,也正是水稻生殖生育期间,稻瘟病较为流行,且在水稻抽穗期间往往流行穗颈瘟。(3)肥水管理。在施肥过程中,要避免偏施氮肥,否则水稻植株汲氮过多,会造成植株疯长,组织柔软,叶颜浓绿,致使水稻抗病性减弱。冷水灌溉、深水漫灌久灌对水稻生长也不利,往往先发病,且发病严重[2]。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高产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化。适合大化县的水稻抗病品种有中浙优8号、中浙优1号、Y两优302、Y两优916、深两优5814、野香优2998、野香优688号、野香优9号。
(2)消灭菌源。第一,处理带病稻草。病稻草收获后及时清理干净,有条件的进行病稻草焚烧,不能用病稻草直接还田。第二,进行种子消毒。咪鲜胺浸种:用50%戊唑·咪鲜胺微乳剂3 000倍液浸种24 h后,不用清洗,可直接催芽播种。强氯精浸种:先用清水预浸种子12 h~16 h,然后捞起再用85%强氯精500倍液浸泡10 h~12 h,捞起后用清水冲洗,即可进行催芽播种。第三,进行苗床消毒。播种前将平整的秧畦淋透水,然后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均匀喷洒于畦面后播种。
(3)药剂浸秧。于栽秧前,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一下秧苗后堆闷半小时再栽种。
(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适宜的栽插密度是调控田间水、肥、光、气条件,也是预防稻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增施草皮灰。合理排灌,浅水勤灌,干湿交替。
(5)化学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时间应选择晴天17时后或阴天午后喷药,如果喷药4 h内遇降雨则重新喷药。苗、叶瘟防治: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 mL/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mL/亩,交替使用。穗颈瘟防治:在水稻抽穗前期或抽穗达到50%时,选择40%稻瘟灵、75%三环唑和38%浓度的富士一号乳油等药剂,可对稻瘟病进行有效防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