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洁琼(江苏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六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审慎思考并果断抉择,选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公益活动策略,追寻“固本培元·和美发展”的新时代德育走向。我坚信,德育离开生活将会黯然失色,孩子实地体验才能触发情感。本着“行为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原则,我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学生在行公益中学习和获取,师生携手前行,推动德育走上固本创新的开阔路途。
六年级学生已经跨入青春的门槛,他们的身心成长很快。正因为如此,班级德育既应当保留传统精髓的根本,还需要敢于求索、趋于转化。到了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变得鲜明,渴望自己探索和印证,想要在真实的经历中去体验和收获。在这种前提下,虽然班主任所讲述的道理和准则源于生活,千百年来形成的理论也很正确,但是有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大。我们不能将德育作为形式化的东西来处理,而无视学生认知上的不全面,甚至忽略他们品德上的言行偏差。那么,作为班级引路人,该如何去做呢?在守住传统礼仪道德的同时,我开始思考:怎样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实现教育的反馈,呈现出稳固根本的实施效果。
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反观当前的德育工作状况,通过反思学习和借鉴寻求提升之路。六年级学业紧,家长容易重智轻德,忽略孩子的品性塑造。意识到这些,我提醒自己,引导家长,实现家校合力,重视公益实践,用真切的行为,传递教育的奥义:新时代教育,需要先固本再创新,有守住德育之本的意愿,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同时与社会生活密切对接,追寻全人教育的美好境界。基于这样的考量,社会公益实践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德育的湖水中,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静,班级的德育摆脱浮躁,沉闷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尝试,无疑为育人指明方向,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六年级学生热情好奇,千篇一律的说教式德育,停留在理论层次,自然效率低下。为了弄清楚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德育课,我对班上的学生做了一个摸底调查,访谈的结果分析出来后,引发我的深思:可能是受校园束缚太久,大多数孩子渴望走向社会生活。转念一想,好动求索、无拘无束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顺时应变,大胆求新,选择开放德育的路径,进行社会公益活动。从活动创建到活动实施,我都鼓励学生参与,用贴近心灵的实践,达成情感熏陶和自我重塑的目标。为了便于论述,下面结合班级公益实践活动,按具体实施环节,进行策略应用探讨:
环节一:自主调查——寻到公益活动的主题灵感。
“有哪些公益适合我们小学生参与?”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走入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调查收集,并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项目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双休日由父母陪同,走街串巷观察收集;有的找到同龄的伙伴,和他们一起进行观察记录;有的利用网络,看其他小伙伴如何做公益;还有的当侦查员,向其他班级或者学校借鉴……灵感源源不断,活动策划群教给孩子,交流和讨论,师生共同确定我班学期公益活动。有了开端,大家的兴趣被激发,又协商出具体内容。一切有序地进行,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积极参与,个个显得生动活泼。大家一致决定,第一次公益实践为“桂香飘金秋,真情暖夕阳”,倡导每个孩子做公益,行动起来,做一片心灵美的叶子。
环节二:创新实施——做好做细敬老爱老公益活动。
我注重牵引大胆放权,让公益活动真正走入队员的心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力求使每个孩子得到锻炼。大家合作探究,规划三项献爱心内容:文艺汇演、爱的礼物和心心交流。班主任注重导向和定位,学生走好创新实施路。工作被合理分工,有的孩子负责日常运营,有的孩子结合特长认真排练,因为老师和家长也被请来出谋划策。重阳节活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人们笑逐颜开,被孩子的关爱打动。我们还为68名孤寡老人送上重阳糕,把龙虎农耕园里的红薯分享给爷爷奶奶。孩子们热情,天真,乖巧懂事,他们的贴心让老人感到幸福,还吸引了不少群众志愿者。社会的课堂更能激发队员参与和奉献的积极性,老人和孩子互握双手,传递的不仅是重阳敬老的美德,还有公益德育特有的温情。这种创新策略的运用,对六年级孩子的实践水平和素质发展而言,无疑具有可持续的价值与意义。
环节三:合理发散——构建班级社会公益类型德育内容。
从这个项目开始,接下来的学年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班学生把收集到的“公益活动金点子”实施得风生水起。班级勤俭日、金秋助农月、零元过一天、关灯一小时宣传……创新的理念引领德育,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生活和每个人密切相关,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在增强,胸怀变得开阔起来,生活也日臻丰富多彩。我帮助学生提高公益意识,让他们行动起来,参与到一个个活动中去。真实的活动形成健康的态度和情感,公益教育在行动,班级学生在成长,这更坚定我的信心。我愿意带领学生去探索,让班级德育因公益内容的融入而更加丰盈。
我蹲下身子,做出平行的引导,利用身边的公益资源,把德育实施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比公益德育活动前后学生的言语行为,明显看得到带来的喜人变化。六年级德育转型的探索,呈现出诸多的亮点,我的感受特别深。整个创新实施过程,我都融入其中,采用跟进牵引的方式,确保公益实践有序有趣有效,做好观察记录和分析,要求自己及时总结,把积累到的技巧加以完善,运用在班级德育实践中。
亮点非常明显:
其一,公益教育让孩子感觉到幸福满足。德育的本质是追求幸福感,进行公益实践活动,学生承担起社会责任,体会关注他人的快乐和充实。我带领他们做敬老院的义工,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传递自己的爱和行动。公益实践活动带来的自觉性和体验感,是常规校内德育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笑容发自内心,他们的幸福感如此真切,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孩子,体会到被需要是一种快乐,感受到生命应充实而幸福。
其二,公益实践活动真正填补课内德育的空白。在此之前,班级德育停留于学校范围内,而时代需要我们将社会生活纳入教育的范畴。本着固本又创新的目标,我大胆进行尝试,引导班级学生体会教学做合一的愉悦。在服务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过程中,公益教育课程自成系列,帮助孩子建构起更加全面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班级公益知识和行动之间互为融汇,我们的课程能够给孩子提供更生动的感性材料和更全面的客体认知。
其三,促进学生实现既有理论和时代现象之间的平衡。传统道德教育有许多动人的地方,我们需要传承以实现固本的目的。然而,部分社会现象又会带来新的困惑。譬如,公益活动是一种善意,但六年级学生同时又是未成年人,如何把握好个人公益的能力和行为的度?这些都是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应该合理探讨的。在此次研讨中,我们不断努力,也获得广泛的参与支持与配合。孩子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都在努力去做,我们的综合实践正在为校本德育注入一股活力,这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当然,我们的公益教育还需要不断完善。譬如,在活动评价上,还可以建立起更加多元的方式,鼓励孩子做出更好的成绩。又如,社会公益活动涉及的领域也可以进一步展开,实现特色化公益课程的推广,使班级德育拥有更为鲜活的生命力。小学生德育内涵丰富,作为六年级班主任,我希望公益实践开始,不断创造和突破。固本又创新,脚下路不停,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必定可以做好引路人,为成长助力,为生命添彩,为班级孩子提供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