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教育应有仪式感

2021-12-01 12:26王承清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初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4期
关键词:礼仪仪式学校

王承清(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初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历来重视礼仪,待人接物,讲究礼尚往来。仪式教育是通过严格规范的礼仪流程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心理净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文化的深厚意蕴可以很好地移植到学校的礼仪教育之中。

学校举行专门的仪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仪式与仪式感的所指

仪式,原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时刻与场合下举行的、具有公众性、具有庄重规范的活动。这些仪式或仪式化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生活秩序和规律,给人带来放松感、平静感和归属感(特纳,2006)。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每天的上学放学、师生问候、就餐秩序、食堂就餐、集会升旗、仪式启动等但凡大事小情,学校如同一个微型社会,仪式“游走”其中,仪式感伴随而生。

仪式与仪式感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有人提出:“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情感能量”一词,指仪式中产生的共同情绪或情感共鸣。有研究认为,仪式感是与心灵产生某种呼应的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同时又渗透着与之对应的恐惧感、道德感、和谐感等具有价值表征意义的情感体验;仪式的味道是仪式感在生活世界中最直观的表现,人们内心对仪式的精神性需求就是仪式感。

仪式自带规范、严肃、指向的内涵,无论是仪式的组织者、参与者、旁观者,仪式活动当中内心的体验感渗透到活动的流程和秩序之中,自此“仪式感”的象征意义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三、当下学校仪式教育的困境

(一)仪式教育的内容错位

仪式作为一种造像活动和规范行为指向,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指代的象征体系。因此,学校仪式教育通过既定的程序和流程来开展,主要是借此向学生传达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涵。但往往容易流于表面,给人感觉“很有面子”“很有气场”,我们所接触的仪式现场彩旗飘扬,标语横幅,音乐振奋,师生齐聚,正襟危坐。然后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大小领导登台致辞、讲话,其间穿插学生和教师代表或领奖或讲话,以表示师生共同参与,俨然成了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具体特指在内容上礼仪教育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在礼仪教育内容上缺乏条理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重“知识”而轻“行动”,可以看出仪式教育的内容就明显错位。究竟我们的学生在参与该活动个体的身心感受如何?该活动所举办的初衷效果是否达成?随着仪式的结束,这一切也就没有人再去关心了,因为活动已经结束了,礼仪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由此可见,仅有外表光鲜而内涵空洞的学校仪式已成为走秀和点缀品,仪式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难以显现,仪式教育的内容到此打住,没有下文了,让人略显尴尬。

(二)仪式教育的目标缺位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生发展,德为根本。各种仪式教育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平台和实践载体。立德树人,德为本、德为先、德为要,德育多是通过学校开展的仪式活动自然地融入,仪式此时此刻发挥的作用无法否定;德育中的仪式教育既能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自然到位“仪式感”必将驻足心中;还可以借助规范化的仪式,利用仪式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理内化力,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某种心理期待。

然而,具体到学校层面针对仪式教育的目标设定和达成却是差强人意,仪式教育只是服务于教育的一个形式上的载体,只是形式而已,最终希望隆重热烈的仪式来为应试教育服务,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仪式过程中大量与学科学习、思想教育等不太适合的因素夹杂其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需求解读,过度强化了仪式的教化功能,导致收效甚微,这就更加违背了对仪式教育的真正意义的理解。

(三)仪式教育的德育功能缺失

仪式教育原本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通过规范、严肃、庄重的仪式流程,意在对身处活动中的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通过不断的仪式重复,可操作的规程,让学生在感到“仪式感”十足,进而对其知、情、意、行产生影响,最终达到活动育人、仪式化人、教育树人的目的。

然而现实中有些学校对仪式的德育功能认识不清,认为它只是一个形式,也仅仅是一种形式,对一些礼仪性活动的基本功能、背后意义、礼仪规范、传承创新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显然匮乏对精髓的领会;缺乏必要的仪式常识普及教育、缺少科学的设计与艺术的渲染、缺乏组织者自身专注和自律、缺少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寄希望于仪式教育现场的短暂时光达到教育的综合效果,就难免太过于自信了。实践中虽然部分学校组织者能够意识到仪式背后的德育教化功能,却仍然存在组织不严谨、气氛不庄重、参与不积极,组织形式每年每次都是那“老三样”,学生缺乏兴趣、自然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难以在仪式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四、强化学校仪式教育仪式感的策略

(一)增强仪式教育的内容含金量

仪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助推器、里程碑。仪式教育在学校德育功能的引领下,蕴含着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即所谓的“润物细无声”。仪式教育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重要时刻和关键节点都会通过某种活动的形式加以承载,开展仪式教育,重点在内容,关键在形式、灵魂在创新,这其中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酝酿和“包装”,仪式教育的“面子”要有,仪式教育的“里子”更重要,特别是学生对仪式的认识、认可、认同。如每年都有的开学典礼、运动会等,不能每次都是“几大件”,毫无新鲜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推陈出新,既要在内容上丰富内涵,也要在形式上创意创新。因为我们面对的鲜活的生命,每个生命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只有融合了学生“口味”的仪式教育才会变成学生喜欢、接受和参与,也能让仪式教育的初衷更能“接地气”。

(二)注重仪式教育的学生体验性

学校通过仪式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仪式感,如何让学生在仪式中产生“仪式感”并且是发自内心?这就要求要求仪式的组织者紧抓仪式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来做好学校层面仪式教育的顶层设计,要坚持仪式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借助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融入仪式教育的因素,提高学生对来自办学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仪式教育的内心认同感;要让学生从仪式举行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学校仪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主动积极参与,在固定的时间节点或学生成长的特殊阶段给予特殊的纪念,类似春节等传统佳节到来之际人们的翘首以盼,此时仪式已不仅仅就是一种仪式了,仪式的教育意义或多或少已经印刻在学生脑海中。比如,直接或间接的仪式参与会让当学生终生难忘。如学生主持、上台展演,或者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在彼此交流中学到一些无法言传的知识,也可以实现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当学生在仪式教育中做到了“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就会对仪式中传达的信息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加大仪式教育的传承创新性

仪式是伴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当下学校开展的仪式教育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客观现实,同时仪式自古以来有之,并且一直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传承;仪式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这是仪式生存和发展的根系和营养。我们要研究每个仪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既要追溯过去,又要面向未来,注重仪式存在的时代特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校仪式教育中,汉字文化、诗词歌赋、戏曲武术等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条件允许的学校直接引进来让学生在诸如开学典礼、运动会等仪式中体验。当然,精简传统礼仪的繁文缛节之外,适当结合当下时代特征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组合安排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满满的“仪式感”。

猜你喜欢
礼仪仪式学校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筷子礼仪
学校推介
礼仪篇(下)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