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缪俊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同一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实现有效学习。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但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比较肤浅,教师并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实质,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而且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被忽视,教师并没有参与学习的过程,只是事后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内容和实质,引导学生养成合作习惯,享受合作乐趣,实现有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是每一堂课的开始,它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留下第一印象,也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掌握情况,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根据教材内容等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小组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好方式,它能够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巧妙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 周岁了,你能说一说他过了多少个生日吗?学生都说是12 个,但教师却说:错了,他只过了3 个生日。学生茫然不知原因。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展开探究,看哪组同学最先找出答案。学生相互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气氛异常热烈。有的说,12 岁只过了3 个生日,也就是说4 年才过一个生日。有的说,哪天是4 年才出现一次呢?最终学生总结发现,小明的生日应该是2 月29 日,因为这一天只有在闰年才会出现。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以游戏形式导入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且能够快速调整学生状态,使之快速融入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理解闰年这一知识做好铺垫,有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并不是知识掌握程度,而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学生找不到问题的突破点,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在思考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既让学困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让学优生突破思维局限性。通过小组合作,既能解决数学问题,又能形成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小学数学《厘米和米》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以铅笔、橡皮、三角板、笔记本等为学具,分成三个小组来测量这些实物的长度,你用什么测量这些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来表示?教师先给学生引入了单位“厘米”,并让学生在刻度尺上找出1 厘米有多长。小组内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长度为15 厘米,橡皮的长为3 厘米,笔记本的长度为18 厘米……接着教师又为学生介绍了米,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橡皮的长度可以用米来表示吗?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小组内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学生也由此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清楚的感性认识。
上述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分组讨论、思考并探究,不仅锻炼了思考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共同突破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习题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练习不都是独自完成,有一些需要家长或教师的辅助才能完成,实在不能完成,教师会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在练习时引入小组合作,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既能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全部完成练习,还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小学数学《千克和克》一课中,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一桶油连桶重40 千克,用掉一半后,连桶重22 千克,问油桶重多少千克?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千克和克”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如何做才能将油和桶的重量分离呢?小组1: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再求出一桶油的重量,列式为(40-22)×2=36(千克),油桶重量为40-36=4(千克);小组2:先求出一桶油和两只桶的重量,再减去一桶油和一只桶的重量,算式为:22×2-40=4(千克)。经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能够理清解题思路。
上述案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由交流讨论,不仅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拓展了数学思维,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交流、互动中主动获取、探知知识,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教学时机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现状,抓住教学中的时机,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展现自我,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时,有这样一类题目:12-( )=( );( )+( )=19。这类题目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答案,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只能写出其中的两三种,甚至更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将自己的答案与同组学生进行分享。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其他学生的表达中获得不同于自己的答案,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集众人的智慧来解决上述问题,完善学生对题目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通过个人能力不能完美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将众人的智慧集于一体,不仅顺利地解决了相应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体系,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和思维还处于发育阶段,平淡无奇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对课堂活动展开有效的设计,可在知识讲授中恰当地融入故事情境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将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在问题的发现、解决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在相互合作中解决问题,激发合作、探知的热情,体验成功获得知识的乐趣。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展开教学:小明去文具店购买尺子,一把尺子的价格为8 角钱,请问你怎样付这8 角钱?有学生马上提出:可以付一张5 角的,一张3 角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付两张4 角的。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两种说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应该如何付钱。学生集思广益,相互讨论、交流,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熟悉的生活情境,营造了合作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通力合作,通过讨论解决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展现自我、取长补短,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欲望,感知了合作学习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学生间的信息与资源整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精彩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