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教学情境创设
——以《简单的乘法和除法实际问题》为例

2021-12-01 11:37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冯莹莹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脑科学大脑创设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冯莹莹

大脑是人体构造中最神奇的部分。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感知和思考时,大脑会遵循一定的规律,随着感知和思考的深入,大脑的深层意识会被激发出来,并且这种深层意识会随着感知和思考长久地存于大脑的潜意识之中。随着人们对脑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也被运用于课堂教学。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犹如谱写一曲大脑的“乐章”。由教师的“指挥棒”引领,遵循大脑感知和思考的“旋律”,组织好大脑感知和思考的“节奏”,谱写大脑感知和思考的“音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演奏者”。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实际问题》一课为例,联系我校“脑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研究,浅谈如何通过情境引领“三部曲”,设计出在“脑科学”引领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高效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的内容是复习简单的乘法和除法应用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这又是一节复习课,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到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以新课标要求为抓手,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给这节课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寻找藏宝图”,在“探险”的旅程中,学生能够参与课堂,积极地倾听、思考、反馈,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合作探究会更有效。有效的情境创设将在课堂伊始就调动起学生进行积极的“脑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将枯燥的复习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进而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好“度”,有效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还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情境中的情况。本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我认为可以基于脑科学的研究,从脑的三部曲出发:

第一乐章:大脑感知和思考的“旋律”—诱发“脑”的改变

“旋律”可以说是课堂的灵魂,课的开始就要深深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旋律”,让学生觉得复习课也富有挑战性。而这种“挑战性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并提高学生脑活力,激活“脑”的机能。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蓝斑核(LC)”和“视交叉上核(SCN)”这两个特殊部位,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诱发了我们大脑思维的改变,从而使我们的大脑更富有“生命力”。下面我就用一段充满挑战趣味的导入拨动学生感知和思考的“旋律”。

【片段一】

谈话: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一次探险旅行。看,这是一份邀请函—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爱探险的朵拉,想邀请大家一起去探险。我发现森林深处有一件神奇宝贝,于是绘制了这件神奇宝贝的藏宝图。不过这张图被人破坏了,想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恢复这张藏宝图,到森林深处找到这件宝贝,你们愿意吗?

那就让我们按照这份残缺的路线图向森林出发吧!

思考:充分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帮助人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分泌出更多甲肾上腺素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的大脑更加兴奋,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的导入遵循儿童的脑思维的“旋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乐章:组织大脑感知和思考的“节奏”——提高“脑”节奏率

节奏是“脑课堂”教学的骨架。调动好学生脑感知和思考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提高“脑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显示,大脑活动效率和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处处相通。由此可知,创设有效的情境很有必要,它间接或直接地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创设和学生“脑活动”相匹配的情境,组织好儿童脑的思维“节奏”,使脑活动效率提高,脑潜能被激活,在潜意识里获得大脑支持。

【片段二】

探险旅途中,将学生爱吃的苹果作为寻找藏宝图的第一个线索,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条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绿色小分队设置的关卡,让学生通过闯关游戏,掌握解决简单乘法和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明白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调动了学习兴趣,更主动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

思考:多种关卡的设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脑思维“节奏”被调动起来,在不断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将知识自然而然地内化,搭建的知识框架更牢固。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不可能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注意力具有指向性,脑思维也有工作的“节奏”。有效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注意着什么,刺激大脑的幅度恰到好处,把握脑思维的律动。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课堂练习融入其中,脑思维的“节奏”不断跳跃,同时还要让学生科学、自主地用脑,要让大脑有适当的作息。

第三乐章:谱写脑的感知和思考“音符”——诱发脑的“传递”

音乐的美是由每个音符谱写而产生的,大脑中的神经元就是一个个“音符”,让“脑科学”课堂上的知识得以快速地传递。学习的知识增多,突触的数量也不断增长,脑思维就更加活跃。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刺激”学生,开启学生的深度思维之门。

【片段三】

活动一:

预设:绿色小分队出动啦!这里有三句话,谁能读给大家听?

提问:这三句话里隐藏着三个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你能从这三句话中选择两句作为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解决他的问题?

思考: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发现规定学生提什么问题会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由学生作为小老师,自己选择条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是主导者,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活动二:

预设:这儿还有刚才摘的苹果。这么多苹果,谁愿意帮助我分分?你想怎么分?这里一共有42 个苹果,平均分给7 个小组,每组能分到多少个苹果?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每位同学能分到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平均每位同学能分到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思考:本题是一道连除问题。开始备课时,按固定的思维,告知学生每组有3 位同学,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教学实践后反思,尝试让学生补充条件,既是这节课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为学习“7 的倍数”做好铺垫。得出结论:每位同学分到的苹果数也不同,由此让学生知道补充什么样的条件对于解决问题很重要,从而诱发“脑神经”的传递。

“脑科学”课堂教学研究表明,大脑受到外界刺激的次数越多,脑神经的传递就越发达,当大脑处于传递状态下,它将会呈现出一种惊人的能力。数学学习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但它绝不是简单的行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要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的过程,而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脑科学”的教学情境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总之,对大脑的塑造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儿童正处于关键期,教师要掌握脑的“三部曲”,探索大脑学习的原理。教师应当不断反思总结,学习脑科学研究成果,更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猜你喜欢
脑科学大脑创设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创设未来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