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后姚小学 王艳玲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引发学生兴趣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首要因素。导入环节对一堂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影响,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本节课的注意力,教师就必须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导入内容,为整堂课的教学开一个好头。在思考导入环节的方案时,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的具体内容等因素,使导入环节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着教学的一切,总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单方面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数学课堂应有的活力和互动,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素材,融入导入环节中,运用巧妙的方法来表现教学重点,体现出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时,教师不妨这样设计导入环节,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作为导入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路上路过一片瓜田,八戒前去化缘,化到一个大西瓜带回去给师傅和师兄师弟吃。谁知嘴馋的八戒路上就将西瓜平均切成9 块,并且自己吃掉了4 块。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八戒吃掉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紧接着八戒又吃掉了一块,请问它这次吃掉了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掉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一次吃掉的西瓜比第二次多几分之几?教师以学生喜爱的猪八戒为对象导入新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的每个单元也并不是独立编排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这就要求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后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到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而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也应当考虑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利用导入环节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乘法运算”的教学时,教师不妨以两道加法题作为导入内容,比如2+5+9 和5+5+5,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找到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回答:第一题中加数不同,第二题中加数相同。接下来,教师就将“乘法运算”的概念引入教学中,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难看出,这样的导入方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旧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拉开了序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教师将旧知识作为导入内容,突出旧知识的特点,指出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喜爱游戏的天性,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实践证明,游戏是最受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时,不妨充分立足于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使用游戏的导入形式,设计出充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以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程,既可以起到投其所好的效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不仅如此,游戏的方式也能够起到化抽象为生动的效果,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可能性”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不妨以猜拳游戏作为导入内容,让学生两个人为一组展开猜拳游戏。只见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一起做出了手势,而猜拳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可能会输,也有可能会赢,还有可能是平局,这样充满未知性的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将“可能性”的概念传达给了学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本中的新知识,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好奇心较强,遇到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不找出答案绝不肯轻易罢休。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不妨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设疑来导入新的知识,用疑问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设置疑问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编成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方程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师不妨这样设计导入环节:小豪同学家里有四箱苹果和四箱梨,苹果比梨少了24 千克,梨子平均每箱重20 千克,你知道苹果每箱重多少千克吗?学生认为此题不难,开始计算起来。等到一部分学生求出答案后,教师再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道题难算吗?”学生回答说:“虽然能算出答案,但是计算的过程十分复杂。”此时教师就引出方程的概念:“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能够又快又准地解决此类问题。”听到教师这么一说,学生马上就迸发出了好奇心,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有效的课前导入。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呈现方式的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把学生引入新知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愿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教师就创设故事情境导入:在古老的数学王国中有很多很多的数字,其中有一对兄弟长得非常相似,它们是257.6 和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生活中这兄弟俩却不团结,257.6 依仗自己比较大,对弟弟25.76 不但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后来,这件事被小数点知道了,于是小数点决定要帮助25.76。有一天,就在257.6 耍威风的时候,小数点轻轻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这样,哥哥马上就没有了神气。请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故事导入情境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其中的原委,那就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了小数的大小变化。那么,小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能决定小数变大还是变小呢?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这样的情境导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课堂导入发挥着引导、鼓励和唤醒的作用,要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展开整堂课的学习。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创造出合适的教学氛围,利用精彩的导入内容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