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 王文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的教学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刻苦耐劳的品质。近年来,职业篮球赛在青少年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程度和参与度也随之增高,各级篮球传统校和篮球特色校广泛开展篮球教学实践,各级青少年篮球比赛趋向常态化、深度化,篮球教学工作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现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家人偏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性格比较强势,会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合作分享意识不强。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性格容易偏激,甚至自大、自闭或自卑,影响其发展。篮球是一项合作性的运动项目,学生间必须通过合作才能提高自身的篮球技术或赢得比赛。因此,教师可以着重将这类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通过配合赢得比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分享、合作意识,由此促进其性格完善。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认可,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乐观开朗,做事积极主动,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而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因而很难得到别人的支持。而在篮球场上,都是用技术和实力说话,篮球队中的每个成员都需要为了团队的胜利做出表现和贡献,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被别人“看见”,他们可以在球场上充分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
有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好或球技好,到球场上也自我感觉好,经常对教师布置的战术无动于衷,球场上比较自我,不愿与队友进行配合,也不听别人的意见,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在球场上是一大禁忌,不仅会影响队员之间的感情,还容易输掉比赛。因此,团队合作是格外重要的一种品质,小学生需要通过篮球学习,明白“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用合作的思维去处理问题。
在篮球比赛中,每支球队至多12人参赛,除了参赛队员外,场外还有未能入选比赛名单的替补队员,这些队员虽然不能像主力队员一样有更多的上场机会,而只会在主力队员出现伤病不能正常比赛的时候进行替补,但替补队员的日常训练量并不少,甚至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所有球员都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在关键时候随时补位,保证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不受影响。
比赛场上每支球队只能出场五名队员,根据各自特点分为五个位置,分别为: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中锋。在这五个位置上的篮球队员都必须各司其职,才能将场上比赛的节奏掌控在自己手里,如若任一位置出现差错,就会给对手可乘之机。因此篮球运动中每个位置的队员都不可或缺。
除参赛球员外,教练组是球队赢得比赛胜利的幕后功臣,他们需要对比赛的录像、竞争对手的情报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制定相应的战术。要想比赛胜利,教练组不仅要考虑对方队员的技术特点和战术,还要充分把握自己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精神状态等因素,做出知己知彼的战术。同时,球员也要进行团队配合,充分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为球队做出奉献和牺牲。
(1)优势互补,青蓝相传。在小学阶段学习基本功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开展教学,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按照掌握技能的程度,把水平和能力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减少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合作不畅,还能促进学困生融入团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应该尝试让一部分掌握动作较快的学生和后进生分在一组进行教学,用优秀学生示范指导后进生,促进后进生更好地掌握动作。例如,让基本功好的与相对薄弱的队员组成训练联盟,通过抱团训练、趣味竞赛训练等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互帮互助的班风,提升整体水平。
(2)通识教学,全面推进。小球文化盛行,篮球运动已逐渐模糊了球场上五个位置队员的功能。但小学篮球教学中教师还是有必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行进间运球”时,通常情况下是由得分后卫或组织后卫来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学生由单手运球推进逐渐转化成双人或多人互传,再结合背后、胯下运球等复杂动作,在短时间内将篮球从后场运到前场。且这部分后卫通常由个矮、重心低,但速度快的人担任。在篮球场上,五名队员代表的是整个团队的实力,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不能盲目地抢占位置,打乱整个团队的战术,影响其他队员的正常发挥和比赛节奏。如,当主力的中锋无法比赛时,以后卫为主要训练点的队员,因平日里均衡全面化的训练方式,可以迅速顶上参与比赛。长此以往,团队中的每一分子都会形成一股合力。因此,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应始终渗透团队合作的概念,让学生能通过篮球技术的学习,明白团队合作之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为团队做出贡献。
通常篮球比赛前,教练会将全部队员组织起来,说明本场比赛的组织安排和战术思路,再在比赛结束后进行复盘,对场上队员的表现和对手特点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好战术,迎接下次比赛。在小学阶段的篮球比赛中,身体天赋对比赛的结果会有直接影响。例如,当个矮的男生在球场上遇到个高的男生,会在身体素质上出现劣势,特别是当球场上出现个别特别高的学生时对其他个矮的学生无疑是“降维”打击,这时球场上的常规战术无法发挥任何作用。而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球场上的形势,不断调整和变化战术,将球场上每个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场上学生也应根据教练的战术变化做出调整,努力为团队争取胜利。而场下学生可以充当“啦啦队”,为队友加油打气,还可以在中场休息或比赛暂停的时候充当“医生”,为队友送水、递毛巾等。把学生所长发挥到比赛的各个环节,让他们成为战术中的一个元素,甚至一个阶梯,无论是“英雄”主力还是鼓掌的“群众”都在比赛中以团结就是力量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而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
篮球比赛可以让小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当球队处于决胜时刻或陷入逆境时,部分学生会出现紧张过度而不敢出手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怕自己在关键的时刻投不进球,影响整个球队的胜败,怕队友和教练的责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比赛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团队责任意识,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其自信,从而让他们在面对团队抉择时,敢于出手、勇于承担起团队的责任,也敢于面对可能出现的指责。例如,在平时的篮球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人制、五人制的篮球分组赛,将不同技能、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互补的形式进行分组,然后随机抽签比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战体验。以比赛获得真实体验,用实战磨砺团队意识,这类形式的参与方式,给团队中的每人一个重要信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团队发光发热,发挥出各自所长为团队建设和进步提供优势化资源。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更加强烈,还能培养其坚忍的意志品质,使其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强化。
篮球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锻炼小学生的身体,更是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其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篮球课程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在篮球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团队合作的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它成为合作精神得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