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雅琼
声乐表演对于艺术家的声音表现力和形体表现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单一的吟唱虽然能够给予观众良好的听觉感受,但表演形式却较为单一。将形体艺术融入于声乐表演中,灵活多变的动作能够与旋律和歌词有机融合,赋予声乐表演更加突出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对于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开展研究,探索强化形体艺术训练水平的有效策略,促进声乐表演水平的进步。
在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单一的演唱难以充分展现歌曲的核心内涵以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通过借助形体表演艺术,能够将音乐与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提升舞台表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直观性。伴随着现代艺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声乐表演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于艺术表现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能呆板地站在舞台上,仅仅依靠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而是应当更多地借助形体表演满足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需求。目前的声乐表演已然发展成为视听盛宴,表演者需要将形体艺术作为展现个人表演特色、宣泄情感态度的窗口,带领表演者更加深入的领悟歌曲内涵,有效促进表演水平的提升。
声乐表演需要将声音与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形体艺术需要与音乐演唱有机融合。首先,演唱者可以借助适当的形体艺术形式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魅力,当形体艺术能够成为声音呈现助力形式。其次,表演者可以通过运用动作、手势和表情放大歌曲的曲风特征,突出歌曲的艺术风格,展现歌曲的艺术美感。最后,适当的形体动作能够拉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体现声乐艺术表演形式的真实感,给予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
声乐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以演唱为主导的声乐表演形式和以表演为主导的声乐表演形式。其中以演唱为主导的声乐表演形式包括民族音乐表演、流行音乐表演等,最具代表性的以表演为主导的声乐表演形式则莫过于歌剧。在歌剧表演中,表演者需要借助形体艺术展现个人情感,无论是人物的性格还是身份都能够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予以呈现,年轻人的声音青春活力,肢体动作也较为丰富,步履轻快、举止灵活;老年人的声音低沉厚重,肢体动作相对较为匮乏,步履缓慢、举止僵硬。除了声音之外,观众往往能够借助表演者的形体状态,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感受不同的情感态度。现如今的声乐表演,不只是单一的声音的表现,也是形体艺术与灵动声音的紧密配合,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声乐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声乐表演要求表演者能够将声音表现力与形体表现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舞台上,表演者需要借助灵活的形体创设优质的艺术情境,表演者与表演者之间也需要通过形体动作进行交流,从而传递情感态度,营造适宜的气氛。举例来说,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看到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会出现对视、牵手、转头等小动作,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都是形体艺术中的一部分,在恰当的表演情境下融入形体动作能够丰富作品内涵,提高表演质量。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情、态度都能够通过面部表情予以体现,面部表情在声乐表演中也是形体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借助合理的面部表情为声乐表演提供辅助作用是我们急需关注的一大问题。表演者适时展现面部表情,能够让观众以更加直观的形式理解声乐表演的情感内涵。在开展面部表情的训练时,首先,表演者应将眉眼舒展,形成平缓的眉目状态,以体现表演者的亲切感。同时,表演者还应训练笑肌,这是因为在非特殊情况下,表演者通常需要以柔和的微笑面对观众,而适当的训练能够提升表演者微笑的灵动性和舒适感。其次,声乐表演者应重点对于眼神进行训练,人们将眼睛称为心灵的窗户,在声乐表演中眼神的变化将直接体现表演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眼神交流更能提升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声乐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借助身体姿态为音乐提供直观的情感释放路径,相对于表演者的容貌美而言,身体姿态的美感更加重要。一名优秀的表演者需要时刻保持自信,以挺拔的身姿、饱满的身体形态站在舞台之上,而合理的身体姿态也更有助于表演者的发声。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宣泄不同的情感态度。因此,对于表演者身体姿态的训练并无固定的形式,表演者须在展现个人风格的同时,结合声乐作品内容展现身体姿态柔和的美、俊逸的美、轻松的美、绽放的美,无论是在何种表演状态下,表演者可以以松弛的精神状态完成声乐表演,但却不应以松弛的身体姿态面对表演。举例来说,声乐中的民族唱法要求表演者能够以端庄、优雅的仪态屹立于舞台之上,融入民族戏曲的特色,展现民族文化的特征;声乐中的通俗唱法则对于表演者的举止动作并无过多要求,表演者应重点展现轻松自然的表演态度。
在面对表演者开展形体艺术训练时,手势动作的训练应作为一项独立的训练内容着重开展。手势动作能够体现声乐表演者的个人特色,也能体现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情绪起伏。
首先,表演者需充分领悟歌唱曲目的核心内容,结合曲目节奏和曲目中的情感内涵控制手势的起伏。
其次,手势动作作为声乐表演中的助力动作,应做到轻松自然。部分表演者在歌唱时养成了不良的动作习惯,导致舞台之上小动作频发,如用手指敲打腿侧、不断张合手掌、手臂不自然摇晃等,降低了表演外在形态的舒适感。表演者应控制好手势动作的起落点,既要避免使手势动作显得过于突兀,又要消除可有可无的小动作。
最后,部分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手势动作的展现,不停地挥动手臂或张开手掌,增加了表演形态的累赘感,表演者可以将手势动作视为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方式,借助合理的手势动作完成指挥与互动,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相对于上述的形体艺术训练内容而言,表演者上下场的仪态训练,往往是最不容易引起表演者注意的一部分。事实上,当表演者出现在观众的可视范围内时,即存在着吸引观众目光的可能性,声乐表演者需时刻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整场表演,合理控制上下场仪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通常情况下,在上场之前,表演者需抬头挺胸,调整好精神状态,准备好表演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各类道具,检查好耳返、麦克风、服装等,尽可能地避免匆忙赶场的现象的出现。在完成演出之后,表演者不可将谢幕视为最后一个表演环节,而是应当始终保持自信、挺拔的状态,直到离开舞台,消失在观众视线当中。在日常训练时,表演者,应重点对于精神状态和上下场的形体动作加以训练,在正式表演之前还应去往表演场地了解台上与台下的构造,既要形成稳定的台风,又要合理规划上下台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在上场和下场时也需适当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选择以微笑示意或适当的手势动作他与观众互动,离场时则需要微笑鞠躬,一方面,体现表演者的礼貌和谦和,另一方面,向观众示意本段表演已经告一段落。
大部分的声乐表演者在来到舞台上之后,不会固定在某一区域完成整场表演,而是需要多次更改站立位置,这种行为也被称之为变换舞台走位。声乐表演者既是声乐演唱者,也是表演者,表演者需要适当调整所处的舞台位置与音乐和伴舞紧密配合,拉近与现场观众之间的距离。另外,不同类型的舞台结构也会对于表演者的舞台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演者需遵循舞台调度的规律,适当的变换所处台位。在具体开展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训练时,表演者需要提前对于舞台情况加以了解,明确在表演的过程中,从出发点到目的台位需要走多少步、从哪里走、花费多少时间。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还需把握好步伐移动的幅度,一般来说,表演者的步伐需要与音乐节奏契合,看似漫不经心的走动实际上却隐含着细致的规划。除此之外,表演者在日常训练中,还需将走位与肢体动作和手势动作紧密配合,调整好站立姿势和走路仪态,体现舞台表现的美感。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发挥都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表演者站在舞台之上,不仅需要借助优质的唱功完成演唱,给予观众优质的听觉体验,更需要根据舞台的表现需求适当的融入形体艺术,赋予声乐艺术表演形式立体感和灵动性。提高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表现力,要求表演者能够给予新品艺术足够的重视,主动将形体艺术视为情感表达的形式,通过手势、动作与表情等多方面的紧密配合,彰显个人的声乐表现特色,突出表演曲目的艺术特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表演者在注重专业表演训练的同时,还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形体艺术训练,将两种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声乐作品。